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敏康801
-
2 # 隨雨飄渺
與眾籌差不多吧,各取所需,共同應對國家安全風險,大家依靠帶頭大哥來主導權,也是怪自己能力有限,單獨無法解決國家面臨著的潛在風險。
既然是求人幫忙解決問題,缺了帶頭大哥幫助,自己無力解決與應對措施,這當然會乞求帶頭大哥了。
其實美國何嘗不是沒有風險存在,一但結成了軍事同盟後,就容易被帶入戰爭風險,責任與義務又是必須要做的,不然帶頭大哥會失去小弟們的依附。
美國何嘗不是付出巨大代價,光是為了養活一支龐大的海外軍隊,鉅額軍事費用還得自己出大頭,每年七千多億美元軍費佔世界的一半,這是美國承擔,其它國家又出了多少費用來彌補美國軍費支出。
-
3 # 老段康寧
什麼叫殖民地?
專指領土被侵佔,喪失了國家主權和獨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完全由強國統治、支配的國家和地區。
現代版的殖民地,這樣措辭僅新意又準確。當前國際社會似乎無殖民地了,其實不然,有外國駐軍的國家,可視為現代牌殖民地,或者說半殖民地。當今美國是頭號帝國,在世界各地有300多個軍事基地,有30萬駐軍,統治了不少國家,是地道的現代版的殖民統治者。不過名曰是保護,實則是殖民統治,如日本、德國等名義上是盟國,其實是被統治,其實這些國家有口難言,啞巴吃黃蓮。
世界上被美國駐軍的國家,應同仇敵愾,趕走美國駐軍,擺脫殖民統治。
-
4 # 嘉森地產
不然,美華人從十七世紀獨立以來,就一直是這種戰略。西方文化是以″雅典"文化為基礎,後來到工業,也是“叢林文化“暴力,弱肉強食,世上有四種力量:一、暴力,二、科技、三、金錢、四、信仰。我們新中國就是靠第四種力量(信仰)。從無到有又到強大起來。沒有永遠的朋友,永遠的敵人,都是利益,現在是兩種觀念″競爭與合作“。西方是建制派,我們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西方不接受,他們認為你強大了對他足威脅,不自信,焦慮。所以說,各國都是已利益考慮,友誼是皙時的,利益是永存的。
-
5 # 頋芝金
非也,美國對盟友多有干涉,大部份問題無法,無能控制的。哪有殖民地一說。西方國家領導人在文化思想上有共同因素——不為人民,不講民主,害怕社會進步,保守頑固,不尊重人權,強調個性和私人利益。
-
6 # 縱橫觀智庫
從本質上,美國這些盟國確實是現代版的殖民地。英國、法國等資本主義國家,曾經是透過軍事佔領、政治控制,對殖民地進行經濟掠奪。而美國的做法比英法這些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做的更巧妙,透過盟約、美元、駐軍與媒體,能夠悄無聲息的對盟約進行影響。例如,美國的網際網路公司能夠在盟友那裡大賺特賺,卻只是向美國交稅,而不需要向美國那些盟友交稅。當法國想要徵收美國網際網路公司的數字稅,美國就要與法國翻臉,加徵法國奢侈品的關稅。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西班牙與葡萄牙就開始在海外發展殖民地。西班牙與葡萄牙應該是“殖民地1.0”版本,大肆從殖民地掠奪黃金運回國內,再從英國、法國購買享樂用品。西班牙與葡萄牙衰落以後,英國與法國成為了海外殖民的主力。英國與法國應該是“殖民地2.0”版本,並不是直接從殖民地掠奪黃金,而是把殖民地當成了原料產地與商品傾銷市場。更為重要的是,英國與法國都在殖民地建立了完整的行政體系。
觀察室認為,美國發展的應該是“殖民地3.0”版本。與前兩個殖民地版本相比,美華人做的更巧妙。美國軍隊駐紮在全世界140多個國家與地區,美國的媒體影響著全世界的輿論走向,美元是世界貿易的結算貨幣。從表面上看,有美國駐軍的盟友得到了安全保障。但從本質上講,有了美國的駐軍,就需要使用美國的結算體系,就需要接受美國媒體的影響,又必須與美國進行緊密的貿易往來。如此一來,美國的盟友在軍事、經濟與文化都深受影響,潛移默化中成為了美國的“衛星國”。
例如,歐盟就是美國“殖民地3.0”版本的範例。以網際網路行業為例,擁有4億人口、16萬億美元GDP的歐盟,竟然沒有誕生一家網際網路巨頭。歐盟的網際網路業都被美國的微軟、谷歌、Facebook等網際網路巨頭壟斷,這些公司每年在歐盟賺走幾百億美元廣告費,卻不向歐盟各國交一分錢的稅。當法國準備向美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徵收數字稅,卻被美國政府威脅加徵奢侈品的關稅。從軍事的角度也是如此,歐盟各國極度依賴北約的指揮系統。一旦脫離了美國的支援,恐怕歐盟各國都不具備獨立作戰的能力。
歐盟、日本都曾經有機會在經濟總量上超過美國,但最終都被美國鬥垮,為何?歐盟與日本都是美國“3.0版本殖民地”,從本質上講就沒有完全的國家主權。
-
7 # 晨星1928
美國的軍事盟國,只是為美國世界軍事霸權,支付軍費的付款銀行,名譽上是保護盟友的和平安全,實際上就是控制這些國家的軍事擴張,防止這些國家阻礙美國世界霸權的行動,美國盟國其實就是美國的殖民國家。
-
8 # 古姿觀察
現在早就已經不是殖民時代了,雖然說在世界範圍內仍有部分地區仍然存在以某種形式上遺留下來的殖民地,比如海外領土、海外省、自治邦等,然而在當前這個時代,這些地區在政治上獲得了足夠多的自主權,並且在經濟上高度依附於宗主國。在2018年11月法國位於大洋洲殖民地新喀里多尼亞舉行獨立公投,結果56%的居民選擇留在法國。該地在法國內享受各種經濟補貼和福利待遇,公民還享受歐盟居民身份,離開法國,雖然政治上自主,但是會失去各種優惠。
老牌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地都遍及世界各地,然而美國原來本身就是殖民地。在美國獨立之初國力十分弱小,當其國內進行完南北戰爭,掃清資本主義發展障礙後,全世界的殖民地已經基本被瓜分完畢。還有就是美國本身是依靠工業和貿易立國,相比老牌殖民帝國而言,其更熱衷於“門戶開放、利益共享”。所以美國本身所擁有的海外領土並不多,主要是在美西戰爭和二戰結束後獲得。
有這樣一種論調,其將美國在二戰之後所組建的盟友體系比作是美國的“新殖民地”,尤其是像是日本這樣的國家。這裡可以討論一下。傳統的殖民地有兩個特徵,那就是經濟上被剝削,在政治上沒主權。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很多殖民地已經不再具有殖民地特徵。所以“新殖民地”之說就更不成立了。不過殖民地的概念可以擴大,所為保護國、附庸國也可以定義為殖民地。所以這樣一來,似乎“新殖民地”的說法好像有一定道理。不過這其實仍然不成立,這原因有一下兩點:
第一點,地位平等,美國與其盟友之間的主權地位勢平等,雙方之間只有實力的差距。這跟所為的保護國、附庸國有著本質的區別的。這也就是說,這些國家有權決定是否與美國締結同盟條約,也有權拒絕。其作出決定完全是依據其自身的國家利益考慮,並非是美國軍事武力威脅之下。
第二點,利益的一致性,美國與其盟友的政治經濟社會形態以及價值觀念基本趨同,尤其是那些與美國正式締結了“同盟條約”的國家。這些條約規定了彼此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有些條件明顯不利於美國,比如根據條約履行同盟義務,提供軍事保護和援助。
美國的盟友體系是美國國家實力的體現,因為由於美國本身仍然是當今世界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其主導著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作為支撐。盟友是依存於其秩序體系之內的,並且享受美國優先提供的公共產品,而相關其他國家所分到的公共產品優先。對於那些挑戰現有秩序體系的國家,則被美國用制裁封鎖在體系之外,比如伊朗。所以由於國際關係發展階段就決定了,以往的所為殖民體系,不可能被套用在今天這個國際秩序下。將美國的盟友比作是美國的殖民地的說法,並不成立,更多是一種諷刺的說法。
(聯合國總部)
回覆列表
美國從二戰賣軍火發家之後,在西方也算領頭羊,除同盟之屬,實力也是西方的首選,在政軍經上做了話事人,盟國都以美為膽,有美插手和過問的都在美的掌控範疇內,在歐洲也好,北約也罷,美提議和提案的事,都會參照和呼應,實際的管控和參與都有美的指點和要求,稍有不從和違反的國會手尾跟隨,所在西方各國屬性都有美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