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佛教重地五臺山被寫成了皇家寺院,這裡發生的故事都與趙宋官家息息相關。五臺山發生的故事,是一段北宋的家史、宗教歷史,更隱藏著北宋的亡國曆史。
這就是《水滸傳》中描寫的佛教重地五臺山的特點,其中藏有真實的歷史。怎麼講?
書中最先提到五臺山文殊院的人,就是雁門縣的趙員外。趙員外是個什麼樣的人,我直接揭曉,他隱喻的是北宋的皇帝,其中,與這段五臺山故事最相關的就是宋徽宗。
為什麼趙員外主要指的是宋徽宗呢?我先說兩條證據來證明:
第一,趙員外家住在雁門縣,但卻有一座名叫“七寶村”的莊子。七寶,說的是佛門七寶,以《阿彌陀經》所說的佛門七寶,指的是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
這個七寶村對應後文二龍山寶珠寺,二龍,說的就是北宋的兩代皇帝,無論指的是宋真宗、宋徽宗,還是宋徽宗、宋欽宗,都以“二龍”隱喻。“九天玄女廟”的故事中所說的“二龍戲水”,暗喻的就是宋徽宗、宋欽宗坐井觀天。
第二,趙員外在七寶村對魯達說,他祖上曾經給寺里舍過錢,是五臺山文殊院的檀越。這就是說,趙員外並沒有佈施過五臺山,“趙檀越”不是引魯達上五臺山的趙員外。
《宋史·太祖本紀》中記載,趙匡胤年輕時四處尋找機會不遇,寄居在襄陽僧舍。一位深通先天神數的老僧看了趙匡胤的面相,便厚贈於他,指引他往北邊去。趙匡胤在老僧的資助下,來到北邊,遇到了後來成為後周太祖的郭威,因而發跡。
趙匡胤做了皇帝,十分重視佛教,一改柴世宗滅佛的政策,促進了佛教的迅速發展,確立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宗教格局。所以,趙員外說的“祖上”指的是這麼回事,他本人並沒有給五臺山舍過錢。
宋太祖得國,與襄陽老僧資助有很大的關係。而那位神秘的老僧,便投影在了智真長老身上,這位《水滸傳》中的神僧念在趙員外祖上的恩義上,不斷給趙員外的薄面。但是,趙員外卻數典忘祖,弄來了一個狗腿子大鬧五臺山,對佛教重地帶來了極大的破壞。
智真長老也毫不客氣,派人給趙員外送信,要求賠償。而且,命下書僧人必須拿到趙員外的回信。拿不到,就一直等。趙員外無奈,只得承認有錯,這才重修文殊院。
這段故事寓意極其深刻,隱藏了北宋徽宗時期的一段革佛曆史,更隱藏了北宋已經不是原來的“祖上”,趙員外的祖上不是得到襄陽老僧資助的趙匡胤。
魯達做了和尚,就是魯智深。既然做了和尚,就應當遵守三皈五戒。但是,趙員外卻不斷地給魯智深送酒送肉。幾天不送,魯智深便“口中淡出鳥來”。於是,私自下山,來到半山亭喝了一桶酒,第一次大鬧五臺山。
魯智深這次醉鬧五臺山,不過是小打小鬧,趙員外似乎感到不過癮,便召喚魯智深下山,策劃了一次破壞性極大的大鬧佛門鬧劇。
第一次醉鬧五臺山之後的三四個月,天氣忽然暴暖,書中交代正是二月天氣。這一天,鐵匠鋪的“待詔”以打鐵的聲音把魯智深召喚下山,來到一處市井。
書中寫得明白,鐵匠鋪的掌櫃的是“待詔”,而不是手藝人“待招”。待詔,是皇帝身邊的人,主要職責是陪皇帝附庸風雅,文娛消遣。同時,也有傳詔的職責。魯智深所到的“待詔”鐵匠鋪,就在“父子客店”的隔壁。
父子客店與“二龍”一樣,說的就是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待詔”可不就是在皇帝的“間壁”嗎?既然“待詔”把魯智深召喚下山,必定是要傳達皇帝的詔令了。那麼,“待詔”給魯智深傳達的是什麼樣的詔令呢?
“待詔”所傳的詔令就是“革佛詔”,宋徽宗下詔令革佛。《宋史·徽宗本紀》記載,宣和元年(1119年)正月下革佛詔,其主要內容是把佛降為道教的大覺金仙,僧人要入道學,稱姓氏,寺院不準掛寺院的牌額,一律要改成道觀。
那麼,又如何從書中找到證據證明,“待詔”給魯智深傳達的就是“革佛詔”呢?
其一,魯智深在待詔的建議下,打造了一條重六十二斤的水磨禪杖。六十二,是個時間概念,指的是從嘉祐三年(1058年)誤走妖魔起,經歷六十二年,就是1119年,即宋徽宗宣和元年。
其二,打造完禪杖後,魯智深吃了一頓狗肉,懷揣狗腿大鬧了五臺山。宋徽宗生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即1082年,這一年干支壬戌,屬狗。因而,《水滸傳》中的“狗”指的就是宋徽宗。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隱喻的就是這樣一段革佛曆史。宋徽宗對佛教的破壞,施耐庵認為,也是宋徽宗誤國的一大罪行,更是盜賊蜂擁亂世的一大誘因。大量的僧人失去寺院,依附於寺院(五臺山附近)的百姓流離失所,不得不揭竿造反。
趙匡胤得到襄陽老僧的資助,因而,才得到了後周天下。做了皇帝后,大興佛事,五臺山有書中的氣象,是趙員外“祖上”的感恩結果。但是,趙員外卻鼓勵、唆使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破壞佛教重地,這等數典忘祖的行為,趙匡胤的後代是做不出來的。
上文講到,大鬧五臺山的故事發生在宣和元年二月,那麼,這段故事中的趙員外必定就是暗指宋徽宗了。宋徽宗難道不是趙匡胤的後代嗎?當然不是。
《水滸傳》“引首”故事中,施耐庵交代了自宋太宗之後,所有的皇帝都不是趙匡胤一脈,而是宋太宗的後代。宋太宗做皇帝時,基本上沿襲了宋太祖的宗教政策,在宮廷中信奉佛教,他的幾個女兒帶髮修行。其中,最小的女兒申國公主在父親去世後,向宋真宗請求出家為尼,以了父親的敬佛之心。
宋真宗批准了妹妹的出家請求,在開封城西給她建了一座寺院,題名“崇真寺”。
申國公主出家為尼得到了宋真宗的批准與資助,也是“祖上舍錢”做檀越的暗喻。“祖上”如此敬佛,宋徽宗卻革佛,豈不是大逆不道的數典忘祖?
宋真宗雖然有這麼一段佛緣,但卻是一個崇道至迷的皇帝,因為信奉玄武真君,因而得了這麼一個廟號。《水滸傳》中不承認這個皇帝的存在,認為他原本就不該做皇帝。施耐庵的這個觀點是這樣表述北宋傳位家史的:(太祖)傳位與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傳位與太子即位。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腳大仙。
施耐庵說,宋太宗把皇位直接傳給了赤腳大仙宋仁宗,其中,就“遺漏”了宋真宗。為何這樣寫呢?因為,宋太宗篡位後,炮製了“金匱之盟”。但是,宋太宗並沒有遵照盟約,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孫。假如按照盟約的約定,應當是四弟趙廷美做皇帝,然後,再把皇位還給大哥趙匡胤的兒子。如此,歷史上恐怕就沒有宋真宗了。
所以,趙員外對魯達說的那句話一語雙關,宋徽宗違背了祖上的儒道佛三教並立的格局,而且,他不是感恩佛門的趙匡胤的後代。智真長老記著趙員外“祖上”的恩德,給趙員外面子,但趙員外如此革佛毀佛,智真長老也絕不妥協。
《水滸傳》中的佛門重地五臺山就是這樣的“特點”,隱藏著北宋王朝的家史、宗教史,甚至是亡國史。後來,施耐庵又以火燒瓦罐寺的故事,隱藏了革佛運動的失敗,僧人魯智深反叛,北宋王朝便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當武松前往二龍山寶珠寺與魯智深一併造反時,“黃狗”便發出了瘋狂的嚎叫。
《水滸傳》中的佛教重地五臺山被寫成了皇家寺院,這裡發生的故事都與趙宋官家息息相關。五臺山發生的故事,是一段北宋的家史、宗教歷史,更隱藏著北宋的亡國曆史。
這就是《水滸傳》中描寫的佛教重地五臺山的特點,其中藏有真實的歷史。怎麼講?
五臺山的故事暗喻趙員外數典忘祖書中最先提到五臺山文殊院的人,就是雁門縣的趙員外。趙員外是個什麼樣的人,我直接揭曉,他隱喻的是北宋的皇帝,其中,與這段五臺山故事最相關的就是宋徽宗。
為什麼趙員外主要指的是宋徽宗呢?我先說兩條證據來證明:
第一,趙員外家住在雁門縣,但卻有一座名叫“七寶村”的莊子。七寶,說的是佛門七寶,以《阿彌陀經》所說的佛門七寶,指的是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
這個七寶村對應後文二龍山寶珠寺,二龍,說的就是北宋的兩代皇帝,無論指的是宋真宗、宋徽宗,還是宋徽宗、宋欽宗,都以“二龍”隱喻。“九天玄女廟”的故事中所說的“二龍戲水”,暗喻的就是宋徽宗、宋欽宗坐井觀天。
第二,趙員外在七寶村對魯達說,他祖上曾經給寺里舍過錢,是五臺山文殊院的檀越。這就是說,趙員外並沒有佈施過五臺山,“趙檀越”不是引魯達上五臺山的趙員外。
《宋史·太祖本紀》中記載,趙匡胤年輕時四處尋找機會不遇,寄居在襄陽僧舍。一位深通先天神數的老僧看了趙匡胤的面相,便厚贈於他,指引他往北邊去。趙匡胤在老僧的資助下,來到北邊,遇到了後來成為後周太祖的郭威,因而發跡。
趙匡胤做了皇帝,十分重視佛教,一改柴世宗滅佛的政策,促進了佛教的迅速發展,確立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宗教格局。所以,趙員外說的“祖上”指的是這麼回事,他本人並沒有給五臺山舍過錢。
宋太祖得國,與襄陽老僧資助有很大的關係。而那位神秘的老僧,便投影在了智真長老身上,這位《水滸傳》中的神僧念在趙員外祖上的恩義上,不斷給趙員外的薄面。但是,趙員外卻數典忘祖,弄來了一個狗腿子大鬧五臺山,對佛教重地帶來了極大的破壞。
智真長老也毫不客氣,派人給趙員外送信,要求賠償。而且,命下書僧人必須拿到趙員外的回信。拿不到,就一直等。趙員外無奈,只得承認有錯,這才重修文殊院。
這段故事寓意極其深刻,隱藏了北宋徽宗時期的一段革佛曆史,更隱藏了北宋已經不是原來的“祖上”,趙員外的祖上不是得到襄陽老僧資助的趙匡胤。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發生在宣和元年魯達做了和尚,就是魯智深。既然做了和尚,就應當遵守三皈五戒。但是,趙員外卻不斷地給魯智深送酒送肉。幾天不送,魯智深便“口中淡出鳥來”。於是,私自下山,來到半山亭喝了一桶酒,第一次大鬧五臺山。
魯智深這次醉鬧五臺山,不過是小打小鬧,趙員外似乎感到不過癮,便召喚魯智深下山,策劃了一次破壞性極大的大鬧佛門鬧劇。
第一次醉鬧五臺山之後的三四個月,天氣忽然暴暖,書中交代正是二月天氣。這一天,鐵匠鋪的“待詔”以打鐵的聲音把魯智深召喚下山,來到一處市井。
書中寫得明白,鐵匠鋪的掌櫃的是“待詔”,而不是手藝人“待招”。待詔,是皇帝身邊的人,主要職責是陪皇帝附庸風雅,文娛消遣。同時,也有傳詔的職責。魯智深所到的“待詔”鐵匠鋪,就在“父子客店”的隔壁。
父子客店與“二龍”一樣,說的就是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待詔”可不就是在皇帝的“間壁”嗎?既然“待詔”把魯智深召喚下山,必定是要傳達皇帝的詔令了。那麼,“待詔”給魯智深傳達的是什麼樣的詔令呢?
“待詔”所傳的詔令就是“革佛詔”,宋徽宗下詔令革佛。《宋史·徽宗本紀》記載,宣和元年(1119年)正月下革佛詔,其主要內容是把佛降為道教的大覺金仙,僧人要入道學,稱姓氏,寺院不準掛寺院的牌額,一律要改成道觀。
那麼,又如何從書中找到證據證明,“待詔”給魯智深傳達的就是“革佛詔”呢?
其一,魯智深在待詔的建議下,打造了一條重六十二斤的水磨禪杖。六十二,是個時間概念,指的是從嘉祐三年(1058年)誤走妖魔起,經歷六十二年,就是1119年,即宋徽宗宣和元年。
其二,打造完禪杖後,魯智深吃了一頓狗肉,懷揣狗腿大鬧了五臺山。宋徽宗生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即1082年,這一年干支壬戌,屬狗。因而,《水滸傳》中的“狗”指的就是宋徽宗。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隱喻的就是這樣一段革佛曆史。宋徽宗對佛教的破壞,施耐庵認為,也是宋徽宗誤國的一大罪行,更是盜賊蜂擁亂世的一大誘因。大量的僧人失去寺院,依附於寺院(五臺山附近)的百姓流離失所,不得不揭竿造反。
五臺山隱藏了北宋王朝家史趙匡胤得到襄陽老僧的資助,因而,才得到了後周天下。做了皇帝后,大興佛事,五臺山有書中的氣象,是趙員外“祖上”的感恩結果。但是,趙員外卻鼓勵、唆使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破壞佛教重地,這等數典忘祖的行為,趙匡胤的後代是做不出來的。
上文講到,大鬧五臺山的故事發生在宣和元年二月,那麼,這段故事中的趙員外必定就是暗指宋徽宗了。宋徽宗難道不是趙匡胤的後代嗎?當然不是。
《水滸傳》“引首”故事中,施耐庵交代了自宋太宗之後,所有的皇帝都不是趙匡胤一脈,而是宋太宗的後代。宋太宗做皇帝時,基本上沿襲了宋太祖的宗教政策,在宮廷中信奉佛教,他的幾個女兒帶髮修行。其中,最小的女兒申國公主在父親去世後,向宋真宗請求出家為尼,以了父親的敬佛之心。
宋真宗批准了妹妹的出家請求,在開封城西給她建了一座寺院,題名“崇真寺”。
申國公主出家為尼得到了宋真宗的批准與資助,也是“祖上舍錢”做檀越的暗喻。“祖上”如此敬佛,宋徽宗卻革佛,豈不是大逆不道的數典忘祖?
宋真宗雖然有這麼一段佛緣,但卻是一個崇道至迷的皇帝,因為信奉玄武真君,因而得了這麼一個廟號。《水滸傳》中不承認這個皇帝的存在,認為他原本就不該做皇帝。施耐庵的這個觀點是這樣表述北宋傳位家史的:(太祖)傳位與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傳位與太子即位。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腳大仙。
施耐庵說,宋太宗把皇位直接傳給了赤腳大仙宋仁宗,其中,就“遺漏”了宋真宗。為何這樣寫呢?因為,宋太宗篡位後,炮製了“金匱之盟”。但是,宋太宗並沒有遵照盟約,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孫。假如按照盟約的約定,應當是四弟趙廷美做皇帝,然後,再把皇位還給大哥趙匡胤的兒子。如此,歷史上恐怕就沒有宋真宗了。
所以,趙員外對魯達說的那句話一語雙關,宋徽宗違背了祖上的儒道佛三教並立的格局,而且,他不是感恩佛門的趙匡胤的後代。智真長老記著趙員外“祖上”的恩德,給趙員外面子,但趙員外如此革佛毀佛,智真長老也絕不妥協。
《水滸傳》中的佛門重地五臺山就是這樣的“特點”,隱藏著北宋王朝的家史、宗教史,甚至是亡國史。後來,施耐庵又以火燒瓦罐寺的故事,隱藏了革佛運動的失敗,僧人魯智深反叛,北宋王朝便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當武松前往二龍山寶珠寺與魯智深一併造反時,“黃狗”便發出了瘋狂的嚎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