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納粹狂魔,征服歐洲,征戰沙場,一代梟雄,我我很好奇二戰這一風雲人物其是幾何成長經歷讓希特勒成為這般人物?
5
回覆列表
  • 1 # 天高雲淡223968855

    希特勒出生於奧地利因河畔布勞瑙的一個海關文職人員家庭,他的童年經歷很不愉快,在學校受到同學的欺凌和嘲笑,他的極端報復思想也根生於此,在中學期間,希特勒學習成績很差,唯一的愛好是畫畫,這也成為他走上社會初期的一種謀生手段。

    希特勒在中學期間就接觸到了狂熱的民族主義思想,閱讀了大量的種族優越的書籍。為德國復興而奮鬥,為日爾曼民族優越而自信,這是他走上納粹主義道路思想的基石。

    希特勒的父親在他成年時就病故,幾年後他的母親也死於癌症,他的成年在痛失雙親,窮困、潦倒中度過。

    在一戰中,希特勒參軍並參加多次著名戰役,並且幾次負傷,為此他獲得多枚重量級勳章,這也成為他自詡為英雄的資本,戰後,希特勒寫出《我的奮鬥》一書並逐漸展現過人的演講才能。這段時間希特勒加入納粹黨爭奪和角逐權力,最終成為納粹黨黨魁。為了更高的國家權力希特勒曾發動政變失敗後被捕。

    三十年代起,德國納粹黨逐部演變成德國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的角色也由黨首向總理、總統轉換,正因他鼓吹日爾曼種族優越論和不滿德國在一戰戰敗後的現狀和國際地位,從而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慘無人道的種族大屠殺,(屠殺人數約一千三、四百萬,其中猶太人六百萬)最終正義戰勝邪惡,一九四五年希特勒自殺身亡。

  • 2 # 文史不假

    如果一個人擁有高度的自律性,不抽菸、不喝酒、不吃葷、不好色、不斂財、不享樂、不動搖、不浮誇……,那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人。最起碼,也會是一個受人尊敬的人。

    可惜,正是這樣的人,卻悍然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人類歷史上無可挽回的損失,成為被人談之色變的大魔頭。他!就是臭名昭著的阿道夫·希特勒

    接下來,我們一起簡單回顧希特勒的成長背景和早期經歷。

    阿洛伊斯·希特勒是一名奧地利的海關文職人員,他雖然收入不高,但卻脾氣火爆,而且還極其好色。兩次婚姻後,又不顧世俗眼光娶了自己的外甥女,後來生下了兒子小希特勒,也就是阿道夫。

    小希特勒的童年是不幸的,在學校被同學們凌辱,回到家被父親胖揍。這段“童年陰影”,直接促使他內心產生了強烈的反抗意識和報復思想,毫無家庭觀念和親情倫常可言。

    還好,小希特勒捱揍的歲月沒多久就結束了,因為老希特勒在1903年過世了,母親也在幾年後病逝,只剩下了他和妹妹相依為命。

    為了生存,希特勒拾起自己的畫筆,希望憑藉賣畫為生。可惜,世事卻每每都不能如願,他只得到處漂泊流浪,就在窮困潦倒和食不果腹之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對絕大部分人來說,戰爭是不幸的,但對希特勒來說,這無異於一針興奮劑。因為,他認為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於是急不可耐地前去報名參軍。不過,結果卻有點意外,甚至是“悲劇”,因為自己身體測驗不達標而被拒收。

    希特勒還不死心,又去慕尼黑應徵巴伐利亞的地方雜牌部隊。當時,德國在一戰中打得難解難分,兵源逐漸不足,就稀裡糊塗把希特勒收編了,成為巴伐利亞第16後備步兵團的一員。

    作為後備步兵,希特勒所在的部隊戰鬥力並不強,戰鬥意志更是薄弱。不過,希特勒卻是一個例外,他把這次參軍打仗的機會當成了自己實現人生理想的途徑,不斷表現自己,很快就升為下士,還多次獲得過表彰與嘉獎。

    尤其是,希特勒作戰英勇而被授予了一枚鐵十字勳章。若干年後,他已經飛黃騰達並貴為國家元首,依然還在正式場合佩戴這枚不起眼的勳章,可見對他的意義有多麼巨大。

    無論希特勒多麼英勇,多麼不服,德國終究還是在一戰中戰敗了,被迫接受了英、法等國提出的《凡爾賽合約》。除了割地賠款以外,合約還規定,德國只能保留10萬陸軍,其餘的全部就地解散。

    於是乎,隨著一戰的結束,希特勒也失業了。重新無所事事的他,經常混跡於慕尼黑的一些酒吧和夜店。不過,他混跡這些場所不是為了撩妹,純屬就是喝酒消愁,藉機聊天解悶和尋找機會。

    期間,希特勒第一次接觸到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黨,名叫“社會主義工人黨”,德文“NAZI”,音譯成漢語就是“納粹”。乍一聽,還以為這是由馬克思建立的政黨呢,其實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這個組織既不信仰社會主義,更不依靠工人階級,完全就是趕時髦和隨潮流,為增加曝光度而起的名而已,實際就是地地道道的極右翼組織。

    就是這個極右翼組織,讓希特勒猶如找到了黑暗中的燈塔,不顧一切的加入。根據他當時的黨證編號來看,希特勒是這個組織的第97名成員,而當時納粹黨所有成員也不足百人。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召集了數百名支持者,在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館內發動暴亂,揚言要推翻現政府,恢復德國的強大,史稱為“啤酒館暴動”

    對於這麼一幫烏合之眾,德國當局很快就予以了鎮壓,當場擊斃十幾名暴亂分子後驅散了眾人。作為主要的組織者,希特勒自然難以逃脫,很快就被逮捕入獄。

    非常可笑,希特勒在獄中依然不屈不撓,夜以繼日地堅持文學創作,還寫成了他為之無比自豪的《我的奮鬥》。出獄後,他在德國國內已經是小有名氣,逐漸致力於依靠議會選舉進行和平奪權。

    由於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歐洲各國都陷入了恐慌。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更加是雪上加霜,國內百業凋零,舉步維艱,民不聊生。這下,希特勒贏得了絕佳的機會,他開始到處演講,四處煽風點火,不斷抨擊現政府,不斷煽動民眾的不滿情緒,不斷鼓吹納粹主義思想。

    1932年11月,希特勒領導納粹黨竟然擊敗了所有的對手,一躍成為了德國國會的第一大黨。儘管極不情願,但德國總統興登堡還是得任命希特勒出任總理,負責組建新政府。就在此間,希特勒不無得意的說出了他那句至理名言:

    你永遠都不要瞧不起年輕人,因為他有一個不可預見的未來。

    這句話,現在依然經常被人提及。不過,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竟然最早出自希特勒這個惡魔之口。

    執政後,希特勒首先透過“國會縱火案”,徹底解決了國會中的反對派,完全把持了國會。緊接著,他取締了所有的工會組織和工人運動,加強對於民眾的思想控制。最後,希特勒逼迫興登堡放權,取消了總統和總理的職位,宣佈德國只有一個國家元首。

    一切就緒後,希特勒開始擴軍,將陸軍規模由10萬直接擴充到了30萬。本來,他非常擔心英國和法國出面干涉與制止,但眼見兩國都熱衷於“綏靖主義”政策,希特勒很快就放心了。

    之後,希特勒越來越大膽,不僅建造了大型軍艦和潛艇,而且還開始興建空軍。

    到了1936年,希特勒已經組建了100萬的德國陸軍,而且還擁有了強大的海軍和空軍,完全擺脫了凡爾賽條約的束縛。英法兩國除了象徵性的抗議幾聲外,竟然默認了這個事實。

    就這樣,希特勒已經將子彈上膛,瞄準波蘭後終於扣動了扳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 3 # 到岸讀行者DADXZ

    希特勒的家庭和幼年經歷對其性格和世界的影響

    任何一個人的性格的形成,都與他的家庭息息相關。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惡毒的劊子手希特勒,也同樣有自己的童年和家庭。無數的專家學者都對希特勒能犯下如此罪惡滔天的罪行感到不可思議,畢竟這是一個正常人很難做出來的。於是人們用各種方法試圖揭開希特勒的性格之迷,他到底是正常人,還只是一個精神病人?畢竟以希特勒是精神病來解釋一切,太過簡單,太敷衍,太不負責任了。本文透過對其家庭和童年經歷進行一些性格心理學的分析,來試圖對這個人類至今為止最大的惡魔進行了解,揭開他的殺人犯性格的形成原因,同時,也對今天為育兒而焦慮的天下父母提供一個參考,將希特勒的童年看作一個反面教材,從而避免在家庭生活中對自己的孩子造成同樣的傷害。

    希特勒的父親

    希特勒的父親阿洛伊斯-希特勒是一名透過自己努力改變命運的奧地利人,成為奧匈帝國的海關官員,1892年榮升高階稅務官,這是當時一個僅僅受過小學教育的人能擔任的最高職位了。但是對於熟悉他的人來說,評價不一,有的人對他混亂的性行為頗有微詞。他在30歲時,與一個叫謝爾卡的鄉村女子生了一個孩子,幾年後,1873年,娶了一個帝國稽查官的女兒,比他大14歲,嫁妝卻十分豐厚,並帶有一個女僕,也引起了阿洛伊斯的注意。同時,阿洛伊斯還與另一個女僕範妮有一腿,最終,又搞上了自己16的侄女克拉拉-柏慈爾 (Klara Polzl),而克拉拉,就是大名鼎鼎的希特勒的母親!

    前面提到的範妮生了一個男孩,也叫做阿洛伊斯-希特勒,後來他結婚後生了威廉-帕特里克-希特勒,就是那個1930年勒索自己叔叔的那個侄子,還生了一個女兒,叫做安吉拉,安吉拉的女兒,就是希特勒的侄女,希特勒曾經瘋狂愛著這個侄女,直到侄女自殺,可見這一家子有多亂。

    範妮死後,阿洛伊斯才在1885年1月正式娶了克拉拉,當時侄女22歲,叔叔48歲。

    父親對希特勒的影響

    阿洛伊斯是個毫無幽默感的人,常常毫無理由大發雷霆,升職之後堅持別人尊稱他“高階官員希特勒先生”,抽菸時“像一根菸囪”。阿道夫希特勒終生反感抽菸,就是來自他的父親,在這個家庭裡,菸斗成為父權的象徵。

    希特勒的父親要求小希特勒在他面前保持沉默,並完全禁止希特勒頂嘴,希特勒長大後,成為歷史上最強大的煽動家,經常是一整晚,都會禁不住強迫性自言自語,逼著別人傾聽,他也不能忍受別人的反駁。

    希特勒對自己父親的心態是矛盾的。希特勒會滿懷敬意地提起父親,但是另一方面,有機會他也會貶低自己的父親。

    父親死的時候,希特勒14歲,他表面上拒絕對這個老人的一切認同。通常,當一個父親死後,兒子會試圖承擔起父親的角色,但是年輕的希特勒卻表現出完全相反的認知,故意採取會惹怒父親的生活方式——他首先成為了一個腐朽的藝術家和花花公子,後來去了維也納,成了輟學生和流浪漢,而所有這些,都是通常他父親厭惡的形象他父親對他的期望是跟如今大多數中國父母一樣,成為一個公務員。但是命運調詭的是,希特勒不僅成為了公務員,還成為了最有權勢的公務員!他還是間接地接受了父親的挑戰。他說過“我父親認為我是個失敗者,我要以他理解的方式向他顯示,即不是做一個藝術家,而是一名政府官員——我會變得如此強大有力,乃至可以任免像他那樣的官吏,並征服他所熱愛的奧地利。”

    儘管他的自傳和談話反映了他對父親的尊重,但是自始至終也顯露出對父親的憎恨和恐懼。他將父親看成一個酒鬼和殘酷成性的墮落者。他曾經去一家酒館將爛醉如泥的父親拖回家“那是我曾有過的最羞恥的經歷。那是因為我的父親——我年輕時最大的敵人!”

    希特勒的父親用鞭子抽打他,有次父親用藤條抽他,母親嚇壞了,就站在門口不知所措,打完後,希特勒自豪地宣佈“你打了我230下!”,從此父親再沒有抽打過他。

    當一個孩子被抽打,而母親不加干涉,這樣給孩子的心靈帶來什麼樣的創傷?他不可能信任別人,他被恐懼、憤怒、無助、憎恨所包圍。一位著名精神病學家說,殺人犯都是因為這些經歷促成他們犯罪的。果然,希特勒回憶起他童年這段經歷時,斷定“沒有什麼像憎恨那麼有力地支撐你,什麼都比害怕要好。”

    這些童年受到的懲罰,都加劇了希特勒的俄狄浦斯問題,可能還促成了他後來的精神分裂,成年的希特勒的人格特徵,界於虐待狂與受虐狂、創造與毀滅、殘酷與仁慈、憎恨與熱愛之間。弗洛伊德在他研究被虐待性變態的一篇著名論文中指出,俄狄浦斯慾望的罪惡感總是作為一種將虐待轉化為受虐的決定性力量而出現。希特勒將他的父親視作攻擊者,他多次提到他在童年時捱到鞭打。他有時像他父親鞭打自己一樣鞭打他自己的德國牧羊犬。1926年間曾與希特勒有關親密關係的女人瑪利亞-萊特爾回憶起她看到希特勒野蠻對待他的狗:他像瘋子一樣用馬鞭抽打他的狗。他以前曾說他沒有這狗他無法活下去。當我問他怎麼會如此殘忍,他只是冷冷回道“那是必要的。”

    希特勒的母親

    希特勒的母親一生都受人擺佈,以滿足他人的意願。終其一生,都是個苦命的女人。她在16歲時離開家中的農場去幫助阿洛伊斯操持家務,然後在僱主配偶範妮的要求下,被迫出去流浪了4年,範妮得病後,又被召喚回來照料範妮生的孩子。範妮死後,才輪到她成為正式的妻子,同時還要照料範妮留下的兩個孩子,幾個月內,生了古斯塔夫,15個月後,生了依達,又生了奧托,幾天內就夭折了。但是前兩個孩子,古斯塔夫和依達,都感染了白喉,古斯塔夫1887年12月死去,依達1888年1月埋葬。

    1889年4月20日卡拉拉生了第四個孩子——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是個體弱多病的孩子,母親充滿了擔憂,生怕阿道夫跟前面三個孩子一樣夭折,為了挽救這個孩子,克拉拉付出了更多的辛苦,加上在阿道夫出生後不久,就被丈夫要求做家務,又進一步耗盡了她的精力。在這以後的日子裡,她都要承受照顧範妮留下的兩個孩子的壓力,和自己三個孩子亡故的悲痛,同時,盡最大努力將阿道夫這個唯一的活下來的孩子餵養長大,這些壓力對一個女人來說,可想而知!在阿道夫之後,她又生下一個孩子,但是都沒有活下來。所以這個可憐的女人,給鄰居們留下一個印象——她是一個失望而沮喪的婦人,總是急著回家照料孩子和她的房子,從來不在外逗留和鄰居聊天。她從丈夫那裡也得不到安慰和同情。由於丈夫拒絕對她的關愛和理解,克拉拉就把強烈感情轉移到她唯一的安慰之上——她唯一倖存的孩子,阿道夫-希特勒。之後可以看到,希特勒就是嬌生慣養中溺愛長大的,並對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

    而希特勒一生也都對自己母親深深的愛,一輩子都將自己母親的照片放在口袋裡。他坦言,一輩子只哭過兩次:1907年12月站在他母親墓前;1918年德國戰敗。

    1907年聖誕節的那個禮拜,他母親死的晚上,他坐在她的屍體旁凝視著她,為母親畫了一幅肖像。

    希特勒的幼年和少年時代

    事實上,希特勒的家庭是殷實富足的。他父親的收入,除了海關官員的固定工資,還包括根據他官職發放的生活津貼,可以說,希特勒生活在相當於中產階層的環境中,而且作為皇家官員的兒子,還享受到父親職位帶來的聲望和地位。

    只是這個家庭中,由於父親的存在,幾乎沒有快樂,家庭中始終充滿著緊張的氣氛,父親時刻都潛藏著發脾氣的威脅。在這種氣氛中長大的孩子不可能不受到影響,而且頻繁的搬家,也導致了不安的作用,6歲到15歲之間,阿道夫換了5所不同的學校。

    對希特勒性格形成的幾個關鍵時期

    由於阿道夫是母親唯一生存下來的孩子,所以母親對其關懷備至,給與了溺愛,又由於他從小體弱多病,克拉拉一直給阿道夫強行餵食,每當他身體不適時,母親每天早上都會將一大杯熱乎乎的牛奶端到他的房間,堅持讓他喝掉。希特勒成年後的口頭習慣和病態的固執都支援了這一種結論,即在嬰兒期的餵食過程中,好心的母親給希特勒造成了嚴重的障礙。希特勒成年後對糖果極端渴望,特別是在緊要關頭。他在激動時會吸手指;他狂暴的憤怒;他可憐的胃口;他圖書館中關於飲食風尚的大量書籍;他對保健飲食的持續評論;他對他人的根本不信任和他進行群眾煽動的口頭攻擊。他在青年時代就是個具有強迫性和進攻性的談話者。德國精神分析學家卡爾亞伯蘭罕對在嬰兒期的口唇階段存在餵食問題的成年病人做出過經典的解釋。這類人與其他人的主要關係是受到口頭言語釋放的影響。

    對母親的憎恨

    當阿道夫11歲的時候,他的6歲的弟弟艾德蒙夭折了。可以想象,當阿道夫看到艾德蒙出生的時候,他便從心底裡憎恨這個對手,並且希望他死掉,而他的願望真的實現了。這樣,希特勒的母親前前後後一共生了5個孩子,希特勒本來是老4,但是除了他活下來,其他的都夭折了,這對他的性格產生了巨大的雙重影響。

    一個是弟弟的突然死亡喚起了阿道夫內心的罪惡感,同時因為弟弟的葬禮,他開始對父母,尤其是自己的母親產生了不信任。

    事情是這樣的:1900年3月艾德蒙-希特勒夭折,然後埋葬在教堂的墓地,但是他的父母卻沒有來參加葬禮。原因是阿洛伊斯,阿道夫的父親,作為村裡德高望重的退休高官,因為一些事情與教會的牧師交惡,因為他認為自己是堅定的反教權主義者。因為一些事情,阿洛伊斯曾經發誓永遠不會踏進“敵人”的教堂,而且說如果他接受牧師對他死去的兒子的祈禱,他會受到詛咒。所以,這個頑固的老人拒絕參加自己兒子的葬禮。而阿道夫的母親克拉拉,是一個逆來順受的軟弱女人,受到丈夫的專制,葬禮當天,阿洛伊斯命令她陪他去林茨,克拉拉不敢不從。於是,由於母親的背棄,阿道夫獨自站在強勁的暴風雪中,看著他的小弟弟被放進墳墓,而他的父母最終沒有留下任何標記。

    這一經歷,加上之前當他被父親鞭打,母親只是躲在一邊,都加劇了希特勒對母親的怨恨。當然,他有意將這些憎恨轉移到他父親身上,把一切都歸咎於阿洛伊斯。但是如果我們透過重重的憎恨,就會來到所有傷害的最深處——我的母親捨棄了我。

    作為一個被母親倍加寵愛的孩子,在母親生下艾德蒙後,阿道夫潛意識中認為弟弟就是自己的競爭對手,而且事實上也的確忽視了阿道夫,把他交給了同父異母的姐姐安吉拉。這也讓阿道夫認為母親背棄,忽視了自己。正如心理學家所指出的,當孩子在幼年被另一個替代的母親所接管,這通常不會擴充套件他的愛的能力,反而會加重他的憎恨負擔。透過表現出對母親強烈的愛,小孩子可能隱藏了他對她的敵意而避免了試圖正常地表達他的男性氣概的結果。

    弟弟的死,對阿道夫還有一個重大影響,就是提醒他有多少兄弟姐妹都死掉了——古斯塔夫死於1887年,依達死於1888年,奧托死於1888年,艾德蒙死於1900年。在阿道夫的幼小的心中,對自己存活的最自然的解釋就是他之所以能夠活下來,就是因為他受到上帝的特殊關照,他就是上帝選擇的那個人!這種潛意識,將在他日後的崛起過程中起到強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他當政後,前後躲過多次暗殺,尤其是1944年7月20日那次的刺殺,炸彈就在他腳邊,竟然沒有把他炸死,希特勒更是堅信,自己就是上帝派來人間的神的化身!比如事後希特勒平靜地對身邊人說“這又是新的徵兆,說明我是神從眾人中選出來領導一個更為強大的德國走向勝利的人。並且,既然其他人不得不犧牲,而我卻能化險為夷,那很明顯德國的命運掌握在我的手中。”

    那些在他人都死掉而唯獨自己活下來的人身上所體現出的“生存優先權”引發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被選中繼續活下去?”面對他人的死亡,不可避免的自責隨之而來。通常,罪惡感會因為作為競爭對手的兄弟姐妹的突然死亡而明顯加深。然後,孩子可能產生一種感覺,即由於某種原因,他的一生受命運的控制,因而完全非他所能左右。在阿道夫的案例中,他兄弟姐妹的死亡,以及母親對他這個唯一倖存的男孩的焦慮和擔憂,都必定會加強他對自己擁有特殊地位的想法。他的母親堅持說他是“特殊的”,是她的寵兒,而這也加強了倖存者通常採用的一種心理防禦:自己是上帝或命運之神出於特殊目的而專門挑選出來的,所以才得以倖存。事實也正是如此:希特勒確信他是上帝從德華人民中特別挑選的天才;他還相信在聖奧林匹斯山那些不朽的人當中有專為他留的位置。他也開始將自己看做德國的救世主。1926年的一次聖誕慶典上,他說自己的歷史價值可以同耶穌相比。在1933年2月的一次演講中,他模仿著上帝的祈禱,許諾在他的領導下,一個新的王國將誕生於世。他還補充說,如果他未能完成使命,“請你們將我釘在十字架上”。在對納粹信徒的講話中,他模仿《約翰福音》裡耶穌說的話“我開始瞭解你們,你們是誰,你們因我而成你們,而我則因為你們而成為我自己。我來德國不是為了帶來和平,而是戰爭!

    於是他打算建立不朽的建築和紀念碑,他力求創造軍事功績,使他獲得“整個歷史上最偉大的戰場指揮官”的不朽名聲。而當他被拒絕的時候,最終他只能希望透過實施巨大的毀滅獲得歷史的不朽。很多資料都反映,當莫斯科戰役失敗後,希特勒就已經開始與周圍人談論到,如果德國失敗,就應被徹底毀滅;而他之所以在蘇聯的戰爭還膠著中就與美國宣戰,也是一種變態的想法:反正已經輸了,不如就徹底毀滅!這也似乎解釋了,他在死前釋出的摧毀德國一切生存設施的《尼祿命令》,因為他認為“德華人民辜負了我,就不值得在生存了。”這種“即使失敗,也要抱著世界一起跳下火坑”徹底毀滅的性格,最終導致他帶著整個德國跟他一起沉入地獄。

    希特勒一生對死亡的恐懼產生了嚴重的歷史後果,他試圖透過殺害他人消除個人的死亡恐懼,他越是支配著別人的死亡,他自己感到的恐懼就越少。

    12歲的希特勒,因為童年的諸多經歷,他開始變得固執、乖戾、憂鬱,他在僻靜的山上與樹木說話,對著風演說,與父母對抗、諷刺老師,並且,痛恨這個世界!在阿道夫年幼時,懷疑、恥辱、罪惡、憎恨和恐懼的態度,都已經深深埋下了有害的根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被小人陷害時,他還在那裡洋洋得意,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