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這兩個朝代在藩王問題上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先來看看八王之亂的起因吧。司馬懿是靠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了曹魏政權,繼而透過三代人的努力,到孫子司馬炎時正式篡奪曹魏政權,取得了皇權的。在篡奪皇權的過程中,包括司馬懿在內的司馬家族成員一致認為,導致曹魏失去權力的是他的宗室力量薄弱,一旦皇權旁落,沒有宗室護衛,所以司馬炎登基以後,大肆分封宗室,只要是司馬懿的兄弟輩及其子孫,基本都被封王,用以拱衛皇室。

    晉朝的第二個問題是統一後的政策。司馬炎的晉承接三國,雖然司馬家並未有很大的努力,但因為承襲了曹魏,得以統一了天下。天下平定後,司馬炎認為應該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造成地方沒有軍隊,軍政大權都掌握在各地的藩王手中,為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晉朝的第三個問題是繼承人問題,司馬炎的嫡子司馬衷是個弱智,本來就沒有做皇帝的資格,但是因為他是皇后楊氏的嫡子,楊家又是士族,而司馬衷娶了另一個士族賈充的女兒賈南風,考慮到皇權需要士族拱衛的原因,才最終確定由司馬衷嗣位,這讓八王之亂徹底不能避免。

    司馬炎死後,中央皇帝司馬衷是弱智,賈南風弄權,地方藩王手握重兵,誰都想取而代之,天下遂大亂。

    再來看清朝的九王奪嫡。首先清朝的皇子分封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即便是最高階的親王,也不讓他們就藩,更加沒有兵權,他們倒是可以在中央幫忙,或者乾脆只做個逍遙王爺,富貴一生了事。

    康熙朝出現九王奪嫡的原因並非康熙放開了藩王的許可權,而是康熙兒子眾多,其中有本事的又很多,人才扎堆,才引起了眾皇子的奪嫡之心,但是康熙不同於司馬炎,他是聖主,牢牢控制著皇權,太子無能也最終被他廢除,皇子們也只是互相爭寵,看誰最後得了康熙帝心,誰才能繼位,他們沒有能力引發亂事,所以不會出現晉八王之亂這樣的事。

  • 2 # 鋒楓2016

    關鍵還是誰掌握兵權!清朝在入關後就嚴格控制皇室宗親,將他們控制在京城裡居住,同時也不再象入關前可以領兵打仗!

    康熙的九子再怎麼牛逼,手裡沒兵權什麼也做不了!雍正四爺之所以能在九子奪嫡中勝出,康熙傳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雍正收賣了舅舅隆科多,控制了京城九門,而十三爺胤祥接管了駐守京城的豐臺大軍的軍事指揮權;而外邊四川總督年羹堯利用糧食制住了手握十餘萬大軍的十四阿哥,令他進退不能,從而確保了雍正順利登基為帝。用《雍正王朝》裡鄔思道的話,“不掌握住兵權,就算是康熙爺傳位於你,你也做不穩”。

    而西晉王朝的八王之亂則是晉武帝司馬炎汲取了曹魏宗室力量薄弱而導致曹魏滅亡的經驗教訓,大肆分封司馬氏到各地為藩王,以拱衛中央王朝。而這些司馬王爺個個手握重兵,實力雄厚。晉武帝后弱智的惠帝司馬衷上臺,皇后賈南風把持朝政,嫉賢妒能並大肆誅除異己。令諸王爺十分不滿,紛紛起兵誅除了賈南風,而弱智的晉惠帝則被諸侯王搶來搶去,最終被毒死。

    八王之亂歷經十六年,令中原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流離失所,同時也令西晉王朝元氣大傷。這令居於關內的匈奴等少數民族有機可乘,他們紛紛起兵割據一方。而西晉王朝也於公元312年被匈奴劉聰所滅。

  • 3 # 南朝居士

    你的問題本身就漏洞百出。

    清朝九龍奪嫡,康熙的幾個兒子,都只是親王或者郡王、貝勒,只是爵位,不是官職,沒有兵權,翻不起大浪。

    而晉的八王之亂,八王,顧名思義就是八位諸侯王,有兵有權有地盤的人,跟劉邦分封是一樣的。所以你對比只能跟劉邦比。

    還有,西晉的八王之亂並不是選儲引起的,司馬炎選儲沒有問題,分封也沒有問題。你只看到他分封引起八王之亂,如果不分封,那就是另一場權臣篡位的戲碼了,自己就是權臣篡位奪得天下,怎麼能再跌倒在這裡呢?

    如果你研究歷史,你就會知道,在司馬炎面前,康熙只是個小學生

  • 4 # 向敬之

    西晉爆發八王之亂,最大的問題是這些“王”,是真正的諸侯王,他們有自己的封地、掌管一地的軍政財政大權。像首先叛亂的汝南王司馬亮,做過鎮南大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等要職,鎮守一方,入朝任太尉、錄尚書事,兼任太子太傅。

    這些藩王,有司馬懿的兒子,有司馬炎的兒子和子侄。他們之所以能夠相互攻擊,就是因為覬覦皇權的同時,有足夠的財力和兵力。此外,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因惠帝懦弱而一度專權,是八王之亂的始作俑者和挑事者之一。

    這樣的皇家內訌,在後世諸多王朝經常發生,迄至明武宗時,也曾發生了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到了清朝,皇帝的兒子不再是天生的王,要想被封王,必須看功勞大小、嫡庶關係和皇帝心情。而且清朝最高的皇家和碩親王,位列極品,卻沒有封地和軍隊,就是每年所得俸祿,都是不過萬兩萬斛。

    康熙諸皇子劇照

    康熙朝,不少皇子爵位低,還得靠皇帝特批從內務府撥款養家。同時,沒有皇帝的安排,他們不得擅自接觸軍隊,甚至同官員來往也得私下的。

    軍隊和財賦牢牢地掌控在皇帝的手中,皇子奪儲主要靠在官員中的人氣度和在皇帝心目中的重視度。

    康熙雖然晚年因為諸子自成集團,暗結朋黨,而非常苦勞,出現怠政情緒。但如何正確立儲,是他從不懈怠的政治任務。他為了選中理想的接班人,不惜對其他諸子採取嚴厲的打擊。他把立儲大權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而晉武帝立儲,就因聽了皇后的話,執意立了為人痴呆不任事的次子司馬衷為後繼之君,以貌醜性妒的賈南風為惠帝皇后,結果釀成歷時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導致無數百姓死於戰亂,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經濟,崩潰了社會秩序,激化了社會矛盾,使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為之後“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埋下了禍根。

  • 5 # 輕九輕十

    這提出了一個讓歷來統治者頭疼幾千年的問題,王朝建立,如果不分封宗藩子弟,久而久之就會有權臣篡權或者地方豪強顛覆社稷,比如秦朝,東漢,曹魏,唐……分封又會引發宗室子弟火併比如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明朝靖難之役,左右為難

    正式吸取了曹家沒有分封被自己篡權的教訓,司馬家大肆分封子弟,沒想引發比曹家更嚴重的後果,子弟火併不但把國家的中央軍火併殆盡,地方軍也消耗完畢……結果大家知道了,五胡亂華

    清朝是比較好的解決這個問題的,一是因為他們是少數民族,時時都有政權合法性問題,比較謹慎不敢有大的內訌,其次是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千年他們有足夠的歷史經驗積累,在好學這方面不得不佩服滿洲人

    首先他們也封王但是絕對不讓就蕃而是在京城王府好好待著,一則防止他到地方結交地方勢力做大,二是不要像朱明王朝宗室子弟騷擾地方讓老百姓痛恨

    但是防止他們像曹家和朱家子弟一旦有權臣篡位和地方暴亂被當豬一樣宰殺,他們還是不放鬆對子弟的尚武精神培養和軍旅訓練的

    甚至到了大家鄙視的道光皇帝年輕的時候也是可以端著槍領著侍衛和太監平定天理教叛亂的,只不過後來碰見的英華人是另一個時代的人,才顯的他很慫

    而且清朝的防範措施也做的很好,比如這些宗室子弟可以到軍旅歷練,但是想擁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卻絕對不可能的,私下結交軍事將領恐怕下場也是個死

    而且滿清的武力核心八旗,皇帝也親自掌握了三旗,而皇城禁衛軍也是絕對不會讓與皇權有衝突的宗室子弟掌握,八旗和禁衛軍(九門提督)相互制約,即使掌握一方控制京城也很難所以,滿清在京城發動軍事政變幾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到清朝,社會條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西晉雖然完成了表面的統一,實際上還是地方割據,豪強遍佈,中央要穩定還好,一旦有宗室子弟挑頭髮難,地方立即推波助瀾,為大規模動亂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而清朝自平定三蕃之亂以後,基本就沒有什麼地方勢力了,宗室子弟就是想發動叛亂也無從著手

    所以,清朝九龍奪嫡沒有像八王之亂那樣釀起全國性動亂,一是因為滿清統治集團比較特殊,而是因為歷史發展到這個時期已經沒有宗室子弟作亂的餘地

  • 6 # 絕筆歷史

    這兩個事件從本質上來說就不是一個問題,西晉八王之亂是在有皇帝的時候發生的,而皇帝是個傻子,皇后擅權,之後司馬倫篡位,在這種背景下爆發了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

    而九子奪嫡不過是康熙導演的一場奪嫡之戰而已,更多的是皇子間的爭鬥而已,連戰爭都沒有發生,頂多是皇宮裡的明爭暗鬥而已,和八王之亂根本不是一個型別的事件。

    所以我認為,清朝的九子奪嫡也是不可能演變成八王之亂的,因為清朝和西晉的政策不一樣,在西晉是大肆封王的,宗親掌握一切,而清朝兵權卻集中在皇帝手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區公共部位停車,物業能收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