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友手札
-
2 # 心理諮詢師老張
《旅行青蛙》火的原因挺有意思。
之前大家沉迷於《王者榮耀》和吃雞的遊戲不能自拔。這類養成類的遊戲上次火似乎都是十幾年前養寵物雞。相比較王者和吃雞的聲光刺激,這種安靜到的遊戲可能也是大家疲憊之後的一個選擇。
玩《旅行青蛙》女性很多,這款遊戲可以用最小的成本體驗當父母酸爽又充滿感動的心情。
醜萌的青蛙兒砸怎麼看怎麼可愛,你每天都在牽掛他,為他準備吃的,但是他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說走就走說回就回,在你憤怒要絕望之際,他有帶回來禮物和旅行的點滴和你分享,於是你又滿血復活再度開始準備吃的。
每個人天生都有成為父母照顧他人的意願,但是現實養娃成本太高,又讓人不敢輕易邁出這一步,於是養一個青蛙兒砸就成了在“少子化”的今天滿足自己父性母性一個可愛的嘗試。
-
3 # 父宇子
下面,我們不妨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佛系養蛙”成為“當紅明星”的背後的“中國式”心理需求。
一、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及中國國情的契合點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有五個層次的需要,即生理、安全、愛與歸屬感、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
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屬於低層次需要,即缺失性需要;愛與歸屬感、尊重、自我實現這三種需要屬於高層次需要,即成長需要。
馬斯洛等心理學家還認為,一個國家多數人的需要層次結構,是同這個國家的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發展水平直接相關。在發展中國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佔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大,而高階需要佔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小;在發達國家,則剛好相反。
眾所周知,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外出“北漂、南飄、東飄、西飄”這類“遊子”的比例非常大,對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比較較大;同時對於“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青年一代而言,對愛與歸屬感、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也不可小視。
二、佛系養蛙的缺失性心理需求及其心理契合點
報道稱,“佛系養蛙”的遊戲方式十分簡單,僅兩個遊戲畫面。第一個畫面玩家可以看到“蛙仔”住在樹洞裡,吃飯、在床上讀書,這是不是契合了我們每個人小時候自己力量不夠強大時需要父母呵護的感受和心理?玩家可以幫忙購買小青蛙外出旅行的餐點便當、護身符等器材,這是不是契合了我們去感知操心這操心那的父母的那一顆滾燙的心?
對於“蛙仔”而言,吃飯,難道不是它的生理需要麼?讀書,對於喜愛旅行的它來說,在對於旅行的求知慾、助推成長的背後,難道沒有對未知旅途的安全的需要麼?
對於玩家而言,幫“蛙仔”購買外出旅行必備之物,購買餐點便當難道不是用來滿足“蛙仔”的生理需要麼?購買護身符等器材難道不是用來滿足“蛙仔”的安全需要麼?
而為什麼女性玩家多?因為心思細膩的她們,更能感知自己母親為自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付出的愛與艱辛,她們潛意識裡找尋著媽媽的影子。
三、佛系養蛙的成長性心理需求及其心理契合點
玩家隨時操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為“蛙仔”收割三葉草的心,流露的自然有“蛙爸蛙媽”對“蛙仔”濃濃的愛。
而遊戲中,“蛙仔”的生活異常簡單,除了吃飯,就是看書與外出旅行。不得不說,看書和旅行,就是“蛙仔”的成長性需求的主要體現。
“我長大了,我得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這既是“蛙仔”的心聲,也是長大了的“我們”的心聲。因為“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裡,包含著青年一代的我們自我實現這個最高層次的心理需要!
有網友稱:“那個聚少離多還沒回家的蛙兒子,蛙媽的等待是什麼滋味,旅行的青蛙們,要記得回家,家中的牽腸掛肚就百倍於此。”不正是在外打拼的“蛙仔”們心中的牽掛嗎?不正是在“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實現過程中“蛙仔”們心中的痛麼?
心理需求如此契合,“佛系養蛙”,怎能不流行?於是乎,它就當之無愧是“當紅明星”。
回覆列表
朋友你好。
養蛙從前兩天流傳過來之後,確實有一些需要深入挖掘的東西。
此款遊戲作為玩家來說能做的主要就是收收四葉草和在道具商店買點東西,蛙寶的行動完全是隨緣開心情的,所以稱之為佛系養娃。
蛙爹蛙媽們,一邊著急著“怎麼還在吃飯”“怎麼又在削鉛筆”“怎麼老是看書”想要蛙寶早點出門溜達,一邊想著“一天了怎麼還不回來”“跑哪兒浪了也不寄張明信片”“是不是遇見危險了”想要蛙寶早點回家。就這樣糾結著度過每日。
據說,這塊遊戲達到一定分值之後會收到一封信,信的內容大致的意思是“你玩的這麼好要不要真的養個寶寶呢”?
養娃是從日本傳過來的遊戲,不管這封信的存在是否真實,但日本生存壓力大、社會冷漠、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結婚率越來越低、新生兒越來越少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不拿出一些舉措,日本未來的發展確實會非常艱難。
這種情況同樣也是存在於國內的,雖然中國的情況並不像日本那樣嚴重,但也是日益凸顯。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也就很容易使我們:越來越孤獨、越來越覺得不被理解、越來越覺得感情太累、越來越覺得生活辛苦、越來越想只做自己、越來越想不被人叨擾等。“生活實苦,我就想一個人靜靜”。
在從小到大的文化薰陶下,我們都想要一種“順風順水”的生活,想要自己的生活一直處於“順風順水”的軌跡上。成長過程中,父母比較少的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成長也多缺乏陪伴;父母往往只供養孩子,出問題採取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互相之間缺乏足夠的理解;沒有學到應對生存壓力,調整自我,如何提高適應性等。
進入社會後開始遇到比較多的苦難,而自己又面對不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感情上受了傷害也不知道怎麼調節,工作中遇到挫折不知道該怎麼辦,社交如何拓展,個人如何提高,甚至有時候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該做什麼等等。自己想要的“順風順水”的生活達不到,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越來越低。讓自己非常不知所措。
而這款遊戲的出現,從模式上講,你明確的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就是收收四葉草,買買東西;你也知道怎麼做,就是點點滑鼠,開啟商店,或者氪氪氪;在這個過程中,你體會到當父母的不容易,體會到期待,體會到牽掛,體會到擔憂,體會到蛙寶回家的欣喜,體會到接到明信片的寬慰;你慢慢意識到生活不是隻有自己的世界,不是隻有自己,不是隻有自己的想法,還有很多自己曾經忽略、無視、不理解的東西,感覺生活豐滿了很多。
似乎,這種體驗讓我們和世界握手言和,變得更真實了。
但其實還有一點是比較重要的,我們也應該看到。
有時候我們總想著要控制生活,控制他人,控制自己的感情,我們很努力甚至費盡心機的這麼做,但效果不如人意。我們不能控制蛙,只是做好自己該做能做的,蛙就能自己生活的很好。
我們是生活的主人,但我們隊生活、對他人的控制力是非常有限的,過分追求掌控其實是內心無處安放的安全感在作祟,
我們也總想改變別人,甚至有時候費盡心血,我們覺得自己是為別人好,別人應該聽,別人怎麼不聽呢,但別人其實就像蛙一樣,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考慮。即便是透過交流取得互相認同,也是別人自己去改變自己,而不是我們改變了別人。
少了這兩樣,我們的生活就會輕鬆很多,接地氣很多。
以上只是個人看法,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