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尚清子實用易學
-
2 # 緣圓起名
在中國傳統的歷法紀年,農曆是太陰曆和太陽曆結合體,換句話說,農曆就是陰陽二歷的總稱。
陰陽曆這一傳統曆法,早在商代已被確立,農耕中常用的24節氣,是根據太陽曆的行蹤軌跡而制定,那麼太陰曆又起到何作用呢?
透過太陰曆,我們可以看出 月亮何時圓與缺的天文體象,另外,太陰曆,也是參照陰曆與陽曆公轉周長的時差。
古人利用這種時差的大小,能準確有序的判斷出閏年,閏月何時產生的一種物象。
-
3 # 海月閒人
理論上說,太陽曆解決的是二十四節氣問題,後者將黃道周天均等分為二十四節氣等份,十二個氣等份。十二等份與十二支是對應關係,換句話說,地支的起源與天文學有關,特別與太陽曆直接相關。
太陰曆解決月球與地球和太陽之間的節律問題,太陽曆解決木星與地球和太陽之間的節律問題。所以,十二屬相,十二個月與十二時辰都以十二為節律,而每月天數則與月球節律相關,大約為30。
不同的學科對陰陽曆的取用不同,命理學採用木星節律和月球節律排列年月日時四對干支,分別是,年節律為十二,月節律為十二,日節律為30,時節律為十二。
由此可以看出,命理學的理論源頭是古天文學,尤其是依靠陰陽曆法規則。
-
4 # 張雷51348961
24節氣正是從農曆中的太陽曆推出來的,相同的兩個節氣相隔365天多一點,這就是太陽曆!可只考慮太陰曆的話根本得不到365天這個資料。太陰曆估計海邊的人們用處大,關係到漲潮時刻。
-
5 # 天馬行文
哈哈,題主說的不錯,太陰曆的確只考慮了月亮的執行狀態,這與當時古人的認知水平有關。
太陰曆簡稱陰曆。是把月相看作制定曆法的首要成分,力求朔望月作為歷月的長度,而歷年的長度是人為規定,與迴歸年無關。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所以陰曆的歷月規定單數月為30天,雙數月為29天,平均29.5天,並以新月始見為月首。12個月為一年,共354天。 從曆法的發展史上看,凡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如古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希臘等),最初都是使用陰曆的,現在伊斯蘭教國家和地區仍採用這種曆法,所以又稱陰曆為回曆。陰曆起始曆元是回教教主默罕默德從麥加遷到麥地那的那天,即將儒略曆公元622年7月16日(星期五)作為紀元和歲首。
這種曆法與月相變化吻合,但每個歷年平年比迴歸年約少11天左右,3年就要短1個月,約17年就會出現月序與季節倒置的現象,原來1月份在冬天,17年後,1月份就在夏天了。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需要曆法的月份和四季、農業與氣候密切配合。然而,陰曆卻滿足不了這個需要的。
為了解決陰曆與農業生產上的矛盾,一是放棄,即取締以朔望月為基本單位的陰曆,採用 以氣候變化週期的迴歸年為基本單位制定新的歷法(也就是後來被世人普遍接受的陽曆);二是並用, 即陰曆和陽曆兩種並行使用,如伊斯蘭教的民族,在宗教節日上用陰曆,在農業生產上用陽曆; 三是協調,即仍以朔望月的長度作為一個月,而歷年的平均長度為迴歸年,經過恰當的調整後,使之基本符合寒暑變化的常規,也就是說,根據月亮繞地球公轉週期以定月,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週期以定年,編制新曆法(這也是現在的陰陽曆)。此外,還有一種是陰陽曆和陽 歷並行使用的歷法種類,如中國的農曆。
-
6 # 松鼠老孫
太陰是為了計日期排節令,是民之大事也是國之大事。
太陽曆,像二十四節氣這樣,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太陽曆其實只有一個週期:迴歸年,但它太長了,不容易把握。最初,遠古,在石器時代,計算日子是數月亮圓缺週期,因為這個週期是最明顯而容易掌握的。
雖然在天文學家們看來,大多數曆法是強烈需要甚至依賴陽曆的,純陽曆,或者陰陽曆。但用月亮週期計算日子的習慣是根深蒂固的。在公曆中,月份,這個單位的存在,就顯示了這個週期的形式上的重要性。
對於中國農曆(陰陽合曆)來說,月朔是一月、一年之首,朔日也是皇帝和百官上大朝的日子。對於周邊屬國來說,應用中央頒佈的歷法叫奉正朔,表示臣服的意思,這當然重要。
對於天文學來說,要預報日月食,就得弄清楚日月的執行規律。這當然重要了。其實對於陽曆來說,也要弄清楚這個,日月食在古代都是大事。天文學家們為此努力了上千年。最終在牛頓手裡才最終解決問題。
-
7 # 樹德漢碩
在中國,太陽又稱日,月指月亮,古人把物分成兩類,一類為陽,一類為陰,把日即太陽定為陽,把月定為陰,所以,月亮又稱太陰。陽曆指太陽曆,陰曆指太陰曆。陽曆是以太陽迴歸年作為依據來制定的,陰曆是以月亮圓缺為週期定的,陰曆從朔日為月之始,最大特點是體現了月亮圓缺的變化過程。
月亮繞地球一週,所用時間為29天半多,天數必要計整數,所以就出現月大30日,月小29日,也會出十五月亮十六圓現象。以地球繞太陽運動作為依據制定的歷法為陽曆,突出年的特點,也即春夏秋冬寒暑週期,陽曆是世界通用的,又可稱為公曆。以月亮繞地球一週,形成月圓缺,體現了月亮執行的特點,也即突出了月的特點。地球自轉一週,出現了太陽東昇西落,一晝一夜,這體現了日的執行特點。古人重年重月更重日。月亮圓缺會異致許多現象,如潮漲潮落就與月亮圓缺有關,女人每月來潮一次也與月亮圓缺有關,24節氣是依據陽陽曆制定的,與陰曆無關,所以,我們古時並不是單使用陰曆,是陽曆陰曆一起使用,叫陰陽合曆,平常人說的農曆即是指陰陽合曆,不但重月圓缺,更重節氣之更替,春秋寒暑變化。有人認為陽曆是外華人的,是不對的,中國自有24節氣起就是陰陽合曆共用了。我們的祖先歷來重視天文曆法,既創制了陰曆,又發明了陽曆,創造了24節氣。節氣時刻表示地球繞太陽執行時在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從地球上看,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用黃經度量,從春分點(黃道與赤道的交點)算起,人0度到36O度。從0度開始,太陽在黃道上向東移運,每15度為一節或一氣。節氣是體太陽運動的,與月亮運動無關。
回覆列表
前幾日已回答過同此問題有關聯的一話題《外國有農曆嗎?》,現重點說一下太陰曆:
以一晝夜為一日,即是一般曆法之基本單位;以月球盈昃為一月,即是太陰曆之基礎;以一寒暑為一年,即是太陽曆之基礎。
“陰曆”又名“太陰曆”,系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為一月,再配合地球繞日一週之時數為一年,實際上等於陰陽合曆,中國在民國紀元前採用此歷,為與現行之歷相對稱(區別),故名之曰“舊曆”。一般人以為陰曆適合於農家,而名之曰“農曆”,實際並非如此。
月球執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週,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週年所需之時間,謂之“恆星月”。惟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週,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因每月天數不能為奇零,故陰曆一個月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為首,即以朔日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為歲首。
地球繞日一週,即月球繞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內之月數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個月,僅三百五十四日,與歲實相較,約餘十一日,積至三年,餘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須置一閏月,尚餘三日或四日,再積二年,其餘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可置一閏月,平均計算,每十九年須置七閏。以有節無氣之月為閏月,有閏月之年為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平年則十二個月。
晝夜時辰計算
一晝夜的劃分方法,西方是二十四小時,每小時分為四刻,又分六十分,每分為六十秒來計算。而中國傳統則以十二個時辰來劃分。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一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上四刻、下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