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雨軒1121
-
2 # 痞M二點五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外賣市場也是很大的,一家獨大的可能性有,但不會只有一家,目前外賣佔據最大市場份額的是美團,但美團也有很強勁的對手餓了麼!
美團曾經是阿里系的一員大將,最終倒戈騰訊,擁有騰訊這個大靠山比較好辦事,阿里為了阻擊美團,反攻騰訊也扶植了一個小弟餓了麼,在支付寶開放一級入口重點扶持後,餓了麼的成長速度很快,市場份額節節攀升,對未來美團勢必會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也並不是說以後的市場就一定是這兩家,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很多東西變化很快,就像在電商領域,阿里和京東如此掌控的情況下,拼多多還能做大一樣很多東西充滿著變數,但對消費者來說,越是競爭激烈,越是受歡迎。
外賣行業主要包括三部分:外賣平臺,商家,還有配送員。我有親戚就是個外賣商家,在美團上賣蓋飯之類的快餐。聽他說,錢基本上都讓外賣平臺掙了。
他用的是美團的平臺,據他說,美團每單要抽取18%的提成,每單最少提3元。也就是說如果一單外賣是100元的話,美團就要抽取18元,而商家到手只有82元。如果一單外賣10元的話,美團抽取3元(因為按18%抽取不足3元),所以商家去掉成本,房租等費用,基本掙不到多少錢,根本沒有平臺從自己身上抽取的多。
配送員(騎手)掙得是辛苦錢,每單都要送貨上門,所以非常不容易,遇到差評,平臺還會扣騎手的錢。平臺從商家和騎手兩方收取利益,並且抽取的提成不是一般的高啊。如果商家在平臺上的月銷量低的話,基本上是給美團等平臺打工了。最終誰是利益的受益者不言而喻了。
外賣前景還是可以的,但是有點太剝削商家了,抽取的提成太高,個人認為10%的抽取還能接受。
這個外賣市場也足夠大,一家獨大,或者兩家爭霸的可能性都有,但是即使市場份額做的再大,沒有把主要的精力用來改善產品或提高服務,都會失去消費者的,做對了消費者自動會用腳來站隊的選擇誰的,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永恆不變的道理!
未來感覺這兩大平臺如果不改變模式遲早做不下去只能靠融資來維持。外賣成本會越來越高,如果老百姓有錢了會更想出門吃飯逛街。如果租店鋪已外賣為主店裡為輔目前或許可以將來肯定不行。店裡的生意越來越好,那店家就不會依賴平臺。會以店裡的客人為主。高峰期間可能關閉營業,優惠力度也會減少或者將來會商家不讓利的局面。100元平臺要抽15致20,客戶要支付5元不等的配送費,店家還要滿減20到30不等扣除人工房租外賣基本是跑量來的。商家還要做廣告在平臺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經濟回暖後感覺店家不願這樣吃力不討好。以後的外賣平臺市值覺得不會值目前的這個價格。自助配送也會越來越完善店家APP。
回覆列表
外賣行業的發展趨勢:
走勢1:外賣進入“下半場” 連鎖化是不可逆之程序
與傳統餐飲不同,外賣快餐更像是工業化的產品,是一個大眾化的日常消費品類,既要有高質量、穩定的出品,又要有超高的價效比。
優糧生活合夥人閆寒認為,在平臺規則之下,外賣品牌要想活得更久,持續不斷給顧客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連鎖化是不可逆的程序。
上圖反映了在外賣行業中,品牌化趨勢越發明顯,逐漸形成了壁壘,外賣行業進入了“下半場”——連鎖/精細化運營,才能適應行業的新變化。
透過連鎖,提高投資回報率,更好的放大利益。並且連鎖之後,無論產品價格、品牌勢能、採購議價能力,都是單店無法相比的。
走勢2:一線城市繼續領先 三四線城市潛力巨大
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一向是外賣的主陣地,過去幾年一直引領著外賣市場的發展。但外賣行業發展進入到第五年,一線城市競爭激烈,面臨一波又一波的品牌更換,市場已經基本飽和。
據瞭解,餓了麼目前擁有3個平臺:C端交易平臺覆蓋城市1400個,使用者量超過1.3億,加盟餐廳100萬家;即時配送平臺—蜂鳥,註冊蜂鳥配送員300萬人,自有配送員超過6000人,即時配送的標準人效日均35單,單均配送時長縮短至30分鐘以內,日運單量突破450萬。
中國擁有近700個市級行政區,2000多個縣級行政區。在餓了麼及美團覆蓋的城市中,大部分為一二線城市,至於三四線城市及縣級行政區還可大有作為。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外賣的滲透速度越來越快,從一二線轉移到三四線,從市中心轉移到城郊縣鄉,外賣市場的整體下沉,會更加明顯。創業者可以考慮這些區域,低成本搭建自己的外賣平臺。
走勢3:線上線下全渠道運營 增強品牌勢能
以往,外賣品牌的競爭,主要集中在線上,誰能獲取更多品牌曝光,以及流量轉化,誰就是勝者。但平臺掌握著流量入口,“平臺是王道”,以發展趨勢來看,只靠“一條腿”走路必定走不遠。
外賣品牌要打通線上、線下業務,做全渠道運營,增強品牌勢能,才能夠在行業競爭中存活下來。
在打造品牌方面,如焦耳外賣的方法是開街邊店為品牌“刷臉”;而何師燒烤在外賣運營上,也不再只依賴線上流量,在地鐵、酒店、京東等平臺,做線上線下全渠道運營。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曾經依賴線上起家的阿里巴巴、京東,如今也做起了盒馬生鮮、7FRESH等線下體驗店,搶奪線下流量。以後的餐飲品牌,也將不會再有線上、線下之分。
走勢4:“懶人經濟”加速外賣市場發展 週末日訂單量超過平時
資料顯示,2017年週末的外賣日平均訂單數已經超過工作日的日平均訂單數。另外,由於工作繁忙、天氣炎熱或寒冷、家裡不長做飯、外賣平臺經常有優惠活動等原因,已使平常近五成的使用者選擇外賣解決工作餐,21.8%的使用者不願意在家做飯,外面訂餐已經成為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而由於較多人喜歡週末宅在家中,2017年週末的平均訂單數量已高出工作日的30%,“懶人經濟”正在促使外賣市場蓬勃發展。
大資料表明,使用者在週末比工作日更“懶”,而正因如此才促進了眾多商業模式的成功。對於O2O各細分行業的創業者來說,正是在運營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將使用者在各領域想懶的地方從線下搬到線上來,以實現使用者的便利。
因此在週末更“懶”的外賣市場中,可以充分利用此時間市場規律作為營銷策略指導。這對於在一二線城市想要立足的非巨頭外賣市場具有較大指導意義。
走勢5:外賣將佔領“其他賽道” 尋找新的盈利模式
以往,外賣快餐的存在大多是解決白領中午的工作餐需求。但隨著扣點提高、推廣費增加,成本會越來越高,利潤也就越來越低。外賣品牌亟待尋找新的盈利點。
未來,外賣將延長營業時間,不斷去和堂食賽跑,比如夜宵、下午茶、家宴等。如有的外賣品牌,上線24小時外賣店,除了常規的餐食、小吃,還增加了下午茶和夜宵。
百鮮花甲創始人李彥焌也明確表示,“未來只賣一餐、只做一個時間段的外賣品牌會倒閉。”所以,百鮮花甲的外賣店還上線了小龍蝦、皮皮蝦、魷魚等其他海鮮產品,甚至調研了淘寶上賣得好的重口味零食,把辣條都拿來售賣,發揮外賣覆蓋範圍和時間的雙重優勢。
走勢6:外賣不再只限於餐飲 全品類會有更大市場
2017年年初時,餓了麼CEO張旭豪就曾在年會演講時透露,現在餓了麼所開展的外賣市場大多為餐飲市場,而真正向人們敞開的是“萬物”市場,有著上萬億元的市場規模。現在對於外賣的詮釋是廣義上的詮釋,是一種外送方式,而不僅限於餐飲O2O,以後的所有日常消費品都將成為外賣市場的一部分。
業內人士指出,萬物皆可外賣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創業者在進行外賣O2O創業時不要將眼界只限於餐飲。換個角度來看,避開巨頭們的優勢餐飲部分去尋求其他外賣形式的突破,應該有更大希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