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uixuezhaofeng

    一戰的交戰雙方是德-奧匈-奧斯曼VS英-法-沙俄,二戰則是德意日軸心國對抗蘇美英中等同盟國。

    熟知歷史就會發現,一戰和二戰的歐洲核心國家德國是陸權大國,海外擴張因為其統一較晚,海軍不盛,亞非美大等的殖民地被瓜分殆盡,它有心無力與英法爭奪海外權利。而全力爭勝於歐洲主戰場,挫敗英法後其海外殖民地必定重劃。而分心於非洲等海外利益,則歐洲更無勝利把握。

    一戰之前,德國在非洲有蒲隆地、盧安達和那密比亞等殖民地,涉足與佈局都不深,戰時很快被南非及比利時奪走,太平洋地區的一些島嶼情況亦然。

    至於二戰時期,德意只在北非與盟軍打了幾仗,沒有戰略縱深和基地支援的德意根本不是英國的對手,很快敗下陣來。

    綜合起來,20世紀上半葉的大洋洲和非洲基本在英法美等國手中,他們在當地無對手,自然不會“沒事找事”。

  • 2 # 成都地產逍遙君

    澳洲在一戰時本土基本置身事外是真的,但這並意味著他們沒有參加戰爭。一戰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澳新軍團即出自於此,他們和尼泊爾僱傭兵一樣成了大英帝國殖民體系的強力象徵。

    澳洲當時的總人口只有500多萬,但他們卻為澳新軍團派出了32.2萬人,其中6萬人戰死沙場,22萬人負傷,而紐西蘭則是從自己的100萬公民中抽取了十分之一參加戰鬥。到了戰爭結束時,紐西蘭士兵折損的5.8萬人中有1.7萬丟掉了性命。而戰鬥最為激烈的4月25日更是成了紀念犧牲在加里波利戰役中英勇犧牲的澳新軍團士兵的紀念日。在澳新兩國有很重要的影響力。

    二戰澳洲更是不用說了,日本海軍把攻佔澳洲作為摧毀美國太平洋海軍力量的重要步驟。日本對澳洲的作戰行動很常見。

    比如1942年2月19日,南雲忠一率領航母編隊派出艦載機200架,轟炸澳洲的達爾文港口和布魯姆港,並炸沉了11艘艦艇和23架飛機。在荷屬東印度群島投降後,日軍制定了以下的三步走計劃。

    其中第一步就是進攻新幾內亞東南端的莫爾茲比港和是索羅門群島,切斷美國的海上基地和補給後方。羅斯福和丘吉爾決定必須拯救澳洲。

    英美雙方一致同意,把一直在北非作戰的澳洲3個師中的兩個精銳師調回澳洲,並且美軍還派出克32是,41師援助,還包括建立以澳洲為基地的空軍,最終爆發了珊瑚海海戰。

    至於非洲,二戰非洲的北非戰場和卡薩布蘭卡會議還是很著名的。

    而一戰中德國非洲殖民地的作戰相對規模小很多。德國當時只有西非的多哥,中非的喀麥隆,德屬西南非(那密比亞),德屬東非(蒲隆地,盧安達,坦尚尼亞大部分),幾乎是被協約國的殖民地包圍了。

    舉個例子,德國的多哥被法國的貝南和英國的迦納包圍了,協約國派出了300正規軍和1200民兵就攻下了這個地方。

    而在西南非和中非喀麥隆的境況也差不多。1915年5月17日,英軍佔領了德屬西南非的首都溫得和克,喀麥隆的部隊1916年2月18日投降,但這些戰鬥的規模都是太小了,和歐洲戰場上的西線與東線沒得比。

    唯一的亮點是堅守東非的保羅·馮·列託佛貝克漢姆,這哥們兒憑著3000正規軍,4600民兵和一些土著警察,牽制住英國的16萬軍隊,讓後者付出1萬正規軍傷亡,10萬土著民兵傷亡的代價一直打到德國停火協議簽署兩週後才投降。

  • 3 # 不正經的軍棍

    澳洲:法官大人,我請求把天皇送上絞刑架。

    澳洲:法官大人,這是我提交的甲級戰犯名單,也就一百來個。

    澳洲:去,把那十幾萬日本兵斃了。

    澳洲在二戰中並不是主角,但也是個比較重要的配角,只不過,這個光環始終籠罩在那幾個主要國家裡。澳洲當年在二戰中也沒少出兵,主要戰場還是在太平洋上,而歐洲也有澳軍身影。這些澳洲牛仔們,戰鬥力可以說是不俗,打仗簡單粗暴,而且有仇必報。

    澳洲在二戰期間,本土沒被日軍侵略,這個主要原因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主要目標是東南亞,澳洲缺少他們所需的資源。他們並沒有對澳洲大動干戈,而美軍反攻之後,澳洲就解除了本土威脅。

    日本當年突襲達爾文,屬於一種戰略性的突襲,澳洲也就死了幾百個人,結果呢,澳洲人就恨死了日本人,再加上拉哈大屠殺,澳洲人對日本作戰時熱血沸騰。戰後,澳洲人開始報復,斃了十幾萬日軍戰俘。

    非洲和澳洲不太一樣,澳洲早就獨立自主了。而非洲,二戰時期主要還是列強殖民地,法國居多。維希法國和自由法國之間,關於殖民地方面的爭奪是非常激烈的。維繫法國投降時,希特勒就保證了他們殖民地的利益。其實維希法國也不算絕對傀儡,就是仗打輸了,給德國佬賠款,事實上還是個獨立自主國家。非洲那些殖民地,也都是聽命於維希法國的。

    二戰非洲戰場,也是同盟國打軸心國,只不過就是在殖民地打而已。而且,當地人並不是主角,主角是他們背後的那幾個強國。

  • 4 # SouthCross

    澳軍參加一戰主要是澳新軍團的加利波利戰役。

    二戰澳軍在非洲戰場起到了關鍵作用。當時隆美爾在北非勢如破竹,一直攻到特普魯科遇到澳洲第九師。該師師長是Leslie Morshead 將軍。這場戰役歷時 244 天,是大英帝國歷史上最冗長的圍城戰,也是二次大戰期間少數幾場防守方勝利的圍城戰。

    如果你不知道託布魯克的重要性,那就去拿個地球儀來看。在班加西和亞歷山卓之間沒有甚麼東西,當時是有一條公路,也就是義大利人蓋的 Via Balbia 公路,這條公路延伸了很遠的距離。託布魯克是唯一一座重要港口,同時它是座天然良港。若是和其他地方比較一下,從託布魯克到亞歷山卓的距離比諾曼第到德國還遠。由於只有一條公路,託布魯克不但是補給品和裝備解除安裝的港口,可以讓補給線路程減半,另一方面託布魯克也等於是把公路切成兩段,若要掌握整條公路,那就得掌握託布魯克;此外還有港口吞吐量的問題,班加西和的黎波里兩座港口加起來還無法滿足在北非作戰的軸心國軍隊的需求。換而言之,如果託布魯克失守,德意聯軍掌控整個北非指日可待。但最終,澳新軍團擋住了隆美爾。

    戰後一名德軍表示:「我不懂你們這些澳洲人。在波蘭、比利時和法國,一旦我們的戰車突破之後,敵軍官兵就認為他們已經打輸了;但是你們跟惡魔一樣,雖然我們的戰車突破了,但你們依然堅持戰鬥。」

    在亞洲戰場,澳軍表現依然可圈可點。科科達小徑戰役(Kokoda Track campaig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場常被外人忽略的重要戰役。軍事學家後來檢視太平洋戰爭大勢,認定科科達小徑戰役是美日攻守易勢關鍵一役,如果日軍成功穿越並控制科科達小徑,攻佔莫爾茲比港,席捲澳洲,美軍反攻可能要從美洲海岸打起。日軍先後向紐幾內亞戰場傾注了20萬左右的兵力。而此時澳軍主力在歐洲及北非戰場,配屬在亞太戰場的第8步兵師則已不幸在日軍閃擊馬來亞的戰事中擊潰。澳軍主要以民兵為主進行阻擊。戰場就在崎嶇山路上和密集雨林裡,缺乏坦克或大炮火力支援的情勢下,完全是步兵的廝殺,雙方拼的是意志和頑強。面對以拚命聞名的日軍,澳洲士兵也變的極為「殘忍」。他們向日軍的傷兵開槍,因為那些傷兵還有一口氣就要戰鬥。他們向日軍的屍體開槍,因為那也許是裝死的日軍圈套,一不留神就會被打死。澳大利亞士兵也寧死不投降,因為投降就等於束手被殺。於是可可達戰役被稱為「死亡山谷裡的屠殺」。而這20多萬日軍,最後向澳大利亞軍投降的只有11197人,日軍活下來的只有 5%!這種大規模叢林戰達到95%的戰死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月的小狗怎麼喂,一天喂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