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拉拉酋長
-
2 # 行營老狼
魚逆水而遊是魚類洄游的一種現象,是魚類經過千萬年進化,形成的週期性、習慣性的往返移動。大多數的魚類洄游是為了生存、繁衍的生理需求,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魚類是用腮呼吸,但是許多魚類的腮不能自主活動,所以魚兒必須在水中不停地游來游去,讓水流透過腮部。魚兒逆水而上,水流速度相對較快,魚兒可以獲得更多的氧氣滿足呼吸需求。
2、有些成年的魚類需要逆流到河流上游進行產卵,產下的卵會隨波而下,孵化長大,等到魚兒長到後,又會逆流而上到上游產卵,週而復始,這種現象也被稱為“產卵洄游”。
3、許多魚類的洄游是季節性的。例如一條河流中的魚類洄游,河流的上游海拔較高,秋冬氣溫逐漸下降,魚兒就會順流而下,到海拔較低,溫度適宜的地方越冬;而到了春夏季節,下游的氣溫逐漸升高,甚至不升高到超過了魚類的生理要求,它們就會逆流而上,到海拔較高氣溫相對適宜的地方。
4、還有些魚類洄游是為了更好地攝食,也被稱為索餌洄游。許多河流,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個河段在不同季節的食物的豐富程度也會有所差別,魚兒們會隨著季節變化,或逆流,會順流,尋找食物充足的河段,以獲取足夠的營養。
魚類洄游還有幾種情況,比如溫度、鹽度或者海魚會根據洋流進行洄游等等。至於題主所問的魚為什麼喜歡逆流而上,其實它們不一定真正的喜歡這樣做,逆流而行會消耗大量的體力,也就說它們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獲取食物,自然界的各種動物經過千萬年的進化,早已習慣了用最簡單的方式來提供生存保障,魚兒逆流而上顯然不是為了單純的喜歡逆水或者好玩,而是上面所說的為了生存繁衍的生理需求。
大家之所以會注意到逆流而上的魚,主要是魚兒在逆流而上時,需要克服水流,經常會躍出水面,從而引起大家注意;而在順流而下時,不需要消耗體力對抗水流,所以也很少會躍出水面,也就不會引起大家注意,由此造成了印象中魚都喜歡逆流而上的錯覺。
——上弦月
-
3 # 腦大洞開cow
生存,繁殖需要
繁殖後代是生命的原動力,繁殖是魚兒一生的終極目標
繁殖當魚兒性腺成熟後,由於生殖需要,性激素髮揮作用,使魚兒遊向水溫較高,鹽度低的地方,到上游產卵
河流最終流向大海,鹽度越來越高,河中的魚兒進入大海無法生存
逆流而上捕食方便魚兒在逆流而上捕食,順流而下的小魚,小蝦,能夠被魚兒輕鬆吃到
得到更多氧氣當魚兒逆流而上時,魚兒與水流的相對速度變大,更好吸收氧氣
更好把持方向如果魚順流而下,水的衝擊力會使魚擺動的尾巴加大受力,魚很難把持方向,不容易控制速度
也有魚會順流而下向沿海,深海中游去產卵 ,如比目魚
不同的魚遺傳性的本能有很大差別,形成了魚的固定特性
點個訂閱吧,更多冷知識
-
4 # 狙鯽手小張
1、魚逆流而上是由自身的習性所決定的,跟魚的基因有關,就跟飛蛾撲火一樣。
2、流動的水中含氧量比較高,而魚一般喜歡待在含氧高的水中,並且會非常的活躍。所以喜歡逆流而上。
-
5 # 冰峰戶外
活魚逆流而上,死魚隨波逐流。這是魚的天性,也是我們人推崇費奮鬥者和魚的地方。俗話說得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本性而已。
回覆列表
事實上許多的魚類在水裡面的活動都是沒有一定規律的,它們或者是為了躲避天敵的襲擊,或者是為了追逐獵物才活動。此類活動有的時候會連續發生,有的時候很長時間沒有出現過,而且活動的範圍或者時間都沒有固定的方向和週期性,此種活動被稱之為“不定向移動”。
但是有些魚類的活動是有目的性的,時間與距離也相當地長,有其的固定的路線和方向,甚至還在一定的時間與環境下週期性的重複,這種現象被人們稱之為魚類的“定向移動”,也就是我們所常常提及的魚類的洄游。
魚類的洄游是自然界中的一種常見的現象,洄游的魚類有些是逆流而上,有些是順流而下。魚類由於本身生理上的要求而引起魚類的洄游運動,稱為生殖洄游或產卵洄游 。而由於食物的原因而引發的洄游運動則被稱為索餌洄游。
逆水洄游的魚類種類主要有大馬哈魚,大馬哈魚是鮭形目(Salmoniformes)的其中一種,屬鮭科魚類,鮭魚的一種,是最著名的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鮭魚往往在淡水江河上游的溪河中產卵,產後在回到海洋肥育。幼魚在淡水中生活2-3年,然後返回海洋,在海洋中生活一年或者數年後,性腺成熟時返回原出生地產卵。它們的行程有時可以長達二千多公里。
比如大西洋鮭的產卵期是從每年的9月份至次年的2月份,但在一年之內,幾乎每個月都有魚群遊近沿岸藉助潮流從河流入海口上溯直入河流,它們為了回到棲息地繁殖,途中要飛越瀑布和堰壩等橫在河流中的障礙物以及飢餓的黑熊,必須用極強的游泳能力,以達到衝出水面,跳過障礙物和躲避敵人。
這一些大馬哈魚“飛越”瀑布的行為,一直都是一種奇觀,到達淡水後它們也就停止了攝食,於是離開海洋進入江河之後,它們的體重就漸漸地減輕,當它們進入河流產卵後,就會結束短暫的一生,鮭魚的一生,漫長的旅行,僅僅只是為了後代的延續而活。
與大馬哈魚相反的是生活在江河中的鰻魚,比如日本的鰻魚,幾乎所有的日本鰻,都是在馬里亞納海嶺誕生,以海雪為食度過的。其中的日本鰻鱺(Anguilla japonica,日語うなぎ)是一種洄游魚。它每年以幾乎透明的“玻璃鰻”幼苗形態返回淡水河流,性腺成熟後又回到海洋。
人類捕撈它們的歷史恐怕已經上千年,但直到20世紀快要結束時,才第一次在大洋中央找到了它們的繁殖地和誕生地。鰻魚在繁殖季節也有勇往直前的精神,當它們遇到河道阻塞,無法前進的時候,會不顧死活地離開水面,沿著潮溼的草地,翻越重重障礙,奔赴大海。這一些鰻魚在完成繁殖後代的使命之後,有的累死了,有的則是帶著幼魚返回河流。
順水洄游的魚類還有鯷魚,鯷魚主要以浮游生物為食,分佈於中國的渤海、黃海和東海以及北韓、日本和太平洋西部,體細長,稍側扁,一般體長8~12釐米,體重5~15克、口大、下位,吻鈍圓,下頜短於上頜,兩頜及舌上均有牙。眼大、具脂眼瞼。體被薄圓鱗,極易脫落,無側線。腹部圓、無稜鱗。尾鰭叉形、基部每側有2個大鱗、體背面藍黑色,體側有一銀灰色縱帶,腹部銀白色。背、胸及腹鰭淺灰色。臀鰭及尾鰭淺黃灰色。 生活於淺海。趨光性強,常環繞光源作迴旋游泳。春季沿海岸北上;秋季沿海岸南下,在適水溫帶進行產卵、索餌和洄游。
許多情況下,洄游的鯷魚都是密整合群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黑海里的鯷魚,有時會因魚群大量洄游而使海灣淤塞,比如一百年前的巴拉克拉夫海港,就曾經因為大量鯷魚擁擠,水洩不通,大量的魚悶死腐爛成災。
許多的魚類和候鳥有點相似,它們對溫度相當敏感,只能夠生活在一定的水溫中,當水溫發生變化的時候,它們就會發生洄游現象,尋找適生存的環境。如中國沿海的大黃魚、小黃魚,它們在秋未冬初就會離開沿岸,遊入深海去過冬。這種洄游方式也被稱為越冬洄游。
魚類的洄游與海水的鹽度也有關係,不同鹽度水域的分界處,對於某一些魚類來說,也是促使它們發生洄游的原因。大多數的魚類在產卵的時候,都是向著近岸或河口洄游,但是也有例外的,比如比目魚,一般是沿海岸線遊向深海去產卵。
當然,魚類的洄游更多的是和它們的繁殖方式與覓食有關,至於逆行洄游以及順行洄游,則是發生在不同的品種之間,並不是所有的魚類都是逆行洄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