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星夜行
-
2 # 知非書房
一、劇本改編:
《不成問題的問題》是老舍先生髮表於1943年的短篇小說,小說中樹華農場是中國式人情社會的微觀縮影,丁務源、秦妙齋、尤大興等人成為構成社會的代表性人物,小說用簡潔、抽象的筆墨漫畫式地講述故事,深刻、尖銳、幽默又帶有寓言色彩,小說用簡潔的文字給觀眾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電影是訴諸於觀眾視覺與聽覺的藝術,需要建立一個真實可見的世界令觀眾信服,所以從小說到劇本,編劇在改編的過程中在內容和結構兩個方面做了改動。
在內容上做加法,增加場景和豐富情感。小說的場景較為固定,基本上全部集中在樹華農場,單一的場景容易讓觀眾感到視覺疲勞,劇本中加入許宅使空間變化更豐富;原著只是講三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的事情,編劇黃石為劇本增添新的女性人物來豐富和平衡整體的關係,三太太沈月媚在丁務源的任用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佟逸芳的出現則為影片提供了情感線,這樣做無疑使劇情更豐富、更有層次。
另外,編劇黃石在研讀小說時根據出現的三位主要人物,採用了“去中心化”的敘事策略,將劇本設定為三幕劇的形式,即在每一幕出現一個新人物成為這一幕的“敘事中心”,而最終丁務源回來重新掌管農場,營造出一種“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戲劇效果,似乎從始至終整個農場什麼都沒發生,讓人不禁唏噓感慨。
二、影像風格
創作者用電影語言還原民國風貌,攝影指導朱津京為電影打造出極具個性化的影像風格。從鏡頭、視點、用光等多個方面思考如何選擇:用20世紀50年的老庫克(Cooke)鏡頭、單機拍攝、更多運用自然光,在視點方面選擇向後退,以全景為主。因為小說是以第三人稱敘述的,所以電影要以一種“觀察式”的視角介入,這就需要攝像機的視點選擇來實現,視點退讓很好地製造出距離感,使得電影營造出“觀察”的整體氣氛,同時距離感也為演員創造角色提供了舒服的表演環境。
《不成問題的問題》在黑白影像的選擇上不僅製造了距離感,同時也帶來歷史的溫暖感,民國時代雖距我們不足百年,但大眾對民國的記憶大多是黑白的。這樣的影像讓人不禁想起費穆導演《小城之春》《孔夫子》的影像風格,梅峰導演重訪經典電影的美學座標,不以技術取勝,而以導演的社會觀察力、社會判斷力及美學創造征服觀眾。梅峰在《不成問題的問題——從老舍小說到梅峰電影》這本書中就提出:鏡頭特別漂亮,正反打弄得特准,控制觀眾的視點,透過音樂時時刻刻暗示觀眾,調動他們的情緒……我們的意圖是,放棄這套東西,大家就看看到底這個故事本身有沒有趣味吧。極簡的鏡頭語言,客觀的拍攝視角,簡潔的黑白影像以及充滿留白的佈景陳設,所有的視覺呈現都是讓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和人物身上。
三、意蘊深遠
小說揭示了在中國生存重要的不是才能、學識和業務,重要的是強大的人脈關係。丁務源做人圓滑,四處逢迎,所以才能把農場管理者的位置坐穩。小說也深刻地揭露了華人的性格弱點:人際關係是重要問題,處理好人際關係,其他的全都是“不成問題的問題”。電影還原老舍先生作品的主題基調,梅峰很好地把影片的主題:只有把人情關係玩得轉的人才能在中國社會遊刃有餘用影像呈現,同時這也是現代社會背景下生存規則的隱喻。
導演在影片中也注入了自己的思考,在“哀其不幸”的感嘆裡,有悲傷與同情,影片最後是以尤大興的房間結尾,表現出梅峰對知識分子的同情,這也揭示了影片的另一層主題:人生本來是懷著理想來的,結果最後面對的現實是倉皇不堪。
從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拿獎拿到手軟就可以看出電影主創團隊的探索和嘗試是成功的, 閱讀《不成問題的問題——從老舍小說到梅峰電影》可以看到創作團隊為打造一部有“中國味道”的電影付出的不懈努力,他們透過重訪經典電影的美學座標,創造出既寫意又寫實,既古典又現代的影像風格,拍出了這一部有“中國味道”的電影作品。
-
3 # 小二哥追影
人情世故這是我們民族自古至今自上而下的處世哲學,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丁主任和尤主任在現實情況中結局大多也是如此。我們只能透過上帝視角看電影,透過尤小姐的視角看生活,透過藝術家的視角看利益。這是中國的市場,看透別說透,大家都是好朋友,看透說透,大家朋友都沒得做,圓滑的人永遠混的風生水起。
這就是生活。人們在抨擊作品所諷刺的物件的同時,內心往往卻是心嚮往之。社會用殘酷的例子教會人們如何趨利避害,這也是人性。人生必須要讀的兩本書,第一本我們在學校用了二十年讀了有字的書,第二本書我們在社會讀著無字的書,可是我們用一輩子都讀不完,學不會,生活最難的不是吃喝玩樂,而是人情世故。
在中國,決定一個人生存狀況的往往是人情關係。而不是才能,業務,或者學識。人情關係就是主要問題,只要人情關係通了,一切問題都不成問題。大家和和氣氣,只要不傷面子,那麼一切問題就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在一團和氣中,誰還有問題那這個提出問題的人就成了最大的問題。幾乎每一個華人立足於社會,都會面臨一個抉擇,做人還是做事?中國古語有,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以前我們叫“做人”如今大家稱為“情商”,其實也談不上好壞,這就是獨屬於華人的處事哲學。
所說這是很深刻的一部電影,做事就不能太顧及做人,把人做好了做事就大打折扣。“不是問題”的問題是我們這個社會最大的問題,有人評論說這是一部“恐怖片”,也是有些道理的。我們都知道,“薛寶釵”似的人物很虛偽,但個個喜歡這樣的人物,對能幹事不會做人的“董明珠”式的人物則有很多非議。社會是滔滔不絕的巨浪,我們則是岸邊的石頭,多年的沖刷讓我們都變成“鵝卵石”。我曾經放了幾年“董明珠”,假如時光能倒退,我再次選擇的話,則會去當“薛寶釵”,批判社會詬病的人輪到自己卻背叛了自己的初衷,這是個人的墮落還是社會的悲劇呢?
回覆列表
去年我最喜歡的兩部中國產電影,很巧,都是黑白畫面,一部是《大佛普拉斯》,豆瓣8.6,拿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新導演等五項大獎,另外一部就是《不成問題的問題》,範偉拿了金馬影帝,梅峰拿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不成問題的問題》有老舍先生的小說作為藍本,其實只要編劇不畫蛇添足,演員表演到位,不浮誇,撐得住,電影的質量和觀感是可以預期的。果然,一部描摹民國時期眾生相,十分老道成熟的大戲讓影迷們大飽眼福。
電影講述的是民國時期,亦可以說講的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的人情世故,圓滑的處世之道。
範偉老師不動聲色的諂媚上面,放縱下面,在上下之間,做到左右逢源,是老好人,更是聰明的老好人,他知道農場的體系弊端,就像有個碗出現了一個洞在漏水,早晚會把水放光,但他並不打算徹底堵上,堵上,勢必會讓他成為下面人眼中的壞人,更有可能使得整個碗直接崩掉,害得自己丟了飯碗。
他選擇的是遮掩,得過且過,只要讓上面的人覺得他舒服,讓下面的人覺得他寬厚,這便是範偉飾演的丁務源眼中的“不成問題”,於他個人來說,確實不是問題,但歷史會告訴我們,農場的倒閉是必然的。
但最終的問題,付出代價的絕不會是他這個讓所有人都“滿意”的人。
而和丁務源相反的,是實幹派的尤大興,制定了一系列科學的制度,為農場的盈利提供了可能,但卻觸犯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結果功敗垂成,被趕了出去。
這是個很可笑的事件,真正解決問題的人被貌似“不成問題”的人所取代,圓滑最終擊敗了稜角,這是一種真正的人才浪費,但在中國自古以來的語境下,重“做人”輕“成才”,這樣的悲劇,一定會繼續上演,而且也很難避免。
如此大的命題,老舍用了一個農場,一群農場工人,新舊兩個主任,一群老闆貴婦人,以及一個騙子就能講出來,實在是太過厲害,電影對於整個故事分寸尺度拿捏得也很到位,以至於看完全片,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