-
1 # 陶短房
-
2 # 輕九輕十
分析太平天國,要有一個對照物,當然最好的就是朱元璋
同樣的江西根據地,同樣的一神教意識形態(朱元璋的明教),同樣的教權和政權的紛爭導致王殺王的內訌——何以最終朱元璋成功了,而天國失敗了
首先,朱元璋的能力是遠強於洪天王的這毋庸置疑,而李善長的能力若於楊秀清也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李善長是行政專家,而楊秀清卻是軍事行政雙料高手
其次,毛天王只殺了李善長一人,洪天王卻殺了楊秀清及部屬兩萬多人,等於清空了一半的軍事支柱和全部的行政幹部
更重要的是,楊秀清不像洪天王痛恨傳統文人,他希望以拜上帝教的名義組建一隻儒家化的幹部隊伍,不像洪秀全把自己胡編亂造的意識形態推向極端化……楊的做法很顯然更適應中國傳統社會,能構建穩定的政權
最後,在洪秀全的胡整下,太平天國還又堅持了八年,可見如果太平天國如果能處理好教權和政權衝突,拿下半壁江山還是沒問題的
-
3 # 洞察舊機
可以這麼說,楊秀清的死亡就已經註定了太平天國的失敗。在楊秀清主持政治軍事的時候,各路太平軍都是協同配合作戰,雖然也有敗績,但基本上還是攻勢作戰,打得清軍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曾國藩幾次要跳河自殺。楊秀清被殺之後,太平天國失去了一個能夠統一指揮全軍的領袖,太平軍人心渙散,就成了一盤散沙,陳玉成固守安慶,李秀成經營江浙,楊輔清盤踞福建,石達開遠走四川,韋俊叛變投敵。
其間只要各路太平軍團結對敵,清軍就丟盔卸甲,比如三河鎮殲滅戰,攻破江南江北大營。但是因為沒有了楊秀清,團結的時候少,分裂的時候多。相反,以前多頭指揮的清軍指揮權統一到了曾國藩的手上,所以清軍清軍後來能最後覆滅太平天國。
我的結論是,如果楊秀清沒有死,哪怕天京事變是楊秀清殺了洪秀全,太平天國也有機會推翻滿清。何止是隻發展到江南。
-
4 # 荒原玫瑰1
必須明確一個事實,太平天國運動是一幫神棍靠愚民手段,利用社會矛盾破綻而發起的一場暴力奪權運動,其本質與傳統王朝更替並無任何區別,太平天國運動也無任何思想上的先進性。太平天國運動並不受傳統漢族士大夫階層精英的支援,且是拼死反抗,所以在人才上其並無任何優勢。之所以精英們都反抗,而不是支援取代清廷,實現自然的王朝更替,是因為太平天國妄圖以荒謬的神棍思想和政教合一的落後制度代替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和精神道統。其毀孔廟(歷代土匪造反都禁止傷及孔聖)、杜人倫、掠私產、毀工商、裹挾良民流竄千里,意圖將中華文明連根拔起,以神棍思想取而代之,故傳統階層拼死反抗。其領導者掛羊頭賣狗肉,歪理邪說蠱惑人心,又言行不一,貪婪荒淫,欺壓良善,恐怖治理,故其內部人心搖擺,必不可長久。太平天國運動是唯一歷史上不受文化階層待見的起義,也幸虧傳統文人們這一次沒有站在造反派這邊,不然中華文化危矣!
-
5 # LBj
天京事變是必然事件,太平天國實力受到極大損傷,上下離心離德,內部出現實力分化。由於太平天國前期上下齊心,攻城掠地有一大部土地,而後統治者由於沒有建立政治制度和各王權力約束,導致了後期發生內部分化,實力大減,最終逃不過被清廷剿滅結局。因為前期洪秀全領導有方,上下未出現爭權奪利局面,後期東王楊秀清與天王爭權,導致區域性力量瓦解,軍事力量變弱,西王和其他王的征戰不力,導致權力失去制衡。後期清廷與外國互相勾結導致太平天國失敗。加上有湘軍和淮軍兩大軍事勢力在外阻擊太平天國東征和西征,因此軍事擴張不能夠迅速發展南方半壁江山。
回覆列表
見到下面有位朋友說“天京事變是必然的”,這大抵上沒錯——天京事變的確是必然的,但洪秀全成為最後勝利者卻並不是。
然而即便繼續讓楊秀清指揮,太平天國也很難在1856年內“擴充套件到江南半壁”,因為從1856年6月20日(清咸豐六年五月十八日,太平天國丙辰六年五月十四日)江南大營大本營被攻破,到這年9月2日(清咸豐六年八月初四日,太平天國丙辰六年七月二十七日)深夜楊秀清被殺死,近兩個半月的太平天國軍事部署看,楊秀清並沒有制訂類似1860年二破江南大營後的蘇南、浙北攻略計劃。
楊秀清攻破江南、江北大營,解圍鎮江的關鍵,首先是先於清軍,在皖北抽調出一支精銳的機動部隊——陳玉成、李秀成、塗振興、陳仕章、周勝坤的五丞相部,委任頂天燕秦日綱為統一主帥,讓他們投入鎮江解圍戰,這支機動部隊的投入徹底打破了寧鎮揚戰區的實力平衡,加上此後一連串戰役佯動和石達開部從江西進軍天京南面,讓兩大營上當受騙,進一步拆散本就處於劣勢的兵力,最精銳的張國樑部居然在短短一個月內江南江北跑了個遍,被各個擊破也就毫無懸念了。
但在那之後楊秀清是怎麼安排各支大軍的?
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的石達開部被拆成兩部分,一部分(衛天侯曾錦謙、春官正丞相張遂謀等)隨石達開入湖北,去援救由韋昌輝親弟弟韋俊鎮守的武漢三鎮,一部分由北王韋昌輝指揮,在江西和曾國藩兄弟對決(這一路基本上是一破江南大營時就留在江西的,包括參天侯黃玉錕、護天豫胡以晄等,韋昌輝本人因長期居於天京,嫡系部隊大多隨韋俊在湖北,隨身只帶了一千多衛隊去江西),這兩支軍隊在天京事變前已經出動,石達開和韋昌輝都已分別抵達湖北、江西前線。
在一破兩大營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五丞相部,應該是先入天京城,然後於6月22日、也就是向榮退兵兩天後開始追擊,6月27日攻破句容,7月2日在白兔鎮擊潰清軍好容易收攏的殘部,7月8日將向榮圍困在丹陽,8月13日分兵圍金壇,但向榮雖然死於丹陽,這兩座縣城卻一座也未攻破,雙方拉鋸到9月3日(天京事變第二天)太平軍撤軍。
很顯然,攻破兩大營、解圍天京和鎮江後,楊秀清的戰略思路是“力爭上游”,首先鞏固武漢三鎮,其次維持已佔據八府五十二州縣的江西優勢局面,因此才會將韋昌輝、石達開兩位大人物都投入這兩大方向(石達開早在1855年就被責令援救武漢,只是石達開在羊樓峒遇挫後轉變思路,率軍入贛打開了局面,後又奉命回援天京,才推遲了援武漢任務);其次,五丞相部雖投入東南方向,但主要任務是追擊向榮殘部,而不是攻略江浙,否則當時溧水、高資、鎮江都在太平軍手中,戰略態勢遠好過二破江南大營後,且清軍在蘇南方向的主力吉爾杭阿部已殘破不堪,主將吉爾杭阿、劉存厚都已在鎮江戰役中死去,如果繞過丹陽、金壇直取常州,進逼蘇州、松江,對於奪取江南效果將更有利,但事實上卻是向榮部退守丹陽秦日綱部就圍丹陽,張國樑分兵金壇秦日綱部就又圍金壇,一直圍著這支清軍打轉,而置清方兵力空虛的江南府縣於不顧。
不僅如此,如前所述發動“天京事變”的準備洪秀全、楊秀清都在做,後者一方面故意分拆石達開兵力(讓韋昌輝掌管石達開留在江西的兵力約4萬),另一方面也小心翼翼地避免韋昌輝形成強大勢力(逼他只帶千餘人馬出京,讓他去幾乎都是石達開部隊的江西指揮,而他親弟弟和一干親信聚集的湖北卻偏偏讓石達開去救),不僅如此,自金田起義起就一直在他身邊扮演“特務部隊”的楊姓國宗(他無父無母無兄弟,楊姓國宗都是聯宗的無血緣關係楊姓將領)也在這短短兩個半月裡被分別派到各主要戰場掌握地盤和軍隊(七國宗楊輔清、老國宗楊宜清、楊雄清、楊英清、楊友清等去江西;國宗楊恆清等去皖北),很顯然,如果天京事變的勝利者是楊秀清,事變後軍事仍由楊秀清指揮,他會逐漸用楊姓國宗替代韋、石兩姓,成為各主要戰區的實際軍事指揮,或至少是監軍,天京事變後殺死楊恆清獨霸安徽省政的張潮爵(洪秀全外甥),就可能反過來被楊恆清殺死或趕走,而鑑於皖北地盤的重要和脆弱,原本就是從當時相對安靜的皖北戰場抽調組建的“五丞相部”,也遲早會部分甚至大部分被調回皖北(後來陳玉成、李秀成兩部也的確被調回皖北,儘管那是石達開而非當時已死的楊秀清決策,但思路是如出一轍的)。
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始終投入蘇南、浙北方向的,就只有五丞相軍的一部分(陳仕章、塗振興部,周勝坤已戰死,接替他職位和兵力的周勝富兵力有限,恐只能留守已佔領的溧水、句容),以及鎮江吳如孝一部(吳如孝部要堅守長江南北的鎮江、瓜洲,能抽調參加攻勢的兵力恐不會多),五丞相部善野戰而不善攻城,集其全軍尚攻不下由驚弓之鳥的向榮殘部駐守的丹陽、金壇,再抽走一些人馬後,又如何能攻略蘇南、浙北六府(常州、蘇州、松江、杭州、嘉興、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