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笑春風

    關羽的諡號是“壯繆”侯。

    諡法:死於原野為壯,武而不遂為壯,名與實爽為繆,傷人蔽賢為繆。

    這個諡法是直接指責關羽名不副實,對賢人欺凌排斥。這再和當劉備在世時不給關羽諡號,直到劉禪時才給,這中間就很耐人尋味了。

    結合在爭奪荊州的過程中,荊州士人對劉備的冷漠,可以想見關羽在荊州時留下的惡果。這也許是給關羽惡諡的原因吧。

  • 2 # 野史日記

    關羽 (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中國武聖)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被稱為“美髯公”。

    關羽,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武聖,他的名聲傳播極廣,家喻戶曉,目前關帝廟更是遍佈全球,盛名遠播。如此一位以忠義成名的聖人,為何在他的死後得到的諡號卻面臨著存疑的情況呢?那麼他的諡號“壯繆”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有如此的爭議?

    諡法

    瞭解關羽諡號的疑慮所在,先從諡法說起。

    諡法:追諡的準則。即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其生前事蹟及品德,給予一個評定性的稱號以示表彰。

    由此可見,在身死之後能夠獲得一個官方的諡號,這是對生前的一個表彰啊,既然是表彰,那為何又有爭議呢?問題就在諡號是根據“其生前事蹟及品德”平定的,也就是在其身死之後,用諡號來概括他的一生,如此說來,對於諡號的爭議,就在於“諡號”對關羽一生的概括是否準確了,既然有爭議,那就說明有的人認為“壯繆”這個諡號對關羽一生的總結概括是不準確的,甚至是相反的。

    關羽的諡號爭議所在

    關羽的諡號“壯繆”,咱們先看看對於“壯”是何解釋。

    周朝諡法,"壯",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

    關羽敗走麥城,滅于禁於樊城,屢次征伐魏國邊境,實力卓然。這樣看來,諡號之中的“壯”字比較符合,也比較公平,爭議不大,畢竟“死於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這幾項都能充分得在關羽生平中得到印證。而爭議的焦點,就落在了諡號中的那個“繆”字上。

    何為“繆”?“繆” -----名與實爽曰繆;傷人蔽賢曰繆;蔽仁傷善曰繆。

    這個“繆”字散發著滿滿的惡意,何為“名與實爽”?實為名不副實之意,說關羽的名氣和實際的功勞,相去甚遠,典型的“惡諡”。既然是惡諡,那麼這個“惡”是從何而來?只有一個解釋,丟掉荊州,敗走麥城。縱觀關羽一生,有無數的光環圍繞,他的唯一“汙點”就是“大意失荊州”,而這個“汙點”又實在是太大,太沉重了。

    關羽惡諡“繆”的來源

    關羽丟掉荊州,陳壽批判說:“羽剛而自矜……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此處點評非常準確,“羽剛而自矜”這確實是關羽的一個缺點,這個缺點讓他得罪了很多人,加上他平時“驕於士大夫”,東吳又早有叛盟之心,這些註定了關羽的失敗。

    關羽惡諡“繆”主要來自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關羽大敗而亡,失去荊州,導致蜀國失去爭霸天下的先機,隨後劉備清算舊賬,收拾了不救援關羽的將領,同時著手準備了對東吳的決戰,直到夷陵之戰戰敗,蜀漢失去了張飛,失去了劉備,國力大減,再無爭奪天下的希望,而這一切,都是從丟失荊州開始。所以對關羽造成這個結果,即使客觀的追加諡號,也會有一個不太好的評價。

    第二,關羽的失敗直接導致了荊州集團的利益損失,加之關羽生前“驕於士大夫”,所以追加諡號的時候,荊州計程車大夫不會說好話,而益州集團和荊州集團又相互打壓,益州集團的人也不會為關羽說什麼好話,如此一來,關羽的諡號自然而然的就帶上了士大夫們的不滿,這其中很可能也包含了劉禪的不滿,畢竟劉備之死和荊州失守有極大關係。

    關羽諡號的爭議

    按理說,“壯繆”這一諡號已經很客觀的評價了關羽一生,以“壯”概括關羽前世之功;以“繆”總結關羽的後世之過。但是有人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壯繆”是一個褒諡,他們認為古代“繆”“穆”相通。

    《荀子·王制》:“分未定也,則有昭繆。”楊倞注:“繆讀為穆。父昭子穆。”《禮記·大傳》:“序以昭繆,別之以禮義,人道竭矣。”鄭玄注:“繆讀為穆。”《史記·魯周公世家》:“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懼,太公、召公乃繆卜。”裴駰《集解》引徐廣曰:“古書‘穆’字多作‘繆’。”

    我認為此類觀點不妥,雖然古代有“繆”“穆”相通,但是兩字含義相去甚遠,如果真有對關羽美諡之意,為何不直接使用“穆”為諡號,反而蹩腳的使用一個所謂的通假字呢?有說諡號取通假字是為了避諱獻穆皇后諡號,這就更無法令人接受了,因為諡號避諱一說,無法站得住腳,很多諡號都沒有避諱,例如慈禧的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和康熙的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也未見避諱,這樣的例子極多,這裡不做贅述。

    另外,劉備在位時期,得諡號者唯有法正一人,為何劉備不為關羽追諡?而是留到了劉禪時期,才統一追諡呢?難道是因為太忙了嗎?恐怕那個時候,關於關羽諡號的一場不為人知的爭論就已經開始了吧!

    參考文獻:《三國志》《荀子·王制》《禮記·大傳》《史記·魯周公世家》《集解》

  • 3 # 伊耆角木

    關羽的“壯繆侯”諡號其實並沒有什麼疑問,只是因為關羽的崇拜者太多,有些人強行把一個偏貶義的諡號作各種曲解,說“繆”通“穆”,弄成美諡來滿足他們心中關羽完美的形象,卻忽略了關羽失荊州給蜀漢帶來的巨大惡劣影響。實際上“繆”通“穆”的解釋在三國時代是完全說不通的。

    對於一個諡號的解釋,必須嚴格按照《諡法》。關羽諡號壯繆侯,先看壯字,《諡法》雲:勝敵克亂曰壯,共圍克服曰壯,死於原野曰壯,武而不遂曰壯,屢徵殺伐曰壯。這是一個漢末三國非常常見的用於武將諡號的字眼,曹魏名將徐晃、張郃、曹休、龐德、鄧艾諡號都是壯侯。關羽用“壯”這個字也是恰如其分。其隨劉備東征西戰可謂“勝敵克亂”、“屢徵殺伐”,而襄樊之戰功敗垂成可謂“武而不遂”,被東吳所殺可謂“死於原野”。這都很符合關羽的特點,關鍵在於第二個字“繆”。

    繆,按照《諡法》解釋:名與實爽曰繆。所謂名與實爽,就是說名不副實。再結合“壯”,就變成了“大而不實”。之前的一些好話全都變味了。

    在很多人心中,關羽是忠義的代表,是武聖,怎麼可以有一個有寫貶義的諡號?於是有些人就提出了“繆”通“穆”,關羽的諡號是壯穆侯。理由是“秦穆公”就經常會寫作“秦繆公”。布義執德曰穆,中情見貌曰穆。比如岳飛諡號“武穆”,穆是個標準的美諡字眼,這似乎才符合關羽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但是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穆在先秦時期確實有時會寫作繆,但是到了漢朝以後已經沒有出現過了。何況同在三國時期,同樣是蜀漢,劉備入蜀後娶的皇后吳氏(吳懿之妹)就諡號“穆”。同樣是蜀漢政權定的諡號,又同樣為陳壽記錄在《三國志》中,一個字眼怎麼可能還用兩種寫法?所以,關羽的諡號只能是“壯繆侯”。

    其實,給這些個有些貶義的諡號也不算委屈關羽。畢竟,失荊州一事對蜀漢的影響太惡劣了。無論找什麼藉口,什麼東吳背信棄義啊,劉封孟達不發兵支援啊,糜芳傅士仁反叛啊,敗了就是敗了,丟了荊州,失去了劉備集團重要的根基,讓蜀漢只能蝸居益州,甚至牽連了後來因為要奪回荊州而出兵伐吳的劉備於夷陵慘敗,不久鬱鬱而終。作為鎮守荊州的主帥,關羽無論如何也是難辭其咎。諡號是對一個人的蓋棺定論,有功要獎,有過自然要罰。所以“壯繆侯”其實比較中肯,是對關羽功過兩方面的客觀評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慧物流會不會大規模落地?你怎麼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