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0551310527

    漢語官方含義的“麋鹿”,英語叫 David deer,全稱 Père David"s deer(大衛神甫鹿),亦稱 milu 或 elaphure,其中 milu 就是漢語“麋鹿”的音譯,而後者來自拉丁語 elaphurus(其實是希臘詞源)義為“尾鹿”指麋鹿尾似驢,尾巴較長而且有穗子!

    不過漢語民間含義的“麋鹿”,我懷疑可能跟日語的影響有關,日語把“麋”字訓讀為 ooshika 義為“大鹿”,而漢語“麋鹿”在民間指的恰恰就是駝鹿、馴鹿、馬鹿等體型較大的鹿,反倒麋鹿似乎更多地都直接叫“四不像”吧?

    漢字“麋”最初分化自“湄”字,指有水有草,水草豐美的地方——把眼睛看成一汪湖,眉毛就像是湖邊的草?不過麋鹿基本都分佈於中國東部,而往西、往南,麋鹿逐漸就少了,但另一種跟麋鹿大小相仿,而且同樣是半水棲的鹿——水鹿,sambar deer,卻越來越多,於是“麋”字也因地域不同,有時候指麋鹿,有時候又指水鹿!

    後來大約中古時期,麋鹿又出現了一個別稱叫“麈”(本義是鹿群首領),因為麋鹿色澤金黃、角形特殊,又像龍一樣複合了多種動物的長相,向來被看成皇帝的象徵,而“麋”卻開始被人們視同“迷”字,被賦予了負面的含義“淫迷”,於是“麋”和“麈”兩個字的功能終於明確分化:“麋”指水鹿,“麈”指麋鹿!

    最後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發現古書中有一句“麋冬至解其角”,鹿類中只有麋鹿才符合冬至褪角的特徵,於是乾隆下令將當時的麈重新改稱為麋,這樣一來“麈”和“麋”都成麋鹿了,可惜水鹿就沒有自己的詞根了……

    青島動物園的兩隻麈:黃毛毛、黃光光

    畢竟“麋鹿”在現實中含義太混亂了,我現在但凡自己寫文章都已經管麋鹿叫“麈”了,而且克丘亞語譯為 tiya ruka,我是得有多喜歡蒂雅·瓦曼·恰斯卡,畢竟某種意義上也算黃聖雅的化身了,李溯本和黃聖雅的孩子中有一個叫李仁薴,這個“薴”字也可以說跟“麈”有關係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赤壁之戰中曹操究竟損失了多少兵馬?有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