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級,即官品。品是用以表示官員級別高低的標誌,起源於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官僚選擇制度。
正一品最大。
當時將士人按才能分別評定為9等,以備選用,稱“九品”,後來將在職官員的尊卑也分9個等級,亦稱九品。北魏時期又進行了更細緻的區分,把每品分為正與從,第四品以下的正與從又各分上與下,把最初的9個等級發展成30個等級。
官員的品級與實任官職一般都相互對應。以清代為例,內閣大學士為正一品,六部尚書或總督為從一品,各省巡撫為正二品,布政使為從二品,知府為從四品,直隸州知州為正五品,知縣為正七品,縣丞為正八品,主簿為正九品,典史為從九品。
在封建社會里,只有九品之內的官員才稱“官”,也稱“流內”,九品以外的辦事人員稱“吏”,也稱“流外”或“未入流”。品級較高而任實職較低的官員稱“行某某官”,品級較低而任實職較高的官員稱“守某某官”。
擴充套件資料
區別職官等級的制度。
明清沿襲前代規定加以簡化,最高為一品,最低為九品,每品又分正從二級,共分十八級。即官品。
區分官員地位高低的等級。
魏、晉分官員等級為九品,自一品至九品。
北魏每品各分正、從,共十八品,四品以下各品又各分上、下階,共三十階。
唐、宋文職同北魏,武職三品起分上、下階。
元、明、清文武官皆分九品,各有正、從而無上、下階之分。
參考資料:
品級,即官品。品是用以表示官員級別高低的標誌,起源於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官僚選擇制度。
正一品最大。
當時將士人按才能分別評定為9等,以備選用,稱“九品”,後來將在職官員的尊卑也分9個等級,亦稱九品。北魏時期又進行了更細緻的區分,把每品分為正與從,第四品以下的正與從又各分上與下,把最初的9個等級發展成30個等級。
官員的品級與實任官職一般都相互對應。以清代為例,內閣大學士為正一品,六部尚書或總督為從一品,各省巡撫為正二品,布政使為從二品,知府為從四品,直隸州知州為正五品,知縣為正七品,縣丞為正八品,主簿為正九品,典史為從九品。
在封建社會里,只有九品之內的官員才稱“官”,也稱“流內”,九品以外的辦事人員稱“吏”,也稱“流外”或“未入流”。品級較高而任實職較低的官員稱“行某某官”,品級較低而任實職較高的官員稱“守某某官”。
擴充套件資料
區別職官等級的制度。
明清沿襲前代規定加以簡化,最高為一品,最低為九品,每品又分正從二級,共分十八級。即官品。
區分官員地位高低的等級。
魏、晉分官員等級為九品,自一品至九品。
北魏每品各分正、從,共十八品,四品以下各品又各分上、下階,共三十階。
唐、宋文職同北魏,武職三品起分上、下階。
元、明、清文武官皆分九品,各有正、從而無上、下階之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