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隨著非洲戰場越來越明朗化,盟軍必將取得勝利。但對於是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還是登陸西西里島進攻義大利,美、英雙方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爭論得不可開交。讓英華人感到納悶的是,美華人的態度越來越強硬,有一決高下的架勢。

    美軍將領堅決反對進攻義大利,認為在這麼小的範圍內展開進攻,無論是打擊的力度、規模,還是造成的影響都屬於小打小鬧。同時,將使蘇軍面臨巨大壓力,甚至可能遭受失敗的命運,一旦蘇聯有個閃失,盟軍也不會有好的結果。

    更何況,將盟軍主力投入到與美國利益毫不相干的地區,拖入歐洲與蘇聯的紛爭中,充當英華人的“打手”,極有可能與蘇聯交惡,這完全不符合美國戰略的需要。也就是說,英華人把美華人“當槍使”,獲取的全是英華人想要的利益。

    顯然,英華人對登陸義大利做足了功課,他們提出的“巴爾幹戰略”很有說服力。首先,盟軍在陸地上的戰鬥力,與德國陸軍相距甚遠,在地中海附近進行幾次有限進攻,既減少傷亡,又鍛鍊部隊,逐漸地向內陸推進,是切實可行的。

    其次,就目前德軍的實力來看,根本不需要動用蘇德戰場上的一兵一卒,就可以輕鬆地在法國北部集結至少44個師的兵力,而盟軍並不具備與德軍抗衡,尤其是登陸與反登陸的作戰能力,應當積蓄實力後,再考慮在法國登陸的可能。

    更主要的是,既然是開闢第二戰場,進攻義大利同樣能做到牽制德軍的作用。同時,盟軍在地中海已經集結了大量的部隊,還擁有絕對的制空權和制海權,獲勝的可能性更大,甚至能迫使義大利投降,促使土耳其加入盟國,可謂一舉多得。

    英華人的“巴爾幹戰略”,改變了美國海軍金上將等將領的看法,最終獲得了透過。由此可見,西西里島戰役實際上是英、美兩國政治爭論和妥協的結果。但蘇聯認為,這是一個毫無建樹的作戰行動,狡猾的丘吉爾又贏得了一次外交勝利。

    讓美華人略感安慰的是,由他們制定計劃。

    1943年1 月,為統一指揮,卡薩布蘭卡會議上決定由艾森豪威爾,擔任北非戰區最高司令官,並負責登陸西西里島“赫斯基計劃”的制定。然而,4個月出了7套方案,都被有關單位否決,直到“赫斯基8號”方案出臺,最終確定下來。

    具體內容為:考慮到西西里島地形崎嶇不平,山地多、平原少,不利於軍隊大規模展開,決定由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奪取錫拉庫薩,巴頓的第7集團軍攻佔巴勒莫。同時進攻兩個港口,既有利於部隊快速登島,又方便物資彈藥及時跟進。

    不過,從戰術效果看,進攻墨西拿是儘快結束戰役的理想之地,墨西拿是西西里島的主要港口,它位於“三角形島”的頂端,海峽只有3公里寬,是連線義大利本土的戰略要地,能夠將島內的幾十萬德意聯軍,封死在“口袋”裡。

    可為什麼不進攻墨西拿呢?原因很簡單,盟軍認為重要的戰略要地,在德軍看來同樣重要,墨西拿是出入西西里島的戰略通道,可以說是重兵把守。憑盟軍的實力,不一定有把握攻佔,而且靠近義大利本土,德軍的增援能夠隨時趕到。

    儘管盟軍不得不放棄墨西拿,但“赫斯基8號”方案還是獲得了艾森豪威爾、坎寧安等將領的讚賞。特別是巴頓,不僅擁有了單獨展示美軍實力的平臺,而且與英軍各管一路,可以公平競爭。因為,他從來都看不上謹慎過頭的蒙哥馬利。

    巴頓躊躇滿志地帶領第7集團軍制定登陸的具體細節,準備大幹一場。然而,比他更愛搶功的蒙哥馬利,卻堅決執行該方案,他希望美軍繼續給他當“配角”,將勝利的花環戴在英華人的頭上。美、英雙方再次因為計劃而爭吵不休。

    生活中許多事情就是這樣,儘管在目的上沒有根本性的分歧,但在過程、方法上常常存在巨大的差異。二戰中,美英兩國都將消滅德國,迅速結束歐洲戰事作為終極目標,但在各自利益的驅動下,對如何戰勝德國卻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

  • 2 # 糊了個逗

    隨著非洲戰場越來越明朗化,盟軍必將取得勝利。但對於是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還是登陸西西里島進攻義大利,美、英雙方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爭論得不可開交。讓英華人感到納悶的是,美華人的態度越來越強硬,有一決高下的架勢。

      美軍將領堅決反對進攻義大利,認為在這麼小的範圍內展開進攻,無論是打擊的力度、規模,還是造成的影響都屬於小打小鬧。同時,將使蘇軍面臨巨大壓力,甚至可能遭受失敗的命運,一旦蘇聯有個閃失,盟軍也不會有好的結果。

      更何況,將盟軍主力投入到與美國利益毫不相干的地區,拖入歐洲與蘇聯的紛爭中,充當英華人的“打手”,極有可能與蘇聯交惡,這完全不符合美國戰略的需要。也就是說,英華人把美華人“當槍使”,獲取的全是英華人想要的利益。

      顯然,英華人對登陸義大利做足了功課,他們提出的“巴爾幹戰略”很有說服力。首先,盟軍在陸地上的戰鬥力,與德國陸軍相距甚遠,在地中海附近進行幾次有限進攻,既減少傷亡,又鍛鍊部隊,逐漸地向內陸推進,是切實可行的。

    其次,就目前德軍的實力來看,根本不需要動用蘇德戰場上的一兵一卒,就可以輕鬆地在法國北部集結至少44個師的兵力,而盟軍並不具備與德軍抗衡,尤其是登陸與反登陸的作戰能力,應當積蓄實力後,再考慮在法國登陸的可能。

      更主要的是,既然是開闢第二戰場,進攻義大利同樣能做到牽制德軍的作用。同時,盟軍在地中海已經集結了大量的部隊,還擁有絕對的制空權和制海權,獲勝的可能性更大,甚至能迫使義大利投降,促使土耳其加入盟國,可謂一舉多得。

      英華人的“巴爾幹戰略”,改變了美國海軍金上將等將領的看法,最終獲得了透過。由此可見,西西里島戰役實際上是英、美兩國政治爭論和妥協的結果。但蘇聯認為,這是一個毫無建樹的作戰行動,狡猾的丘吉爾又贏得了一次外交勝利。

      讓美華人略感安慰的是,由他們制定計劃。

      1943年1 月,為統一指揮,卡薩布蘭卡會議上決定由艾森豪威爾,擔任北非戰區最高司令官,並負責登陸西西里島“赫斯基計劃”的制定。然而,4個月出了7套方案,都被有關單位否決,直到“赫斯基8號”方案出臺,最終確定下來。

    具體內容為:考慮到西西里島地形崎嶇不平,山地多、平原少,不利於軍隊大規模展開,決定由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奪取錫拉庫薩,巴頓的第7集團軍攻佔巴勒莫。同時進攻兩個港口,既有利於部隊快速登島,又方便物資彈藥及時跟進。

      不過,從戰術效果看,進攻墨西拿是儘快結束戰役的理想之地,墨西拿是西西里島的主要港口,它位於“三角形島”的頂端,海峽只有3公里寬,是連線義大利本土的戰略要地,能夠將島內的幾十萬德意聯軍,封死在“口袋”裡。

      可為什麼不進攻墨西拿呢?原因很簡單,盟軍認為重要的戰略要地,在德軍看來同樣重要,墨西拿是出入西西里島的戰略通道,可以說是重兵把守。憑盟軍的實力,不一定有把握攻佔,而且靠近義大利本土,德軍的增援能夠隨時趕到。

      儘管盟軍不得不放棄墨西拿,但“赫斯基8號”方案還是獲得了艾森豪威爾、坎寧安等將領的讚賞。特別是巴頓,不僅擁有了單獨展示美軍實力的平臺,而且與英軍各管一路,可以公平競爭。因為,他從來都看不上謹慎過頭的蒙哥馬利。

      巴頓躊躇滿志地帶領第7集團軍制定登陸的具體細節,準備大幹一場。然而,比他更愛搶功的蒙哥馬利,卻堅決執行該方案,他希望美軍繼續給他當“配角”,將勝利的花環戴在英華人的頭上。美、英雙方再次因為計劃而爭吵不休。

      生活中許多事情就是這樣,儘管在目的上沒有根本性的分歧,但在過程、方法上常常存在巨大的差異。二戰中,美英兩國都將消滅德國,迅速結束歐洲戰事作為終極目標,但在各自利益的驅動下,對如何戰勝德國卻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格力空調的遙控器用幾號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