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赤道企鵝
-
2 # 文史磚家
軍神韓信本是淮陰一介落魄布衣,拜秦朝末年的大戰亂“所賜”,在短短數年時間裡便幫助漢高帝劉邦消滅或征服西魏、代、趙、燕、齊等國,並率軍大敗項羽於垓下,迫使後者自刎於烏江,堪稱建立漢朝的首功之臣。其實,在楚漢戰爭之前,韓信本有機會擁兵自立,跟項羽、劉邦三分天下,但他最終卻選擇放棄,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段史實。
漢四年(前203年),韓信征服齊國後自立為假王,擁有精兵十餘萬,統轄70多座城池,名望、實力達到巔峰,此後他該何去何從,勢必影響天下的歸屬。正因如此,項羽和劉邦都競相拉攏韓信,希望他能站在自己這一邊。其中,項羽派使者武涉拜見韓信,希望跟他聯合攻滅劉邦,事成後將平分天下,而劉邦則派使者正式冊封韓信為齊王,並以大義名分要求他必須忠誠於自己。
對於兩個陣營的拉攏,韓信都採取曖昧的態度,但心中確實也不清楚該何去何從。此時,大辯士蒯通前來獻計,勸說韓信擁兵自立,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如此一來,既可以主動掌握自己的命運,又能贏得天下諸侯的擁戴,簡直是再好不過的選擇。最後,蒯通以“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勸說韓信,千萬不能死心塌地地為劉邦賣命,否則只能是死路一條。
(蒯)通因請間,曰:“......方今為足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以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天下孰敢不聽!足下按齊國之故,有淮、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齊矣。”見《漢書·卷四十五》。
韓信作為聰明絕頂的統帥,當然很清楚“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的道理,一旦幫助劉邦消滅項羽,那麼手握重兵的他,極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被“收拾”的目標。因此,接納蒯徹的提議,無疑是保全性命和榮華富貴的最佳途徑。然而,韓信經過深思熟慮後,最終卻拒絕了蒯徹的提議,這究竟是為何呢?其實,原因歸結起來無非有以下4點:
其一,劉邦對韓信有大恩,使他不忍心背叛。韓信離開項羽陣營投奔劉邦時,只是個鬱郁不得志的小兵,是劉邦聽從蕭何的推薦,讓韓信“一步登天”成為主將,並把所有的軍隊都交給他來統領,這是何等的信任?更何況,劉邦還多次屈尊紆貴、噓寒問暖,對韓信極盡籠絡之能事,凡此種種信任、暖心的舉動,怎能不讓韓信感激涕零?又怎能忍心背叛?
其二,韓信依然心存幻想,認為劉邦不會對他太過刻薄。對於那些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將領們來講,他們未嘗不明白“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然而一旦身處“局”中時,又往往會抱有僥倖心理,總以為自己最糟不過是被削奪兵權,至於高官顯爵、身家性命還是有保障的。在韓信看來,劉邦最終會讓他保留齊王爵位,而這肯定要比造反安全得多。
其三,韓信並非孤家寡人,在起事之前必須考慮家人的性命安全。根據歷朝歷代的慣例,大將領兵出征前,帝王往往會把他的父母、妻兒扣為人質,以防止他們舉兵作亂,韓信自然也不能例外。試想,如果韓信真的在齊地造反的話,能否成功先不說,他的家人肯定會被劉邦處決,除非他是鐵石心腸,否則絕不會無動於衷、輕舉妄動。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是韓信並不能完全掌控軍隊,監視、掣肘他的將領並不在少數,不能不讓他“投鼠忌器”。在這些將領當中,最著名的3位當屬曹參、灌嬰和周勃,而他們無一不是微賤時便跟劉邦交往密切、最早追隨他起兵、忠誠度無可置疑的將領。如果韓信真想舉兵造反的話,只能先行剷除曹參、灌嬰、周勃等人,但這樣做的難度實在太大,毫無必勝的把握。
正是基於以上4點原因,韓信最終婉拒了蒯通的“好意”,由此錯失跟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的機會。不過,韓信雖然不願、不敢背叛,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若干年後他卻因“謀反”的罪名,被蕭何、呂雉誆進宮中處死,三族也被誅滅,時在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韓信臨死前連連哀嘆,悔恨自己當初不該拒絕蒯通的“好意”,但這不過是“馬後炮”而已,根本無法改變他的結局。
-
3 # 恆大9
當你在死神帶兵見到士兵和平民死難只想結束軍事戰爭恢復生產是軍人天性。韓信軍事各個方面比劉邦和項羽優秀。如果劉邦和韓信在生死打仗,那麼劉邦不會害死韓信,觀點肯定結束恢復生產,因為大家經歷死神,就是劉邦未經歷死神就自私心更強。現今的領導和大學生都未經歷史死神出來,所以自私心比劉邦更強,有一日透過.死神出來才活出大愛。當今這麼多貪腐就是未經歷死神他們沒有活出大愛為精神。所以韓信值得尊敬精神。為民解缺戰爭大愛不去滅劉邦。當然打劉邦,韓信必勝。當今所有領導末能從死神走出肯定無大愛和自私慾強。
-
4 # 愛汕美食
1. 劉邦知人善用,把兵權全部交給韓信,這是君主對他的信任,韓信感恩。
2. 前後對比,昔日跟著項羽時,不被重用,地位就如一卒子,改跟劉邦後,跟劉邦同吃同住,更是做到了大將軍的位置,劉邦的重情重義打動了韓信。
3. 韓信自身的性格決定了他不會反,年少時曾受胯下之辱,所以希望有個明君可以跟隨,而劉邦正是這樣一個人。
4. 為帥著不一定善為王,韓信在領兵作戰非常厲害,可以說當時別無二人,但是,於帝王而言,他還沒這方面的能力。
回覆列表
漢四年十月,韓信兵臨齊地準備攻齊,這時卻傳來漢王使者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降漢,於是韓信就停止進軍,但是此時辯士蒯通卻勸到“你現在只需令旗一揮,便可盡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滅齊大功唾手可得,怎麼能讓一個憑藉三寸不爛之舌的酈食其奪取”,於是韓信便聽其言,進攻齊地,後來向劉邦要權利,封他為“假齊王”,結果劉邦直接封了一個正兒八經的真齊王(韓信自己並不知道劉邦非常的憤怒的)。
這時,勸說韓信攻齊的蒯通又站了出來,對韓信說“現在你幫楚則楚勝,助漢則漢勝,不如以齊國為根據地,與楚漢並立,三分天下”不過韓信拒絕了。
我認為韓信拒絕有以下幾個理由:
韓信雖被稱為兵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是他是在劉邦集團的體系之下的,帶兵打仗很厲害,並不代表他能統籌全域性,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韓信雖然攻佔齊地,但卻是以一種近似欺詐的手段攻下的,作為一個外來戶,齊國肯定有人不服,韓信垓下之戰圍攻項羽的時候,曹參依然留在齊地平定齊國的小規模叛亂,所以以齊國為根據地,齊地看似富庶,可大有作為,實際上則危機重重更甚於楚漢。
或多或少有個人情結在裡面,當年自己受了胯下之辱,投奔項羽卻不被重用,後來劉邦用人不疑,直接封自己為大將軍,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現在要反叛他內心的最深處或許有那麼一絲的愧意。所以,綜合以上三點,韓信是不會自立為王三分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