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鎮

    一句話,有利用價值。

    群雄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孫堅的官位是長沙太守,在群雄之中,並不算特別突出。但是,孫堅的能力與實力,又遠遠超出一般的太守。早在長沙時期,他便多次撈過界,帶兵討伐鄰郡的盜賊,這在當時是非常犯忌的事。朝廷規定,“二千石行不得出界,兵不得擅發。”對於孫堅沒有任何約束力,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太守無文德,以征伐為功,越界攻討,以全異國,以此獲罪,何愧海內乎?”

    這樣一位孫堅,看到天下大亂,群雄四起,自然是想有所作為的。他帶兵一路北上,首先是以“無所知”的罪名殺了荊州刺史王睿,想把荊州的統治權抓到手裡;接著又以後勤保障不力為名,誘殺南陽太守張諮,企圖佔有南陽這塊戰略要地。

    孫堅的行動,極為果敢,但是缺乏道義支撐。王睿和張諮,首先是朝廷命官,其次是反董卓的盟友,無論從哪種身份上講,孫堅都無權殺他們。因此,當時天下的輿論,對於孫堅的這種做法,無不感到痛恨。董卓控制下的東漢朝廷,立即採取行動,任命劉表為荊州刺史。劉表到了荊州,得到當地豪族蒯越、蔡瑁等人的支援,很快站穩了腳跟。與此同時,時任河南尹、虎賁中郎將的袁術也抵達了南陽。劉表當機立斷,“上術為南陽太守”,目的當然是共同對付天下最不好對付的孫堅。

    孫堅膽大妄為,敢殺張諮,卻無論如何不敢殺袁術。在當時這種環境下,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將南陽拱手相讓。當然也不是白白相讓,作為交換條件,袁術則“表堅領豫州刺史”。孫堅和袁術的政治交易,由此拉開序幕,這也是孫堅依附袁術的由來。

    應該說,自此以後,孫堅和袁術相處得還不錯。孫堅進逼洛陽的時候,袁紹派周昕來當豫州刺史,袁術果斷出兵,將其趕走,保證了孫堅的後方安全。打完董卓回來,孫堅兵指劉表,還是想奪取荊州,袁術也還是站在孫堅這邊。對於有能力而無虛位的孫堅來說,袁家“四世三公”的名聲,以及袁術看似高不可攀的官位,自然是為其攻城掠地提供了極好的背書。

  • 2 # 寶石獵人又夏

    兩點原因:

    一,袁術名門望族根基深厚但能力有限

    漢朝是門閥制度,很講究出身的,袁術這種祖上宦官世家,影響力還是很大的,在那個時期,出身真的能決定成長走勢。

    袁術在早期漢末諸多諸侯中絕對是先天條件最好的一個,絕對是一個可以榜的大腿。

    二,孫堅出身寒門但能力出眾

    孫堅憑著一腔熱血要去救皇帝,結果半路被人當槍使成了通緝犯,一臉懵逼的時候,袁術出來跟他說這都不算事,我一句話就幫你解決了。從此以後孫堅打開了新世紀大門。

    孫堅是一步步打上來的勢力,自身能力出眾。

    能力出眾的孫堅和那時候出身顯赫的袁術確實是非常好的搭檔。

  • 3 # 理寬師兄

    沒人,沒錢,沒團隊,沒信譽,沒天使投資,只能委曲求全,潛龍在淵,袁術教會了他,很多很多,經驗,最後用那個玉璽換了個天使投資,拿到錢回家招兵買馬去了。

  • 4 # 歷史檔案館

    先從淺層級開始回答:

    孫堅成名很早,早在靈帝年間,孫堅就因為平叛,被任命為長沙太守,封烏程侯。

    只不過孫堅武人出身,所以一直不大被士大夫們看得起;而且孫堅自己生性魯莽,曾被人當槍使,殺了自己的上官。

    這種時候,孫堅實在是沒有辦法,又恰逢袁術剛好在此避難。孫堅於是便把袁術請來主持大局,自己則屈居在袁術麾下,征戰四方。

    好,然後我要開始扯淡了:

    孫堅依附於袁術,一個很大的問題其實在於:他不是一個有戰略遠見的人。

    我們不妨用早年的曹操和孫堅來做一個比較——之所以選他兩,是因為反董聯盟成立後,和董卓有過交戰記錄的,只有他倆。

    因此我們不妨來看看兩人在伐董過程中的表現。

    孫堅和董卓的部隊交了幾次手,總體上來說,勝多敗少。除了剛開始的時候吃過一次虧,後來基本上能稱得上是作戰勇猛,所向披靡。

    對於孫堅,董卓很是頭疼。兩人是老相識了,在西涼戰場上就曾有過接觸。當時,作為方面大員的董卓,對只是個小參軍的孫堅頗為欣賞。都說董卓有識人之名,這話還真不假,孫堅這個當年的小參軍,後來果然把他的手下打得滿地找牙,還殺了都督華雄。

    眼見別的小弟都被揍趴下了,董卓大哥決定自己上。這個直來直去的粗人,這次竟然學會了先禮後兵,他派人去和孫堅說,要不我們結個兒女親家?

    孫堅說,啊呸,滾!

    好吧,那就真刀真槍的幹吧!只可惜,董卓親自帶兵上陣,卻還是打不過孫堅,只能退走。臨走前,董卓把呂布留在了洛陽。但呂布連個城都守不住,被孫堅趕出了洛陽城。

    孫堅接收了洛陽以後,

    打掃好宮城,

    修復了被呂布帶兵盜過的東漢皇陵,

    然後把盟軍的大佬們全都請了進來。

    大佬們一時開森壞了,這特麼可是大捷啊!雖然這時漢獻帝已經被董卓劫持到了長安,雖然洛陽城裡早已幾無人煙,巴特!收復都城這種事,還是很值得慶祝的呀!

    群雄於是置酒高會,一時間熱鬧非凡。

    這種不思進取的心態,被一個與會者記錄在了詩中: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這個人就是曹操,這首詩就是《嵩裡行》。

    曹操對群雄的這種態度痛心疾首,幾番勸誡應該乘勝追擊。可無奈,大家酒喝高了,都以為曹操說的也是醉話,並不當真。

    眼見無望,曹操於是自行率兵追擊。結果被董卓的部將徐榮打了個埋伏,差點死在戰場上。

    曹操輸得灰頭土臉,只能再回酸棗(聯軍主力屯兵於此),力勸大家齊心合力,一起伐董。可這個事在別人看來就很搞笑了,你打贏了回來嘚啵幾句,我們聽著也就是了;現在打輸了屁滾尿流的回來,還有什麼資格瞎逼逼!

    曹操大失所望,心灰意冷之餘,離開了酸棗。

    曹操的下一站是東郡,從此以後,他和董卓再無交集。天下已然大亂,既然討伐董卓不可為,那就為自己的將來打算吧!此後,曹操討黃巾於青兗,迎獻帝於許下,破袁紹於官渡。當然,那是另外的一番波瀾壯闊了。

    而所謂的聯軍,屯兵於酸棗數月,終於產生內訌。在糧食吃光以後,群雄相互傾軋,混亂不已。

    而孫堅此時盤踞於魯陽,但很快這裡就被袁紹任命的豫州刺史侵奪,孫堅只得退走。轉年,袁術與劉表因南陽的歸屬開戰,孫堅奉命征討劉表,中流矢而死。

    曹操與孫堅,兩人頗多相似之處,都是勇於任事,作戰勇猛,而且此時還都懷著對大漢朝的責任心。但是,再看兩人從戰前到戰後的變化,結果卻已經頗為不同。這當中:

    兩人的最大區別,在於觀念意識上的不同。

    兩人一樣的參加聯軍討伐董卓,但經歷挫折以後,曹操已經敏銳的意識到天下大亂,於是放棄了之前的設想,轉而轉戰四方,積攢實力;而孫堅呢,空負一身武力,卻從始至終都心甘情願地依附在袁術手下任職,為袁術東征西討,最終死於戰場。

    而如果他當時不死,我們甚至可以假設,他可能將永遠是袁術麾下的一名大將。他的忠誠,固然讓我們讚賞;但他對時局的不敏感,同樣讓我們覺得可惜。

    大家懷著共同的革命理想走到了一起,走進了酸棗。但到了互道分別之際,在說完彼此珍重之後,大家已經各不相同。回顧孫堅,我們不得不說,不管是整體的大局觀,還是擇主而事的眼界謀斷,他都乏善可陳。

    回顧孫堅短暫的人生,他和吳國的建立,關係並不大。他對於孫策最大的助力,可能是留下了一些部曲,諸如程普、黃蓋等。但幸好,孫策的能力和遠見都在父親之上。

    除了作戰勇猛這個兩人都有的特徵以外,孫策相比於孫堅,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孫策有積攢實力的意識。在孫堅死後,孫策設法脫離了袁術的控制,自立門戶。

    然後,才有了後來的三分天下有其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櫥櫃檯面用什麼樣的材料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