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無止境ghyo

    東周的建立者是周平王,這位周平王可以說是名不正言不順,他和申候勾結犬戎殺死了周幽王,周幽王死後還有一位周攜王跟周平王並存,爭誰是合法的繼承人,最後晉文候殺死了周攜王結束二王並立。周平王東遷後只剩下洛陽這塊小地方,又沒有軍隊,而且諸侯國誰也不聽你的,有的根本就不來朝貢你。最後周天子竟然去跟諸侯要錢要東西,那是真尷尬。東周時期周天子也內亂不斷,還是靠強大的諸侯擺平的。

  • 2 # 威廉一懶眾衫小

    在歷史上,我們通常對開國君王有著很高的評價,也會對力挽狂瀾的王朝“中興之主”有這很高的評價,例如漢宣帝、唐憲宗、明孝宗等人,都在自己所處的時代中,發揮出了“中興之主”的作用。

    不過,在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朝代,享國五百多年,卻沒有出現過一位中興之主。這個朝代便就是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東周王朝,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周王朝在在五百多年的時間裡,沒有出現過一位“中興之主”呢?

    原因之一:國土大面積縮小,王室力量迅速下降

    大家都知道,因為烽火戲諸侯,西周亡國,周平王在殘破的鎬京即位,隨即便東遷洛邑,在東遷的過程中,因為王室軍事力量在犬戎入侵的時候喪失殆盡,無力東遷。於是,周平王在晉國、鄭國、秦國三國的幫助下,把王畿之地從宗周遷到了成周,史稱“平王東遷”,從此,東周王朝建立。

    原本西周王朝立國的基礎便就是宗周之地,宗周有八百里沃土,這也是西周王朝能夠力壓各諸侯的基礎,可是,因為周平王的遷都,宗周之地一部分被分封給了秦國,另一部分則被周攜王控制了,加上又要分封給遷都的功臣——鄭國和晉國,所以周王室控制的土地進一步減少,最後只剩數百里之地,國力也不過是一箇中等諸侯,已然無力震懾各諸侯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演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已是時間問題。

    原因之二:得國不正,兩王並立

    大家都知道,周幽王是因為申侯聯合犬戎入侵才被殺的,而申侯聯合犬戎入侵的原因便就是姬宜臼被廢。在周幽王被殺之後,申侯又聯合許公等人把姬宜臼立為周王,這就是歷史上的周平王。申侯等人的舉動和周平王的即位,無疑使得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分封制收到嚴重破壞。

    再加上,申侯聯合犬戎入侵之時,在宗周之地,大肆燒殺擄掠,使得剛剛即位,本就有著弒父之嫌,可謂是得國不正的周平王失去了宗周之地的民心,直接結果就是——周攜王在登基之後,宗周之地的周朝遺民,全部投向了周攜王的懷抱,致使東周王朝出現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兩王並立”時期,使得本就威嚴受損的周王朝,更顯不堪……

    原因之三:時運不濟,中興無望

    在東周王朝五百多年的時間裡,並不是沒有出現過有中興想法的君王,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就是一個有中興想法的君王,他也付諸行動了。

    周桓王在即位之後,曾經干涉晉國內政,並取得顯著成就,但就是在這個時候,周王室與鄭國爆發戰爭,周桓王被一箭射中肩膀,天子威嚴從此掃地,周王室的虛弱展現的淋漓盡致……

    此後,周王室又爆發了數次內部動亂,本就弱小的周王室,更因此疲於奔命。

    如果說,平王東遷造成王畿之地大面積縮水,使得周王室失去了壓制天下各諸侯的資本和資源,那麼,周平王的得國不正,使得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分封制受到極大的破壞,造成“禮崩樂壞”,最後周桓王被射傷,那更是把周王室最後的遮羞布給扯掉了,使得諸侯從此不再在乎天子,開始肆意征伐,加上週王室內部的動亂,疲於奔命的周王室,又怎麼可能做到中興呢?

  • 3 # 如流水兮逝如風

    周平王東遷洛陽,還是其他諸侯國一路護送。關中天府之國,周人從古公亶父遷移到岐山開始,經營關中近乎千年,鎬京失守,放棄祖宗龍興之地,連周天子都被犬戎殺死,都城殘破,百姓流離失所。時刻面臨異族的侵擾,只能跑到洛陽。有了中原諸侯的守護,周平王才安定下來。面對國仇家恨,周天子想的不是滅掉異族,而是苟且偷生,在諸侯國面前,喪失威信,沒有錢糧,沒有人馬,連周天子的葬禮都要別的諸侯國接濟,更提不上中興了。還有一個原因,天子作為中國當時名義上的統治者,自己的王幾之地只是關中平原,其他的地方都是各個諸侯國的封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可能和自己的臣子爭地盤,諸侯國後來也不來朝見天子,更不用說繳納賦稅。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王幾之地只有百里,實力連宋衛都不如,如何復興祖業?末代的周天子周赧王甚至成了老賴,債臺高築,無力還賬,最後被秦國滅國。

  • 4 # 心說歷史

    我是小心,與你分享。

    我認為,東周長達五百年,之所以未出現一個大家認同的“中興之主”原因有兩方面:其一是在於周圍國君太賢明,顯得周天子太過平庸;其二是周朝不能再出現一個“中興之主”。

    周圍國君太賢明,顯得周天子太過平庸

    東周五百年,是天下動盪的一個時期。在天下動盪的時候,一向是庸者下強者上。東周諸侯,只要是稍微不賢明一點,就有滅國之災。這裡說一個例子:

    春秋時期,天子失勢,各國都想吞併周圍小國發展自己的勢力。當時楚國周邊有兩個小國蔡國、息國,蔡、息兩國交好。但是有一次息國國君的夫人道蔡國拜訪蔡國沒有以禮相待,搞得息國對蔡國心生怨恨,便聯和楚國滅了蔡國。蔡國國君被俘,向好色的楚文王說:“息國國軍的夫人長得很漂亮。”於是楚國又滅了息國,得到了息國國君的夫人。

    筆者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蔡、息兩國國君並無大錯,卻遭滅國之災,而從春秋熬到最後戰國,中間幾百年亂世,是何等賢明的君主才能將國家堅持到這個時候?如此一來,就襯的周天子太無用了。

    東周初年,發生了“周鄭互質”以及“鄭伯射王肩”等外交事件,這其中自然有周天子的過錯,但是當時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鄭國強大,而且鄭國就在周的邊上,與其硬碰硬定然不妥,因此有了周鄭互質。之後周朝太子在鄭國死亡,身為繼任者的周桓王與鄭國有殺父之仇。此仇不共戴天,如果不報,就是在褻瀆天子權威。因此周天子才與其開戰,只是不幸失敗,才有了鄭伯射王肩。從這兩個事例來看,周平王、周桓王並不是昏庸之主。

    周朝不能再出現一個“中興之主”

    之所以東周沒有出現大家公認的鮮明君主,是因為東周沒有一位君王能夠力挽狂瀾,恢復周武王時期的盛世榮光。但是,要達到這個願景幾乎是不可能的,是周朝的體制決定的:

    1:周朝是奴隸制社會,生產效率低下。在東周時期,列國紛紛廢黜了奴隸制,唯獨東周保留,因為這個是立國之本,是國家政治正確性的基石。如果東周奴隸制廢黜,將會觸碰到華人的利益。西周時期發生過著名的“華人暴動”,難道還想再來一次嗎?

    2:東周所定義的戰爭是“貴族戰爭”,是所謂的“禮戰”。打個比方:

    比如,如果齊國和魯國發生矛盾,齊國派遣了一個大夫去討伐魯國。到達戰場時,齊國大夫要做的不是整軍列陣,而是脫去戰袍,換上寬袍大袖的禮服前去拜訪魯國國君,首先向其下拜,說明:“我只是一個大夫,本不應該討伐魯國國君,只是我奉中國君主之命不得不萊,還請見諒!”魯國國君會安慰他,說不定會賜給他一些禮物。

    走完一切的流程後,兩國開戰。假如,齊軍把魯軍打敗,齊軍不會追擊,而是等他重整旗鼓再來;如果再齊軍再一次打敗魯國,齊軍還是不會追擊。如果齊軍連著三次打敗魯國,齊軍還是不會追,而是班師回朝,奏捷與君王。

    這樣的戰爭形式自然是不符合春秋戰國的戰爭形式的。

    3:周武王時期時期的國策是土地分封給諸侯,讓諸侯進行管理。如果東周出現一個君王能夠恢復周武王時期的霸業,又把土地分封給他人,然後歷史重來一次,如此就陷入了死迴圈。

    因此,我認為:是東周時期列國的諸侯太賢明,而將周天子襯托得不賢明瞭;而且,周朝的體制決定,周朝不能再出現一個賢明的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伊媒預測中伊大戰:伊朗肯定會贏,比分會是1-0,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