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沙蜆子(學名蛤子)是一種營養豐富、肉味特別鮮美的經濟貝類,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的副食品。其蛋白質含量高達7.4%,脂肪含量1.75%,無機鹽類2.9%。沙蜆子除鮮食外,還可製成各種鹽幹品或罐頭,殼可製成農業肥料或家畜飼料。
沙蜆子的人工養殖,在浙江及福建等地,已有悠久的歷史,但在全國各地,過去只採捕天然繁殖的供食用,產量很低,不能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隨著海水養殖事業的發展,沙蜆子的人工養殖,在全國各地也正迅速地開展起來了。
一、放養田的選擇
養殖田要選擇風浪平靜、流速較快的內灣或浪小的外灣。海塗要平坦,退潮後露出時間在2-4小時左右,以中低潮區為宜。水深2-3米,海水較清,底質為沙泥混合,以沙為主(佔70-95%);而碎殼、石礫、泥較少,底質變化很大的地區,不能作為放養殖田。過冬田的底質含泥量可稍多一些,含細沙多一些亦可。另外,放養田的附近,最好有淡水和下水道注入,但不要正選在河口。
二、放養田的整理
放養田的整理比較簡單,田可大可小。選好田以後,用泥沙墊平窪地,並揀淨石塊等雜物,這樣便完成了平整工作。如底質較硬,應進行翻土、耙松。放養田的周圍,可以用芒草做一些田墩,作為標誌,以便於管理、播種和採捕。在靠岸的一面,必要時可做堤壩(用芒草做),以免沙蜆子被風浪衝到岸上。
當堤壩附近堆積較多的沙蜆子時,應重移到低潮區放養。靠近港道或低潮區水道旁的放養田,苗種受風浪洪水的威脅較為嚴重,要在可能受到威脅的地方,築堤壩加以防護。底質較硬或小潮汛海水漲不到的地區,最好在放養田四周圍築土壩,進行蓄水養殖。壩的規格, 一般下寬8-10尺,上寬4-5尺,高1.5-2尺。
三、沙蜆子的播種
1、播種季節
在南方沿海,農曆11月至翌年5月是播種的良好季節,在此期間成活率高。但北方的氣候較冷,最好在陽曆8-5月或8-10月播種。播種的順序,一般是先播中苗,後播白苗。中苗播種期在大雪至穀雨之間,白苗是清明至小滿。中苗大多播在低潮區,白苗大都播在中湖區。為了提高其成活率,最好是在天氣晴朗的時候進行播種。
2、播種方法
播種可分幹播和溼播兩種。幹播方法又分兩種方式:
一種是在枯潮時,用齒耙把貝苗由運苗船裝到苗籃內,然後挑到指定地點,有次序地、均勻地、輕輕地撒佈在養殖田裡。播種之前,也有用滑板卸苗的,即將滑板一端放在運苗船上,下接苗籃,苗從運苗船經過滑板滑入苗籃內,再挑去播種。
另一種方式是,運苗船到達苗田後,立刻將苗種卸在水中,等到枯潮時,再裝入苗籃,挑往播種地點進行播種。由於後一種方式加多一次耙卸手艘,死亡率增大,同時因為先卸在水中,苗種喝飽了水,播種後不易潛鑽,會造成很大的死亡。
故前一種方式是較好的,是目前播種白苗的主要方式。溼播方法是將苗種裝在小船中,運至插好標誌的養殖田裡,當潮水尚未退出養殖田之前,直接從船上均勻地向田中撒佈。這樣可以延長播種時間,同時手續簡單,能節省勞動力。但白苗體輕,不易播的均勻,而且因海水流動使白苗站不住,潛鑽效果不好,成活率低。因此溼播方法,僅適用於播種中苗。
3、播苗數量
播種密度與成長速度有極大的關係。播種太密,會因餌料不足而成長緩慢;太稀,浪費了田面。一般底質鬆軟的沙田,應比底質較硬的泥田播的密;高潮區因露出的時間長,攝食時間短,生長較饅,不宜播種過密。
低潮區蟲害較多,攝食時間長,可以密殖。個體較大的苗種,其死亡率低,播種數量可以少些;相反,個體小的苗種,死亡率高,播種量需要多一些。每由播種數量的多少,與當地餌料條件好壞及苗種供應是否充足等有密切關係。
4、沙蜆子的補苗
貝苗播種後,往往由於操作不善,或天氣影響及敵害侵害等原因,而受到部分損失。假如成活率低於90%時,應在放養幾個月以內及時補苗;如果發現貝苗分佈的不均勻,也要及時採取補救辦法。要使播種工作做得好,對於各種操作方法必須因地制宜地靈活運用。在播種前要制訂周密詳細的播種計劃,做好各種放養田(各種潮區、各種苗種、各種底質環境條件)的安排,人員組織力求協調,儘量縮短播種時間,嚴格防止粗枝大葉的做法。
四、養殖期聞的防護與管理
1、沙蜆子的移殖
主要是透過轉移潮區、調節疏密的方法,以達到增產的目的。
(1)白苗體弱,攝食量少,一般先播在潮區較高的田地上,經過7-8個月後,其個體增大,體質增強,對敵害的抵抗力也大,需要餌料相應增加,因此要移至低潮區,以加速成長。移殖時,因貝體增大,播種密度可稀疏些。
(2)在一般情形下,泥田宜於冬季養殖,因泥田富有粘性,不易被大風海浪衝破,同時泥田保溫性強,苗種不易凍死。沙田宜於夏、秋兩季養殖,由於沙層能貯水分、溫度低、苗種長得快,不會因受烈日曝曬而死。因此,為了使苗長得快、長得好,可以根據不同底質、不同季節進行移殖。
(3)低潮區的餌料較多,沙蜆子的攝食機會多,成長較快。為了充分利用低潮區的這一有利條件,可朵用邊朵捕、邊移殖的辦法。即低潮區的沙蜆子採捕之後,立即將中、高潮區的移於養殖,這樣可以使原來生長在中、高潮區的苗種加速成長,使當年不能達到朵捕規格的沙蜆子也能達到標準。各地的經驗鉦明,移殖雖然花工大一些, 但大約能增產30%左右。
2、加強正常性的防護管理
最好讓專人負責,一天巡邏一至二次。發現田面不平整,堤壩水溝等有損壞,要及時整理。此外,沙蜆子同其他貝類一樣,也時常遭受各種敵害的侵襲,因此在養殖期間應玊常進行防禦敵害工作。敵害種類基本上與苗種敵害相同,大約可分三方面:
(1)生物敵害:主要為腐片蟲(又稱渦蟲)須鰻(又稱游龍)、玉螺紅螺、章魚等。其防治方法:魚類、海螺類可用延繩釣捕、網捕、手捕等方法除掉,或在田地周圍插上軟竹嚇跑;小的生物和魚類也可用藥物殺除,例如用魚藤水噴射塗面,將其毒死。在配製魚藤水時,應當根據敵害數量及種類來進行。
通常可用魚藤6-7兩,搗碎後加入清水20斤,再用木棒攪拌均勻,即可使用。如果用巴豆舊土與人尿混合配製成藥丸,亦可用來殺除較小的生物敵害。配製藥丸的各種成分的分量,應根據季節而定。通常7月可用巴豆一兩(1/16斤),礆半兩,舊土一兩,再加少量的人尿配製。藥丸每個重豹6-7兩。7-9月舊土可增加一倍。
使用時,每個藥丸可加入清水8-10兩,讓其溶解後灌注敵害洞穴,即可將其毒死。氯化鈉的毒殺效果也很好,一兩氯化鈉溶化在20.8-31.25市斤的海水中(濃度0.2-0.3%)。其用量和田的底質有關,通常泥田每畝可用5-8兩,沙田3-5兩。藥液配製好以後,即可順風均勻地撒佈在田面上。
(2)自然災害:颱風是貝類養殖為害最大的自然災害,田面在強烈的大風浪衝擊下,造成高低不平,沙蜆子往往被翻在泥面上,被潮水沖走或覆蓋過多的浮泥,使之窒息而死。此外,每年雨季洪水從陸地帶米大量泥沙,將田面蓋沒,從而影響沙蜆子的呼吸和攝食。洪水過後,應立即疏通溝道,清除堆積在田面上的泥沙,修補破損的堤壩。
(3)人為踐踏:養成區的苗田,在平常被跺踏,並不會壓死沙蜆子,只有在產卵期前後,因潛鑽深度較淺,特別是產卵後體質弱,這時應防止隨便踩踏苗田。
結語:綜上所述,想要將沙蜆子的產量提上去,需要注意放養田的選擇,儘量選擇平整多泥沙的田塊,選擇適合的播種季節,根據當時情況選擇兩種播種方法之一,注意播種後的補苗,還有就是養殖期間的防護措施和移植。
導語:沙蜆子(學名蛤子)是一種營養豐富、肉味特別鮮美的經濟貝類,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的副食品。其蛋白質含量高達7.4%,脂肪含量1.75%,無機鹽類2.9%。沙蜆子除鮮食外,還可製成各種鹽幹品或罐頭,殼可製成農業肥料或家畜飼料。
沙蜆子的人工養殖,在浙江及福建等地,已有悠久的歷史,但在全國各地,過去只採捕天然繁殖的供食用,產量很低,不能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隨著海水養殖事業的發展,沙蜆子的人工養殖,在全國各地也正迅速地開展起來了。
一、放養田的選擇
養殖田要選擇風浪平靜、流速較快的內灣或浪小的外灣。海塗要平坦,退潮後露出時間在2-4小時左右,以中低潮區為宜。水深2-3米,海水較清,底質為沙泥混合,以沙為主(佔70-95%);而碎殼、石礫、泥較少,底質變化很大的地區,不能作為放養殖田。過冬田的底質含泥量可稍多一些,含細沙多一些亦可。另外,放養田的附近,最好有淡水和下水道注入,但不要正選在河口。
二、放養田的整理
放養田的整理比較簡單,田可大可小。選好田以後,用泥沙墊平窪地,並揀淨石塊等雜物,這樣便完成了平整工作。如底質較硬,應進行翻土、耙松。放養田的周圍,可以用芒草做一些田墩,作為標誌,以便於管理、播種和採捕。在靠岸的一面,必要時可做堤壩(用芒草做),以免沙蜆子被風浪衝到岸上。
當堤壩附近堆積較多的沙蜆子時,應重移到低潮區放養。靠近港道或低潮區水道旁的放養田,苗種受風浪洪水的威脅較為嚴重,要在可能受到威脅的地方,築堤壩加以防護。底質較硬或小潮汛海水漲不到的地區,最好在放養田四周圍築土壩,進行蓄水養殖。壩的規格, 一般下寬8-10尺,上寬4-5尺,高1.5-2尺。
三、沙蜆子的播種
1、播種季節
在南方沿海,農曆11月至翌年5月是播種的良好季節,在此期間成活率高。但北方的氣候較冷,最好在陽曆8-5月或8-10月播種。播種的順序,一般是先播中苗,後播白苗。中苗播種期在大雪至穀雨之間,白苗是清明至小滿。中苗大多播在低潮區,白苗大都播在中湖區。為了提高其成活率,最好是在天氣晴朗的時候進行播種。
2、播種方法
播種可分幹播和溼播兩種。幹播方法又分兩種方式:
一種是在枯潮時,用齒耙把貝苗由運苗船裝到苗籃內,然後挑到指定地點,有次序地、均勻地、輕輕地撒佈在養殖田裡。播種之前,也有用滑板卸苗的,即將滑板一端放在運苗船上,下接苗籃,苗從運苗船經過滑板滑入苗籃內,再挑去播種。
另一種方式是,運苗船到達苗田後,立刻將苗種卸在水中,等到枯潮時,再裝入苗籃,挑往播種地點進行播種。由於後一種方式加多一次耙卸手艘,死亡率增大,同時因為先卸在水中,苗種喝飽了水,播種後不易潛鑽,會造成很大的死亡。
故前一種方式是較好的,是目前播種白苗的主要方式。溼播方法是將苗種裝在小船中,運至插好標誌的養殖田裡,當潮水尚未退出養殖田之前,直接從船上均勻地向田中撒佈。這樣可以延長播種時間,同時手續簡單,能節省勞動力。但白苗體輕,不易播的均勻,而且因海水流動使白苗站不住,潛鑽效果不好,成活率低。因此溼播方法,僅適用於播種中苗。
3、播苗數量
播種密度與成長速度有極大的關係。播種太密,會因餌料不足而成長緩慢;太稀,浪費了田面。一般底質鬆軟的沙田,應比底質較硬的泥田播的密;高潮區因露出的時間長,攝食時間短,生長較饅,不宜播種過密。
低潮區蟲害較多,攝食時間長,可以密殖。個體較大的苗種,其死亡率低,播種數量可以少些;相反,個體小的苗種,死亡率高,播種量需要多一些。每由播種數量的多少,與當地餌料條件好壞及苗種供應是否充足等有密切關係。
4、沙蜆子的補苗
貝苗播種後,往往由於操作不善,或天氣影響及敵害侵害等原因,而受到部分損失。假如成活率低於90%時,應在放養幾個月以內及時補苗;如果發現貝苗分佈的不均勻,也要及時採取補救辦法。要使播種工作做得好,對於各種操作方法必須因地制宜地靈活運用。在播種前要制訂周密詳細的播種計劃,做好各種放養田(各種潮區、各種苗種、各種底質環境條件)的安排,人員組織力求協調,儘量縮短播種時間,嚴格防止粗枝大葉的做法。
四、養殖期聞的防護與管理
1、沙蜆子的移殖
主要是透過轉移潮區、調節疏密的方法,以達到增產的目的。
(1)白苗體弱,攝食量少,一般先播在潮區較高的田地上,經過7-8個月後,其個體增大,體質增強,對敵害的抵抗力也大,需要餌料相應增加,因此要移至低潮區,以加速成長。移殖時,因貝體增大,播種密度可稀疏些。
(2)在一般情形下,泥田宜於冬季養殖,因泥田富有粘性,不易被大風海浪衝破,同時泥田保溫性強,苗種不易凍死。沙田宜於夏、秋兩季養殖,由於沙層能貯水分、溫度低、苗種長得快,不會因受烈日曝曬而死。因此,為了使苗長得快、長得好,可以根據不同底質、不同季節進行移殖。
(3)低潮區的餌料較多,沙蜆子的攝食機會多,成長較快。為了充分利用低潮區的這一有利條件,可朵用邊朵捕、邊移殖的辦法。即低潮區的沙蜆子採捕之後,立即將中、高潮區的移於養殖,這樣可以使原來生長在中、高潮區的苗種加速成長,使當年不能達到朵捕規格的沙蜆子也能達到標準。各地的經驗鉦明,移殖雖然花工大一些, 但大約能增產30%左右。
2、加強正常性的防護管理
最好讓專人負責,一天巡邏一至二次。發現田面不平整,堤壩水溝等有損壞,要及時整理。此外,沙蜆子同其他貝類一樣,也時常遭受各種敵害的侵襲,因此在養殖期間應玊常進行防禦敵害工作。敵害種類基本上與苗種敵害相同,大約可分三方面:
(1)生物敵害:主要為腐片蟲(又稱渦蟲)須鰻(又稱游龍)、玉螺紅螺、章魚等。其防治方法:魚類、海螺類可用延繩釣捕、網捕、手捕等方法除掉,或在田地周圍插上軟竹嚇跑;小的生物和魚類也可用藥物殺除,例如用魚藤水噴射塗面,將其毒死。在配製魚藤水時,應當根據敵害數量及種類來進行。
通常可用魚藤6-7兩,搗碎後加入清水20斤,再用木棒攪拌均勻,即可使用。如果用巴豆舊土與人尿混合配製成藥丸,亦可用來殺除較小的生物敵害。配製藥丸的各種成分的分量,應根據季節而定。通常7月可用巴豆一兩(1/16斤),礆半兩,舊土一兩,再加少量的人尿配製。藥丸每個重豹6-7兩。7-9月舊土可增加一倍。
使用時,每個藥丸可加入清水8-10兩,讓其溶解後灌注敵害洞穴,即可將其毒死。氯化鈉的毒殺效果也很好,一兩氯化鈉溶化在20.8-31.25市斤的海水中(濃度0.2-0.3%)。其用量和田的底質有關,通常泥田每畝可用5-8兩,沙田3-5兩。藥液配製好以後,即可順風均勻地撒佈在田面上。
(2)自然災害:颱風是貝類養殖為害最大的自然災害,田面在強烈的大風浪衝擊下,造成高低不平,沙蜆子往往被翻在泥面上,被潮水沖走或覆蓋過多的浮泥,使之窒息而死。此外,每年雨季洪水從陸地帶米大量泥沙,將田面蓋沒,從而影響沙蜆子的呼吸和攝食。洪水過後,應立即疏通溝道,清除堆積在田面上的泥沙,修補破損的堤壩。
(3)人為踐踏:養成區的苗田,在平常被跺踏,並不會壓死沙蜆子,只有在產卵期前後,因潛鑽深度較淺,特別是產卵後體質弱,這時應防止隨便踩踏苗田。
結語:綜上所述,想要將沙蜆子的產量提上去,需要注意放養田的選擇,儘量選擇平整多泥沙的田塊,選擇適合的播種季節,根據當時情況選擇兩種播種方法之一,注意播種後的補苗,還有就是養殖期間的防護措施和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