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朗照千江月

    我們來簡單說說孫嘉淦的傳奇故事吧。

    故事一,孫嘉淦回家帶著幾箱子磚頭,這些磚頭差點要了他的命。

    公元1747年,乾隆皇帝讓孫嘉淦告老還鄉,此時的孫嘉淦已經六十五歲了。離開京城的時候,孫嘉淦讓家人將所有的衣服物件都放在了大箱子中,而且有好幾大箱子。

    這時候,很多朝中的大臣說孫嘉淦貪汙受賄,回家之時,收了幾箱子金銀珠寶。這件事情被乾隆皇帝知道後,乾隆非常生氣,然後將孫嘉淦押回京城了,乾隆皇帝問他,你清廉一輩子,為什麼臨走的時候貪贓枉法。

    孫嘉淦對乾隆說,自己箱子中除了衣物外,其餘的全部是磚頭,結果乾隆開啟箱子的時候,確實是磚頭,這時候乾隆問他,為什麼帶一些磚頭回家,孫嘉淦說,自己為官多年,沒多少積蓄,如果兩手空空的回家,別人一定會嘲笑自己白當官了,所以用磚頭充當銀子。

    乾隆皇帝聽了他的話非常高興,於是將磚頭全部換成了銀兩。可是孫嘉淦卻說,一草一木都是國家的,不能隨便花費,臣使用不了這麼多銀子,還是歸還國家吧,最後乾隆賞給他五千兩銀子,讓他回家了。這個故事一直流傳到了現在。

    故事二,直言進諫觸怒雍正,但因正直無私免罪

    康熙死後,雍正即位,當時的孫嘉淦還是比較年輕單純的,因為在九子奪嫡之後,雍正將他的親很多兄弟們處理了,這時候的孫嘉淦對雍正說,你把自己骨肉兄弟都弄死,這可不好啊。

    雍正可不是一個善良的皇帝,聽到孫嘉淦的話,雍正震怒,殺了孫嘉淦的心都有,可是孫嘉淦因為老師朱軾的幫助,最後免死了。當時雍正皇帝對孫嘉淦的評價是“朕服其膽”,可見孫嘉淦是說真話不要命的,這也是雍正喜歡他的一點。後來孫嘉淦當上了國子監司業。

    故事三,孫嘉淦因為清廉擔任肥差

    孫嘉淦說雍正皇帝殺骨肉同胞,這讓雍正耿耿於懷,最後雍正還是找了一個藉口來殺他,刑部審訊是要判處死刑。可是清醒過來的雍正說,孫嘉淦是出了名的不要錢的清官,還是不要殺他了吧,當時雍正之所以免除孫嘉淦的死刑,就是因為孫嘉淦“著在銀庫行走”,意思就是說孫嘉淦守著銀子,也不會貪汙國家一分錢,後來他直接出任河東鹽政,是一個很有油水的肥差。可見朝廷對他多麼放心。

  • 2 # 文史磚家

    清朝名臣孫嘉淦歷事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朝,居官期間以直言敢諫、清正廉潔、心繫百姓而著稱,堪稱“治世能臣”。孫嘉淦在擔任直隸總督期間,十分關心當地百姓的疾苦,並利用在刑部做官多年積累的斷案經驗,為不少蒙冤入獄的人平反昭雪,堪稱“神探”。

    因冤枉而入獄、面臨死刑,但最終卻被孫嘉淦救助的人很多,其中有一個名叫焦韜的百姓很具有代表性。焦韜本是老實本分的農民,但卻被仇家誣告為“邪教首領”,並經當地官員屈打成招後,被判處凌遲極刑。不僅如此,焦韜因為熬刑不過,還誣陷、牽連了數百名無辜的平民,這些人也一併要被處死。

    由於案件極重,依照法律必須由總督進行復審。孫嘉淦本著極負責任的態度,認真查閱案卷、聽取口供,結果從中發現了重大的破綻,由此為焦韜澄清冤情,並改判他為無罪。與此同時,數百名無辜者也得以被昭雪,免於被殺頭(“民焦韜被誣坐邪教,株連者數百人,嘉淦白其枉。”見《清史稿·三百零三》)。

    類似的案件還有很多,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事件,是替“殺人犯”紀懷讓昭雪。紀懷讓是晉州一位普通的村民,某日在吃飯時,不小心把豆汁潑在身上,結果把衣服上染出一片紅色。由於當時要忙著幹農活,加上沒有其他的換洗衣服,所以紀懷讓便穿著這身衣服下地,打算著等忙完後再洗。可讓他沒想到的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就因為這件漫不經心的的小事,他竟然稀裡糊塗的成了殺人犯。

    原來,正巧村子裡發生一樁小兒被殺人命案,縣令派遣捕快去捉拿兇手,並限期破案。可此時真兇早已逃竄外地,捕快一時間難以將其抓獲,如今屢屢被縣令催促,心中真是萬分焦急。恰在此時,紀懷讓被他們看在眼裡,他那件被豆汁染紅的衣服,竟然被視作“行兇”後留下的血跡。所以,這幫捕快便將紀懷讓抓捕,硬說他是殺人犯,並將其押赴縣衙問罪。

    紀懷讓把豆汁灑在身上,結果卻成殺人犯

    正所謂“三木之下,何求不得”?昏庸顢頇的縣令為了能快些結案,根本就不聽紀懷讓的陳請,也沒有查實“血衣”的真假,一上來便吩咐衙役,對紀懷讓進行嚴刑審訊,務必要讓他交代罪行。就算紀懷讓是鐵打的漢子,也忍受不住酷刑的折磨,最終只好被迫招認,“坦白”殺人的全過程。縣令見“證據確鑿”,便下令判決紀懷讓死刑,就等著秋後問斬。

    好在正定知府陳浩是個明白人,覺得案情大有可疑,所以趕在處決之日前,暫時壓住對紀懷讓的判決,並向總督孫嘉淦奏明情況。孫嘉淦在刑部任職多年,審理過不少的疑案,在聽完陳浩的彙報後,憑直覺便知道這是一件冤案。於是,孫嘉淦下令將紀懷讓和抓捕他的捕快一併提來審訊,以期查明實情。

    捕快堅稱紀懷讓是兇手,讓孫嘉淦很氣憤

    在複審時,捕快一口咬定紀懷讓就是殺人真兇,並拿出“血衣”來做證明。孫嘉淦拿過來只聞了一下,便怒不可遏地訓斥道:“混蛋!你拿本官是傻子嗎?從氣味上來看,這根本就不是血衣。更何況,兇手會在殺人後公然穿著血衣走動嗎?難不成坐等著你們去抓他?快快從實招來,免受皮肉之苦!”

    捕快見總督一眼便看出其中的蹊蹺,便連忙叩頭謝罪,並將前因後果稟告給孫嘉淦,而紀懷讓也將“血衣”的來歷告知總督,由此真相才大白於公堂之上。事後,孫嘉淦判決紀懷讓無罪,並奏報朝廷處分晉州縣令,同時責令捕快們繼續緝拿真兇,並不得再有屈打成招之事。經此一事,世人們對孫嘉淦欽佩至極,紛紛稱呼他為“孫青天”。

    民紀懷讓食料豆汁染衣,會村有賊殺人,偵者以為血,誣服。決有日,正定知府陳浩廉得冤狀,嘉淦親鞫,雪懷讓。引文同上。

    乾隆帝在位時,對孫嘉淦很是器重

    孫嘉淦在直隸總督任上做了4個年頭,直到乾隆六年(1741年)八月才卸任,期間心繫百姓、屢施善政,做出了不少的好事。此後十餘年間,孫嘉淦又歷任湖廣總督、宗人府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署理翰林院掌院學士、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務,終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二月去世,享年71歲,諡號為文定。

  • 3 # 知和曰常

    號稱清代第一名臣的孫嘉淦曾給乾隆帝上過這樣一份精彩絕倫的奏摺:

    “小人進而君子退,無他,用才不用德,故也。德者,君子之所獨,才則君子小人共之,且小人勝焉。語奏言對,君子訥而小人佞諛,則與耳習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則與目習投矣。即課事考勞,君子孤行其意而恥於言功,小人巧於迎合而工於顯勤,則與心習又投矣。小人夾其所長以善投,人主溺於所習而不覺,審聽之而其言之耳,諦視之而其顏悅目,歷試之而其才稱乎心也。於是小人不約而自合,君子不逐而自離。夫至於小人合而君子離,其患可勝言哉?”

    孫部堂的諍諫百年後聽來尤覺得鞭辟入裡,令人擊節叫絕。現不揣膚淺,譯白如下: “小人得志,君子退隱,這沒什麼好說的,原因在於(統治者)重才而不重德。德行是君子所獨有的,而才能可能是君子與小人所共有的,且往往小人更勝一籌。言語上,君子口訥而小人善於阿諛,交往間,君子技拙而小人善於逢迎,相較下小人所言所行更符合人們的審美。至於考評時,君子往往堅定地推讓功績,不願塗抹粉飾,小人則善於迎合上意,大張旗鼓加以渲染,顯然小人的所為更契合人們的心態。總之,小人能夠利用自身的優勢努力做到迎合人們的普遍心理,人們同時因為固有的眼光習慣而對此難以察覺,往往覺得越聽越順耳,越看越喜歡,多次考察小人的才能後就更覺得稱心如意了。綜上,人們往往自然而然地親近小人,君子便因此悄然離開了。到了親小人遠君子的地步,禍患就不可謂不大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狼人殺遊戲中罵人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