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憤怒野虎
-
2 # 大國重器
考試教授的是知識,可以理解為基礎、地基。做作業要學會/練習的是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老師只會告訴你一加一等於二,你需要掌握的也是這個,至於為什麼等於二,老師是不會說的,因為告訴你也沒有用。
教學經驗的老師因為經歷過的考試多,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有很多,有的考試寓教於樂,讓你打牢基礎。有的考試把知識運用的方法總結傳授給你,也就有了什麼體型用什麼方法的小技巧,而這些小技巧又是書本里面不會寫明的,所以老師與老師之間的差異還是挺大的。
我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參加奧數選拔,每個班級選擇數學成績好的前三名,由專門的老師傳授各種答題的小技巧,雖然用到的都是書本里面的基礎知識,但是不知道技巧,光靠窮思很難有突出的成績。
-
3 # 我是劉大哈cc
這種情況屬於相對廣泛的問題,從我們自身當年在學習中到目前孩子的學習中均有此種情況發生,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這樣幾條:
1/老師課上知識講解明確,課上沒有安排習題練習,表面看學生會了,但老師沒有掌握會的程度導致課後習題做起來有困難。(有講無練型)
2/老師課上知識講解明確,課上少量安排習題練習,部分問題課上解決,但時間問題無法相對全面聯絡,導致課後部分題不會做。(有講少練型)
3/部分孩子極其聰明,老師一點即會,課上注意力容易分散,流於表面,課後習題完成一定不好。(小聰明,不專心聽講)
4/部分孩子認真聽課,專心記筆記,老師講課內容多,孩子僅停留在記流水賬上,表面看會了,實則沒有記在腦子裡,課後一定做題不順暢(流於筆記而沒有吸收)
5/課後習題有變形,孩子接觸新知識沒有能力拓展思維(孩子拓展性思維能力差)
以上,老師課上要講練結合,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孩子要認真聽課,學會聽課。課後練習要認真完成,不會屬於正常現象,家長要看過程過程盯住,結果自然不會差。
孩子,老師,家長 三者各司其職,不怕問題出現,就怕發現不了問題。
-
4 # 寒石冷月
上課能聽懂,說明聽力和理解能力沒有問題,但是寫作業時不會,則說明沒有掌握解題思維和解題方法。當然,問題絕不是這麼簡單,下面我詳細講一講。
第一,理科的知識點能聽懂,未見得真正理解。老師在課堂上講知識點時,是從概念、定義、公式、定理等基礎講起,這些東西只要認真聽,基本上都能聽懂,但是每一個知識點又不是獨立的存在,如果系列知識鏈皆不能熟練掌握,很可能就會出現知識斷點現象,儘管能聽懂,但是理解的不夠透徹,並且不能拓展理解與應用,必然會讓思考受限。
第二,文科的知識點能聽懂,解題時需要融會貫通。很多同學在學習文科時,極容易死記硬背,認為背的越熟練越好,但一做題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去,需要變為自己的理解才能根據題意要求答出要點。而這需要利用抽象思維融合知識點,達到融會貫通之目的。所以說,文科知識的學習,往往靠課外的總結和提煉,而後靠理解和實踐應用練習。
第三,答題需要練習解題思維,否則拿到題會不知道如何下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從小學階段開始就特別不重視解題思維的訓練,老師和家長都不重視培養。解題思維不管對哪一科來說,都要分讀題意、大腦思考、形成答題思路、下筆書寫、出結果後檢查這幾部分。每一部分都要有針對性訓練,否則,孩子會在任何一個環節處偷懶,尤其是讀題意、思考和形成答題思路部分,大腦中沒有任何條理化的資訊,哪能下得了筆啊。
第四,訓練孩子掌握模組化題解方法,這是快速下筆答題的根本。模組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題意模組,又分已知模組(條件)和未求解模組(條件)。另一部分是解題模組,主要針對題意模組對應寫出答題分模組,最後彙總解出待求解模組。模組概念本身不復雜,只要家長給孩子做方框標示出來,就像做填空題一樣,孩子的思維就能清晰了。不管是語文的抽象思維模組,還是數學的邏輯思維模組,都需要家長或老師幫助孩子們建模和反覆演示與練習,直到孩子們熟練掌握為原則。
以上幾點,如果家長能認真反思,和孩子做交流探討,你就能知道孩子為什麼下不了筆的原因。如果孩子知道問題在哪了,家長不妨幫孩子做突破性練習就可以了。如果你能力有限,輔導不了孩子,不妨請他人協助。
-
5 # 蘇小妮
說上課能聽懂,一到做作業的時候就不會了,我就忍不住想問一聲,是真的聽懂了還是似懂非懂?
其實,我們對懂應該是有層次性的理解的,有的人所謂的懂了就是老師講的我都聽懂了,還有更深層次的懂了就是不但老師講的我懂了,而且我還學會了活學活用,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而作業往往是在課堂基本內容基礎上的活學活用,是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加固。如果學生只是知道表面的淺層意思,拐個彎或者稍稍有些變化就不理解了,那不能算懂,最多隻能是似懂非懂。
其實,做作業本身是就檢查孩子是不是真的懂了的步驟,如果孩子說他上課聽懂了,而作業卻不會做,你得去問問他究竟有沒有懂。作為老師來說,我認為那個不叫懂。頂多只能算是似懂非懂。
-
6 # 鳴人給路飛上課
第一,我們首先要明白上課講的知識和下課做的習題之間的關係。課下的練習題是課上知識點的延伸和擴充套件,而非一般人理解的那種課下習題是課上知識點的簡單的而又機械的再現,既然如此,做這些習題的時候,需要的不再只是把課上的知識弄懂,還需要學生會聯絡以前的知識點,從而形成一個比較大的知識網路,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課下的習題源自課上的知識點,但又絕對高於課上的知識點,就像高考題,很多高考題都可以在課本上找出對應的知識點,但是,只按照課本來做題,是做不出來的。
第二,什麼上課聽懂了?如果僅僅是知道了一個知識點,而不能和老師之前講過的聯絡起來,這不能算作是聽懂了。還有更離譜的,學生自己感覺很認真的在聽課,其實,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作為一個老師,我認為學會弄懂一個知識點的外在表現是,知道這個知識點的基本的概念表達,並且能把這個知識點運用到習題中,還有就是會聯絡到以前的知識點。要做到課上課下融會貫通,不僅需要學生的上課認真聽講,還要學生的日常的積累。
總之,學習不是一節課兩節課的事情,需要學生長期的積累和認真練習。
-
7 # 小初高知識點微課堂
首先能聽懂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部分,但是聽懂和會做是不一樣的。還是缺少對對應知識點的練習,建議可以使用導學號APP進行輔導練習,導學號可以針對每道題目提供逐步詳細的解題思路,還有同題型的舉一反三,考察知識點的微課課堂講解功能,這樣持續的練習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習能力於成績
回覆列表
這個現象,其實是一個錯覺。真正情況是,上課根本就沒有聽懂,只是被老師講課的情感方式打動,卻沒有領該節課的真正作用。
課堂講課,真正作用,是透過堂上示範例子,學會欣賞、分析,得出方法。再利用這個方法,解決相類似的問題,達到舉一反三作用。一句話,課堂上老師講課,引導學生學會欣賞,並分析歸納方法,解決類似問題。達到這兩步,才能算得上聽懂。
這裡,課文中範文、例題講解,需要感情投入,達到欣賞這步。但是,分析過程及應用,才是課堂解決重點,這步需要領會分析方法應用要求。這個要求掌握,需要學生學會用腦練思考,把習題條件找出來,再用諸如圖形、對比等方法分解分析,找出解題思路,得出結果。
很多學生,上課聽老師講課,注意力集中在欣賞階段,沒有留意應用過程要點及注意問題。結果,在做作業時,只是看題,不會思考題目條件是什麼,沒注意關鍵詞語意思,因而無從下手。這是許多同學沒有注意的問題。一些年輕老師,以為學生都覺得“明白”了,不去深究。也有老師,批改作業時很馬虎,甚至讓學生代勞,因而沒有發現問題,學生也不主動問老師。結果,問題積下來。
這樣,學生感覺上課易聽懂,作業時卻無從下手,不知所措。就出現如題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