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拖成長學院
-
2 # 心之助盧悅
自尊,又稱自尊心、自尊感,是一個人基於自我評價形成的一種自愛、自我尊重,並要求受到他人或者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俄國著名的哲學家別林斯基曾說:“自尊心是一個人靈魂中的偉大槓桿。”可見,自尊對於人的重要程度。
自尊雖然重要,但是也要適度,過強容易自戀、狂妄、虛榮,過弱則容易自卑、低賤、討好。可見,我們需要在高自尊和低自尊之間尋求一個積極的平衡,否則它會危害自己和身心、甚至是人際關係、情感生活。
每個人都會有自尊的,只不過自尊的度不一樣,所以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自尊,我覺得更確切來說,想問的是自己的自尊是好是壞,是過高還是過低還是適中?
那麼,我倆告訴你良好的和差的自尊的各自表現,然後你可以從中對照下自身的情形來判斷:
我們先來看下擁有良好自尊的人的特點:
1、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他們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有能力做什麼,缺乏什麼,對自己有一套信念,所以不太會受別人的影響
2、對成功有積極的信念自尊良好的人自知、自信,對於未來有積極的信念,對於困難有解決的勇氣
3、能夠堅持不斷的進取他們對未來的目標明確、對自己的能力自信,因而也會不斷的努力前進。即使是遇到困難和挫折,他們也不會一昧的抱怨或者放棄,他們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會一直激勵自己向前進。
4、能夠很好的照顧自己、自愛自立無論是在情感、心理、身體上,他們都會保持相對健康的狀態
5、溝通能力強,人際關係良好他們對自己的需求明確,因而說話溝通也會直接了當表達自己的需求,自知自謙的心態,也會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因為溝通一般也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那麼,自尊差的人的特點是什麼呢?
1、對自己沒有清晰的認知,容易自卑或者自戀因為對自己的認知不明確,沒有堅定的內心,所以他們受他人影響較大,他們不太相信自己是好的,需要從別人的行為或者話語中去得到支援,需要外在的事物和人來證實自己是被愛的
2、溝通能力差、人際關係混亂他們對他人過度依賴、需求過多,一來可能會令他人生厭、二來他們自己對於他人的信任感低。一個對自己都不自信自知的人,往往也是很難對他人產生正常的信任的
3、自我防禦感強,非常敏感我們在生活裡會發現,“往往越沒有本事的人,越好面子”,即自尊心越強、自我防禦度和敏感度都越高。
因為不自知,所以會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一旦看法是負面的,他們便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羞愧,體驗到強烈的負面情緒
4、做事不果斷、非常猶豫不決他們總是在潛意識裡追求完美,但是又害怕失敗,因而總是沉浸在幻想中,在現實中則猶豫不決
5、他們非常渴望被認可、接納這類人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內心渴望安全,渴望被呵護被照顧被接納
怎麼樣,你現在的自尊值是高還是低,是好還是壞呢?
-
3 # 暖心理
自尊即自我尊重,亦稱“自尊心”、“自尊感”,是個人基於自我評價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自重、自愛、自我尊重,並要求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自尊是人格自我調節結構心理成分。自尊有強弱之分,過強則成虛榮心,過弱則變成自卑。
所以,如何判斷一個人有沒有自尊,首先看此人自己的感受是有還是沒有自尊。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先驅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自尊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負。比如說一個學生,他在學業上的抱負是每門課都考九十分以上,結果實際上每門課都考了一百分,那他就會覺得自己很棒,值得被尊重,自尊心就會得到提升。如果他實際結果每門課都只考了50分,那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差勁,不值得被尊重,自尊心就會減弱。從這個公式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不一定最成功的人就最有自尊。有時候非常成功的人,由於他的抱負更大,反而是低自尊的。比如說,很多女生本來就長得很漂亮,但是她覺得自己眼睛不夠大,嘴巴不夠小,也就是抱負太大了,太完美主義了,依然很低自尊的去整容。
-
4 # 鵜鶘心理
自尊,亦稱“自尊心”、“自尊感”,是個人基於自我評價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自重、自愛、自我尊重,並要求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自尊是人格自我調節結構心理成分。自尊有強弱之分,過強則成虛榮心,過弱則變成自卑。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自尊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了,所以簡單的問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自尊是不嚴謹的。題主其實想問的是自己的自尊是否處在和一般人一樣的正常水平?理由就是自尊感的覺察其實是一個“鏡中自我”的認知過程,體現的是自我價值感,而自我價值感這受到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同時還涉及到他人甚至社會對自己的評價,自尊感的高低受著自己和外界評價高低的影響。
另外自尊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很難讓人捕捉到,但自尊又是真實存在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因此自尊需要保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否則心理就會產生偏差,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身心健康、人際關係的處理,情感生活等。下面筆者作一些分享供題主參考。
1自尊的平衡點在於對自我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目的明確。低自尊這表現過於自卑受他人影響較大,需要藉助他人對自己的認可來提高自尊感。
2自尊的平衡點在於是否有自己的一套信念和原則,有著積極面對一切的能力,而底自尊則一直渾渾噩噩,沒有主觀意見,做事判斷需要依靠聽取他人的意見,沒有自信。
3自尊的平衡點在於整合能力均衡,無論是情緒波動的把握,心理適應的調整,健康狀態的調整。而低自尊多關注他人意見容易出現討好的心態,導致抑鬱寡歡不利於身心健康。
回覆列表
自尊是一種自信心和自我尊敬的整合性結構,是一個有能力生活和值得生活下去的確信。自尊具有兩個互相關聯的方面:個人的效能感和個人的價值感。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自尊呢?我們可以參照哈佛大學心理老師沙哈爾的研究結果做一下對比就能得到答案。沙哈爾老師認為,每個人的自尊都會經歷三個階段,那就是:依賴性自尊、獨立性自尊和無條件自尊。
第一,依賴性自尊。所謂依賴性自尊,指的是依賴他人肯定和表揚才能產生的自尊。比如,在演講或表演的時候如果觀眾的反應熱烈,我們就會高興;如果觀眾沒什麼反應,我們就會覺得索然無味。
依賴性自尊還使人把對自己的判斷建立在與他人的比較上。比如考試成績比別人高,感覺就不錯,反之則很沒勁。這也是依賴性自尊的典型想法。
我們都是平常人,幾乎都有這種依賴性自尊,不可能無視他人的看法不與他人比較,這是人性使然。
第二,獨立性自尊。獨立性自尊是指不依靠他人看法,自我產生的自尊。
擁有獨立性自尊的人對自己的評判是根據自我的標準。比如,我很清楚自己的學習是否努力、工作是否用心,儘管別人對此有很多看法,但最終內心的尺子是由自己來衡量的。
依賴性自尊較強的人,容易受到他人言行的影響,傾向於選擇別人走過的路,做事都是看眼色行事,以求獲得他人的肯定與讚揚。而獨立性自尊較強的人,喜歡按照自己的模式——當然不排除別人走過的正確的路,來做自己喜歡的事。
無條件自尊是一個需要時間並有意識培養,不斷羽化成蝶的緩慢過程。而不斷追求更高層的精神境界,也是人生的意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