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色歸讀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最早出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另外《 韓詩外傳》卷九(漢朝韓嬰著的今文經學著作)裡也有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的刮動它的枝葉;子女想贍養父母盡孝,父母卻已離開人世。總的意思是時間不停地流逝,時間的流逝是不隨個人意願而停止的,客觀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多用於感嘆為人子女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早早亡故。這句話體現痛失雙親的無奈,反映出百善孝為先的重孝觀念。後人便以“ 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

    《孔子家語》是中國古代記述孔子思想和生平的著作,其內容是自漢朝以前到漢朝早期不斷編纂而成,後來三國著名經學家王肅(就是《三國演義裡被罵死的額那個王朗的兒子)對其進行整理。

    在該書中就記載有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孝子丘吾子與孔子對話時說了這句話。丘吾子少時好學,周遍遊天下,成了輔佐齊君的得力大臣,不過他也因此而耽誤了伺候雙親盡孝的最好時期,孔子周遊時在齊國遇見丘吾子,丘吾子就悔恨交加的對孔子講了這番話,說完就投水自盡以示對父母悔罪。

    善於因勢利導、誨人不倦的孔子於是當場對弟子們說:“大家要引以為戒,這件事足以讓我們明白其中的道理!” 於是,有許多弟子辭行回家贍養雙親。

  • 2 # 最浪漫的事

    能看懂的很多,能做到的很少!

    就像時間,人生最寶貴的是時間,但最浪費的也是時間,你從開始就知道匆匆百年一晃就過,但還是會無感的讓它白白流逝,直到最後的時刻才後知後覺,卻無法挽回,所以,我們常說人生就是遺憾組成的。

    握在手裡的,並不會覺得珍貴,一旦失去卻無法挽回,總覺得還有時間,還很漫長,還有明天,然而,有時生命的頓挫,就是這麼突然,這麼無理,明天就這樣沒有了!沒有前奏,也沒有預演,就在你猶豫的那刻,就結束了!

    有時不是不知道需要面對,只是不想面對,因為害怕而逃避,因為恐懼而假裝不知,因為茫然而找藉口。

    我們站在旁觀的角度總是很清晰,而當你自己是故事的主角時,又會是什麼呢?人有時不是想得太少,懂的太少。而是想得太多,懂得太多,反而做的太少了!

    我們喜歡站在道德的高度,卻不一定能做到道德的底線!

    這就是很多人的現實,也是很多人的無奈!不必否認,不找藉口,想要問心無愧,就盡力去做吧!

  • 3 # 涅渫願

    謝邀。現在這個年代不知道怎麼說,有的人是看不懂可是更多的人壓根就是不想看懂...這是一個很忙的年代大家都很忙忙著生存忙著生活………沒有的千方百計想有,有的想有更多。就拿起跑點不一樣的農村人來說吧千辛萬苦供出一個大學生成功就業,剛開始他可能還會記得父母的苦念著養親,可是看看周圍的人只需要有個工作就行,買房有父母,買車有父母,娶媳婦父母給大把銀子把女友哄得高高興興……心裡的天平漸漸傾斜若是娶的媳婦就是公職家庭又看不起農村人呵呵……其中種種堪比一部宮鬥劇呵!!!!哪裡還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心情,巴不得再給父母安排些賺錢的夥計讓他們物盡其用……這些例項比比皆是……算了……我實在說不下去了,道不盡一把心酸淚……罷了罷了看塵世紅塵滾滾誰人不是書

  • 4 # 浮木盲龜

    人之行為皆為業力所驅,身不由己故【樹欲靜而風不止】。父母養育兒女也是自然而然,亦為業力所驅,並不需要子女感恩於父母,子女有他們自己的業力和事業,故【子欲養而親不待】。

    孔子的孝,應當是指各盡本分。

  • 5 # 水流芳2019

    大概是世上最深的悲哀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最早出自《孔子家語》

    這本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出行,聽到有人哭得十分悲傷,走近一看是皋(gāo)魚。

    孔子問他為何而哭,皋魚回答了自己的三個過失,其中就包括“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皋魚說他年少時為了求學,周遊列國,以致耽誤了贍養雙親的時間。而現在即使想好好孝敬他們,可他們卻早已不在了!

    記得上高二的時候,班主任曾語重心長的對我們說:“趁你們年紀還小,趁你們的父母還健在,一定要記得好好孝順你們的父母親,因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到來不及的時候再去懊悔。”說完這段話,班主任的眼眶已經滿含熱淚。

    細數自己的成長歲月,才驀然間發現,原來自己已然不再是那個稚嫩的少年。而回頭望望身後的雙親,雙耳間漸白的銀髮彷彿又平添了幾縷。

    父親雖然身體還很健壯,卻總是隔一段時間就讓母親幫他染一次發。以前只以為是父親不甘歲月的催促,不願被幾縷白髮掩蓋自己的老當益壯。直到有一天,不經意間發現父親頭上並非幾縷白髮,而是幾近花白的剎那,彷彿有根銀針穿心,刺的生疼。

    這是人世間最深的悲哀。

    絲絲白髮,記下他們的辛酸,條條皺紋,記載他們的辛苦,指頭老繭,寫著他們的付出,生活的幸福,只因父母的呵護,願天下父母身體康健,幸福度晚年。

  • 6 # 見小守柔

    中國文化中,淵源最深的莫過於“孝道”。母慈子孝一家親,是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這是天道。可偏就有人“背道而行”,最終落得後悔終生。人人都會老,壞人無好報。時不我待,盡孝趁早!

  • 7 # 顏宏列205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罷了,每個人都會這樣那樣的犯錯,想要挽回或者珍惜之時,才會發現已經無法挽回,逝去了就等於失去了。

  • 8 # 鹹魚論翻身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句話告訴我們:錢可慢慢掙,盡孝不能等!

    父親含辛茹苦把我們拉扯大,我們還時常淘氣惹父母操心,頂撞惹父母生氣,想一想慚為人子……

    當我們長大,要去遠方尋找未來時,父母總是千叮嚀萬囑咐,擔心我們受委屈受傷害,心疼我們又吃苦又受累,提醒我們冬保暖夏消暑,要求我們多寫信常聯絡……我們卻不耐煩,嫌嘮叨,想一想愧對雙親!

    我們長大了,父母卻變老了。正需要我們膝下盡孝的時候,我們卻還在尋找各種忙碌的藉口,心安理得地讓父母在孤獨和思念中煎熬歲月;還在自我安慰地告誡自己:再等幾年,一定回家好好孝敬二老!卻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多少人因為等,最後等來的是父母帶著留戀走了,留下遺憾讓人悔恨一生!

    父母在,人生尚有出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請在父母有生之年常回家看看!

    百善孝為先,盡孝不能等!

  • 9 # 心聆小屋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以前每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觸沒有那麼深,隨著年齡的見長,尤其是今年,真的很害怕父母也漸漸離我而去。

    今年短短的幾個月,身邊的親人離世了好幾個。有病的,有睡了一覺就再也沒醒來的。爺爺去了,外婆也去了。在發喪時,爸爸媽媽都哭得特別傷心,這個世界上唯一會為他們傾盡所有的人,呵護他們的人,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了。內疚自己在他們生前沒有多關愛他們一點兒,希望他們永遠能留在自己身邊,和自己同在。

    他們那個年代的人,真的吃了很多苦,為人父母,一切都是先緊著孩子,等把孩子供完上學,結婚生子,現在生活才剛剛好一點兒,手頭寬裕些,想讓父母能享受更好的生活,可惜父母就那麼走了,有很多想法,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一切都來不及。我懂。

    當時,我就在想,我不想要以後也有那樣的遺憾,“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不希望在父母身體時,我拿不出那麼多錢而耽誤病情,不想在他們需要我的時候,我不在,不希望他們操勞一輩子,就真的是來人世間受苦了。所以,自己要更努力一點兒,帶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給他們愛和溫暖,帶他們看遠方的風景,帶他們發現到人生間的美好,歡喜來歡喜去。

    所有的遺憾都是曾經的自己不夠努力,以此共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精神與物質的關係是類似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嗎?很多人不知不覺的把物質當成或雞或蛋的母體,你認為正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