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漫話人生路

    因為朝代變更是歷史發展的方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有能者居之。司馬懿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最終贏得了天下,無可非議。

  • 2 # 朱銀貴

    這個羅貫中寫三國沒有黑司馬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寫那個時代的人才嘛,人才濟濟,畢竟是古代,都講軍事講人才對不對?打仗都講人才,只有人才用好了,才能得天下嘛,所以三國鼎立就這樣形成了,看誰的人才多,這個很重要

  • 3 # 歷史都付笑談中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七分史實,三分演義。其中演義部分主要採借鑑民間流傳下來的奇聞軼事,也不是隨意胡編亂造的。

    《三國演義》整部書在情感上偏向劉備一方,但羅貫中在寫書時還是力求公正,他可能會給某些人做美顏,但沒有故意黑誰。

    我們平時總說羅貫中在黑曹操,那是因為咱們今天看的《三國演義》,是毛宗崗父子修改過的版本,他對羅貫中的原版有很大的改動,所以,準確來講,是毛宗崗在黑曹操,這鍋羅貫中不背。

    咱們看下嘉靖版《三國演義》,曹操首次出場時的描寫:

    為首閃出一個好英雄,身長七尺,細眼長髯。膽量過人,機謀出眾,笑齊桓、晉文無匡扶之才,論趙高、王莽少縱橫之策。用兵彷彿孫、吳,胸內熟諳韜略。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漢相曹參二十四代孫。

    多麼有氣勢的出場介紹,然而到了毛本三國,直接就縮水了一大半:

    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嘉靖版應該很接近羅貫中原版,對比兩個版本,字裡行間,人家羅貫中是很敬佩曹操的,絕對沒有亂黑。

    羅貫中會把孫堅斬華雄的功勞送給關羽,也會給諸葛亮增加一些奇門遁甲的外掛,他是透過這種手段來抬高劉備集團的形象,但不會採用黑別人的手段來抬高。所以,他就自然不會去黑司馬懿。

  • 4 # 過路閒人路過

    這個問題要考究的是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初心和目的才能很好的回答。總結的答案很簡單,老羅所寫的《三國演義》根本不是要說三國的歷史而是藉助三國的故事和人物來表述其自身年代的狀況和個人的際遇,所以要把《三國演義》當成三國的歷史來考究那就大錯特錯,用演義來分析三國得到的只有扭曲和誤導,這也是最多讀者所犯的共同錯誤。

    以下內容我直接節錄於網路,與本人意見基本相吻合。

    “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際,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複雜的時代。元朝蒙古族貴族的殘酷統治和壓榨,激起了全華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統治的鬥爭如火如荼。據說,步入青年的羅貫中,就在這個歷史大動盪的影響下,浪跡江湖,參加了張士誠領導的起義軍,併入其幕府,充任幕客。他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這一點從他後來所著的《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羅貫中從事小說稗史的創作,似乎應得益於他政治上的失意。正是由於此,他才有時間和有可能致力於文學創作。

    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也是群雄並且,最後剩下了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這三個主要的大軍閥也很像三國的魏、蜀、吳。作者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投靠到張士誠的帳下,是想幹一番大事業的。但事與願違,最後是朱元璋統一天下。而張士誠則是一個只圖自保,不思進取的人,說白了就是不是成大事的人。說道這裡大家可能就會聯想到《三國演義》中的劉璋、劉表那類想守住自己一畝三分田的土皇帝!然而亂世註定是無情,弱肉強食!隨著張的失敗,羅貫中的政治理想也就破滅了。朱元璋當了皇帝后,為保住大明的萬世江山,而對有功的文臣武將都給來了個大清洗,這一做法很像曹操為晉級魏王而不惜誅殺政見不同的有功之臣的影子。演義中曹操自己雖未稱帝,但對大漢忠心的臣子最後都沒有好下場。”

    只要搞清楚羅貫中想說的是什麼,自然就不會掉進用《三國演義》去研究三國曆史的怪圈,整套《三國演義》是極端根據老羅本身的思想和際遇而成的著作,用來說三國曆史靠譜嗎?另外很容易發現一個問題,朝代對百姓思想越封閉,老羅的一套就越被吹捧,反之亦然,試想對《三國演義》核心人物有著最多懷疑的是什麼時候? 就是五四運動新文化交替之際,大家自己去思考一下這問題吧,懂的自然懂,不懂的永遠都不會懂。

  • 5 # 秋水長天H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三國演義》是其代表作。

    《三國演義》以宏大的架構描寫了三國時期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起自黃巾起義,終於三分歸一統(西晉)。

    羅貫中善於政治歷史題裁的文學創作,他在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中,寫的就是君明臣忠,國運昌隆。由於時代的侷限性,他也難逃舊時文人正統思想的桎梏,在小說中有強烈的“擁劉反曹"傾向,就是我們常說的頌劉備黑曹操。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黑得最慘,他狡詐、殘忍、虛偽、好色,是亂世梟雄,挾天子以令諸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誕生於幾百年後的京劇,也把曹操做為“白臉奸臣“的代表來塑造。其實,曹操一生都沒有篡漢稱帝,歷史的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性,劉備也僅僅姓劉而已,羅貫中褒劉黑操,黑得毫無道理。

    司馬懿也是如此,司馬懿是三國演義後半部分的重要人物,正是他的謀略讓其子孫能夠在日後三分歸一統,建立統一的西晉王朝。

    但要說羅貫中沒有黑司馬懿,筆者不敢苟同。

    在《三國演義》中,蜀國丞相諸葛亮與魏都督司馬懿有多次正面交鋒。

    第九十九回,諸葛亮大破魏兵,司馬懿入寇西蜀。大家注意用詞“大破“、“入寇",把諸葛亮犯魏稱"北伐"、司馬氏犯蜀稱"入寇",傾向性一目瞭然。

    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候彈琴退仲達。這就是被無數後人演繹的《空城計》。諸葛亮面對司馬懿十幾萬雄兵,在自己城中僅有二千老弱病殘的情況下依然鎮定自若,胸有成局,請看羅貫中的描寫:

    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倫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

    再看司馬懿,膽小多疑,聽到諸葛亮的琴聲,趕緊下令退兵。其實,諸葛亮如此把戲就象糊弄三歲小孩,能騙過身經百戰的司馬懿?司馬氏為何退兵?這正是司馬懿老謀深算的地方。司馬家族在魏國的地位正是因為有諸葛亮這個強大對手的存在,飛鳥盡良弓藏,識破空城計,滅了諸葛亮,司馬家族在魏國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甚至大難臨頭。司馬懿選擇退兵,成全了諸葛亮空城計的美名,實際上是保全身家性命的無奈之舉。

    在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交鋒中,司馬懿總是落下風,甚至漢丞相諸葛亮歸天,司馬懿見到他的木像還"喪膽“。

    其實,歷史上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智慧應該不相上下,要不然諸葛亮也不會六出祁山,無功而返。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稱病賺曹爽",裝作奄奄一息行將就木的病人騙過了魏主的猜疑,司馬懿的隱忍換來了日後三分歸一統,司馬氏才是三國最後的贏家。

    《三國演義》中,為體現劉備的正統,曹操被黑得最慘,為表現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智慧,司馬懿也被黑得不輕。

  • 6 # 傳統文化小家園

    我想是因為三國演義是誦劉備,黑曹操,司馬懿後代後來搶了曹操家的皇帝寶座,這和黑曹操的思路是一致的,真是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 7 # 中行偃1

    答: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總不能黑一個把三分天下合而為一的人吧?司馬懿的歷史貢獻羅貫中也是認可的。

  • 8 # 仰望蘇格拉底

    想黑司馬懿?怎麼解釋諸葛亮最終飲恨五丈原(小說可是把他捧成神的)?只能說天命在晉,遇到老天保佑的司馬算他倒黴。如果黑司馬懿,那不成老天瞎了眼?

  • 9 # 玩家終極

    司馬懿也不是現在一些倒退說法那麼黑。感覺在那個歷史時代背景下,一步步被逼反。能力足夠,時機成熟,一氣呵成了。和宋太祖陳橋兵變之類,也沒啥本質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潔不屈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