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力學Nerd王小胖

    丘鷸走路的姿勢真的非常神奇,不過並不是題主說的“搖晃”,而是上下襬動幾下,然後再往前,就像跳舞一般。這種獨特的跳舞式前進方式,自然是大自然進化後的結果,肯定有一些符合自然規律生存需要的原因。我就從力學角度,嘗試解釋一下這種跳舞式前進的深層原因。

    1、丘鷸其鳥——腿短體肥

    很多人可能個我一樣,一眼看去,第二個字似乎不認識。但是,如果說起一個成語“鷸蚌相爭”,大概立馬就恍然大悟了。沒錯,丘鷸的鷸,就是鷸蚌相爭的鷸,讀yù。本身就是指一種鳥。順便提一下,丘鷸可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丘鷸這種鳥,嘴巴比較長,腿比較短,而身體比較大。這裡的大小長短,都是相對的。實際上,丘鷸並不小,其體長可達35cm,跟一隻雞差不多。但是,作為一個鳥,丘鷸是比較輕的,大概300g左右,比家雞輕多了。這也是丘鷸能飛的一個原因。

    2、獨特的走路姿態——太空舞步

    正如題主所說,丘鷸的走路姿態非常特別,如下圖。當它跨出一步後,身體不自覺地會上下襬動,似乎在跳舞,有人把這成為太空舞步。在身體上下襬動了3-4次之後,另一隻腳才往前跨出,緊接著又是身體上下襬動。

    3、鳥類的逃命本能——飛行

    由於翅膀的原因,鳥類可以自由地翱翔在空中,這使得一般的動物很難抓到飛行的鳥。所以,鳥類的飛行能力,大大提升了其生存能力。但是,鳥類並不是無時無刻都在空中的,總有落腳的時候。這時候,誰飛的更快,誰的生存能力就會更大。所以,起飛方式非常重要。

    鳥類的起飛方式,大體上分為兩類,原地起飛和助跑起飛。就像我們人類發明的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對於一些體型較小的鳥類,由於體重輕,翅膀給力,大多是可以原地起飛的。而那些白鷺之類的大型鳥,體重太大了,需要助跑,才可以獲得起飛的升力。

    丘鷸顯然應屬於小體型的鳥類,體重在300g左右。實際上,絕大多數鳥類,在起飛的瞬間,都會藉助腿部的力量,先向上彈跳,獲得起飛的初速度和高度,然後藉助翅膀開始飛翔。丘鷸也是如此,起飛的時候,需要腿部力量的介入。

    4、丘鷸上下襬動的力學解釋——穩定且逃生

    丘鷸之所以採用擺動式“舞步”前進的方式,正式由於其時刻處於準備起飛的狀態,這是大自然血的教訓,寫入了丘鷸的DNA的記憶。

    在丘鷸的前進過程中,兩隻小腳交替來回,緊急情況下,只能單腳跳來助力起飛。上下襬動的身體,剛好給丘鷸一個初始的起飛狀態。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它能馬上起飛,不需要進入準備狀態。應該注意到,丘鷸擺動身體的時候,重心在後腳上。

    實際上,半蹲的姿勢就是起飛的準備姿勢,但是在前進過程中,身體(或者說腿部)無法始終保持半蹲姿勢。於是,這種上下襬動的動作就非常自然了。更何況,長時間保持半蹲姿勢非常累人。而上下襬動的方式,就完全客服了這種缺點,並且這種振動形式能夠提高身體的穩定性,不至於單腳傾倒(重心在後腳)。

    5、總結

    丘鷸的跳舞式步行前進方式,是大自然進化的結果。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率,這種擺動讓丘鷸可以時刻處於備飛狀態,提供額外的起跳力,並且在前進過程中提高了單腳立的穩定性。

  • 2 # 獵奇動物社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個故事,其中蚌也就是河蚌,大家都比較熟悉,但是這個鷸許多小夥伴就有些陌生了,甚至有些人會將“鷸蚌相爭”寫成“魚蚌相爭”。那麼,鷸到底是一種什麼動物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的說一下這種有些“搞笑”的動物-丘鷸(yu)。

    鷸是一大類鳥類的總稱,它屬於鳥綱鴴形目鷸科,目前已知的鷸科成員多達83種,主要分佈在、亞洲、歐洲以及北美洲。鷸科下的鳥類大都體型較小,平均體長在20公分左右。從外觀上看,鷸的羽毛大都以灰色為主,頭部比較的圓且喙比較的細長。

    大多數的鷸都是小型涉禽,它們喜歡在河灘上尋找食物,大都有遷徙的習性,繁殖的季節一般會生活在北半球,而當氣溫降低,它們會遷徙到南半球。我們常說的“鷸蚌相爭”其實就是說明了鷸的食性,大多數的鳥類會選擇在飛行時捕獵,而鷸則不同,它們更喜歡在陸地上覓食,因此,它們經常會出現在一些潮溼的草地、沼澤以及河灘邊,它們的食物也主要以昆蟲、魚蝦以及甲殼類動物為主。

    在眾多的鷸中,在中國最常見的鷸就是丘鷸了。丘鷸的體長平均在35公分左右,屬於較大的鷸科成員。從整體上看,丘鷸胖嘟嘟的,渾身的羽毛以灰褐色為主,腹部顏色較淺,有多條深色的橫向斑紋,喙比較的長,約在7-8公分之間。

    一般情況下,會飛的鳥類飛行能力都很強,而且飛行的速度也很快,比如我們最常見的麻雀都有著平均50公里每小時的飛行速度,家燕在捕獵時的飛行速度甚至能突破80公里每小時。但是,丘鷸就不一樣了,它的飛行速度僅有8公里每小時左右。這是因為大多數鳥類的翼展都超過了它們的體長,而丘鷸的體長平均在35公分左右,翼展卻只有平均19公分左右,因此它的飛行速度非常的慢。不過,好在丘鷸的體格比較的健壯,所以它們能夠長時間飛行。

    當然,有一些鷸的飛行能力並不差,這是因為它們的翼展超過了體長,比如斑尾鷸的體長平均在37公分左右,而翼展就長達75公分左右,而且它用了8.2個小時成功飛躍了太平洋,成為了不間斷飛行時長最長的鳥類。如下圖:

    丘鷸奇怪的走路姿勢

    如果你看過丘鷸在陸地上行走,你肯定會被它逗的捧腹大笑,為了讓大家更直觀的瞭解丘鷸走路,我們先來看一個動圖:

    沒錯,這是一隻帶著兩隻小丘鷸的丘鷸媽媽,而它們也不是在跳舞,而是在正常的行走,而且兩隻小丘鷸在後面學的有模有樣。那麼,為什麼丘鷸會有如此奇特的走路姿勢呢?

    關於丘鷸的走路姿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科學解釋,不過倒是有兩個可信度比較高的假說:

    01 小心假說

    由於丘鷸的食物來源主要以昆蟲、魚蝦和甲殼動物為主,所以,它經常出沒在沼澤、河流的淺灘之中,而這樣的環境下,一不小心,丘鷸就會陷入泥裡。由於丘鷸的本身的體型比較的胖,所以一旦陷入泥裡就很難掙扎出來。所以,在漫長的進化中,丘鷸演化出瞭如此搞笑的行走方式,而目的就是為了用一隻腳先試探一下前方的地面是否安全。而它之所以在同一位置反覆的踩,就是為了精確的確認危險與否。一旦有危險,它至少可以用翅膀加上另一隻腳飛起來。

    02 捕食假說

    所謂的捕食假說就是說一些昆蟲或者魚蝦會潛藏了泥土之中,而丘鷸如此操作就是在反覆的按壓泥土表面,如果此時泥土下有動物,它們就會受驚跑出來。而且一些生活在泥土中的生物通常為了安全會將自己棲息的洞口堵住,而丘鷸如此反覆的踩就會將薄薄的一層蓋住洞口的泥土踩掉。此時,丘鷸就可以用自己細長的喙將食物從洞裡揪出來了。

    總結

    雖然“鷸蚌相爭”我們都很熟悉,但是鷸這種鳥類卻不太為人熟知,原因有兩個,第一就是丘鷸主要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活動,第二就是丘鷸野生種群的數量越來越少了,在當下丘鷸早已經成為了低危保護動物,而且還是中國的二級保護鳥類。

    至於丘鷸“魔鬼的步伐”則是於它生存的環境和捕獵的習性有很大的關係,具體是什麼原因,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 3 # 雨生3991

    在七十年代初,我下放插隊的鹽城義豐每年夏秋都有鷸鳥在稻田的田岸上出沒。當地人稱呼(麻橘),老人告訴我:麻橘的眼睛有一隻是瞎的,有專業叉麻橘的人手拿一根帶魚叉的細長竹竿圍著麻橘打轉就能輕鬆將其叉著。

    所以說丘鷸為什麼一條腿站立時會打顫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溺水時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