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皛舒

    如何看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關係,這是個“論文”題目。

    簡單的說,二者是互為依存的關係。

    而藝術加工本身是隨著科學的發展而發展的。科學刺激著生活發生變化,那麼,藝術加工必然遵循科學發展而加工。否則,就脫離了生活。

    其次,科學的發展催發藝術的發展。例如,如今的藝術表現形式,和以往的藝術表現形式有很大的不同,根源就是在科學的基礎上,催發了藝術形式的改變。

    最後,人的科學觀念的發展,促進了藝術的發展。不論是何種藝術表現形式,都是由人來完成的。人的科學觀念的改變,必然促使藝術表現形式的發展。

  • 2 # 資料完善度低

    科學探求的是”真實”和內在”本質”,及其”規律性”的。真實未必是最美的,但美又不脫離真實。

    藝術是展現美的,可以誇張,可以虛擬和幻想。藝術總是把最美的、善的一面挖崛、整理、誇張展現在人類面前。藝術不能脫離現實,不能違背科學,但卻可以誇張。

    科學必須是真實、有邏輯性、不可以誇張和脫離邏輯性的幻想。科學必須“實事求是”,來不得半點虛假。所以,藝術與科學不可相提並論。

  • 3 # 亮亮25252743

    科學是應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科學源於社會實踐,透過實踐形成的真理,同時科學又透過技術來轉化為生產力。科學本質是社會意識形態。科學是嚴謹的。

    藝術是人類的審美欣賞或創造活動。人類以情感和想象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藝術是浪漫隨意的,更多的帶有想象或個人主現主義色彩,它是人們現實生活的反應和精神領域的需求。

    科學與藝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科技的進步給人們進一步的審美活動提供了必要的客觀物質條件,同時隨著藝術的發展,人們審美情趣的提高,也為科技的發展提供內驅力,進一步促使科技的發展。藝術使科技的物化成果視覺更具有衝擊力,給人美的享受。

    藝術表現手段可以借鑑和利用科學,如陶釉的燒製,印染顏料的創新,油畫顏料的改進等。科學也可以從藝術中獲得啟發和生命力。

    藝術與科學是人類探索世界的兩種平行的方式。然;藝術與科學不同。藝術在求各民族,各個人的特殊精神與特殊情趣之貢獻。科學在求全人類共鳴效能之增進。

  • 4 # 愚翁良知

    現在人們的腦洞大開,什麼奇思妙想都有。

    科學是最美的,可美和科學沒有關係。最美的也是科學的,可是科學和美沒有關係。科學的本質是研究客觀存在和它的規律性,和美與醜沒有聯絡。美和醜是人的一種感受,和人的情感有關係。一朵鮮花,蜜蜂會採蜜,小姑娘會戴在頭上,老牛來了一口就吃了。同一個物件,不同的主體會有不同的感受。

    藝術和美有聯絡,但美並不是藝術的全部。藝術品有工具性的屬性是人為造出來的。大自然之美超過任何的藝術品,但不是人造的,不能叫藝術品。

    科學和藝術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直接手段。人們生產的所有生活生產用品都是藝術品。既要符合科學原理,又要適合人體需求,還要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科學只解決了認識問題,掌握和了解了客觀規律,不能直接運用。要應用還得靠藝術,人們常說科學技術好像技術屬於科學,其實更接近於藝術。認為藝術就是唱歌,跳舞,繪畫,詩詞歌賦是一種狹隘的看法。

    認知要求其本。不要像跳大神一樣,跳著跳著真以為自己是神啦。要正確理解科學,藝術和美的內在屬性。

  • 5 # 歐比旺羅克

    人的意識是理性和感性交織的結構,科學發端於理性,藝術發端於感性,科學追求真,藝術追求美。試圖用美把科學和藝術聯絡起來,就是希望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搭起一座橋,把本是兩種對立思維方式進行調和。

    可能有些科學理論具有審美價值,比如有人說質能方程有一種簡潔的美,不過它的審美標準是寫法的簡潔,而不是光速平方那個大得讓人頭脹的天文數字,把C改寫成精確的299792458X299792458 的話,簡潔肯定是沒了,美也沒了,這種美是書寫方式的美而不是科學本身的美。

    電影《上帝也瘋狂》中的動物學博士是標準意義上的科學家,在非洲草原上研究大象的糞便,正常人看不出這種科學有什麼美感,拿小白鼠做科學試驗也挖掘不出什麼美感。

    一個人在手機上看到一幅照片,照片裡的影像、色彩在視網膜上成像後經過現在還沒弄明白的認識過程,腦神經產生一系列反映,讓人感覺它是美的。而這副照片的科技部分是複雜的電路控制巨量的紅、黃、藍色斑點亮或是熄滅,並沒有多少聯想的餘地喚醒人的感性,不可能是最美的。

  • 6 # 一老沈一

    “科學是最美的,最美的也必是科學的”——這個話很藝術,但未必準確。

    科學和藝術有共同和相通之處,但也有明確的區別界限。

    說科學和藝術有共同和相通之處,至少有以下兩點——

    第一,它倆都是人類的實踐活動,在這一點上,不分高低貴賤。

    第二,科學和藝術相互間,有間接的互動和促進作用。一般來說,科學的發展,為藝術的發展提供和創作重要的物質條件。比如,只有到了歐洲中世紀中後期,科學和生產的發展,才使繪畫材料上發生了鉅變,由此產生了油畫;再比如,只有當科學發展到19世紀末的水平,才有可能產生電影藝術。

    反過來,不少藝術方面的想象,也為科學發展提供了思路。例如,人類早期,就幻想著能夠飛上藍天,這一定是後來飛機發明的最初創意;再例如,電影007系列中,早期的許多武器和器材,後來都成為現實,帶有科幻性質的藝術,引導了研發者的思路。

    但是,科學和藝術,總體上來說,是有明確區別的。 先來看科學。

    科學,是指“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特性、關係和規律的知識體系。”

    運用這樣的知識體系,所進行的活動,叫科學研究或科學實驗,也叫科學實踐。

    這樣的知識體系,在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並證明其正確之前,叫科學假說;經實踐檢驗被證明是正確的理論,叫科學理論。 所以,科學的本質特徵,是客觀性和真實性。

    科學的最終目的,或者說作用,是在對世界的正確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認識世界,從而使人類在對自然界和在社會的關係中獲得自由。 再來看藝術。

    藝術,是“用技巧和想象創造可與他人共享的審美物件、環境或經驗。”

    藝術,一般以使用的媒介或產品的形式來分類,比如繪畫、雕刻、電影、舞蹈、戲劇、小說、詩歌等等。

    還有一種傳統的分類,文學,包括小說、詩歌、戲劇等;視覺藝術,包括繪畫、素描、雕刻等;平面藝術,包括繪畫、素描、設計和其他平面表達的形式;造型藝術,包括雕刻、塑造;裝飾藝術,包括搪瓷、傢俱設計、馬賽克等;表演藝術,包括戲劇、舞蹈、音樂等;建築藝術,包括室內設計等。 從總體上說,藝術作為人類的精神產品,所追求的是真善美。有時候,藝術刻意揭露的假惡醜,仍然是為了弘揚真善美。

    西方近代,提出了美學的概念,這個“美”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感官上的,而非常類似於中國的“境界”這個概念。其所指的,是藝術哲學層次的至上追求。這個“美”,是對真善美的總括。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知,美或不美,不能作為科學領域、科學事件、科學研究、科學理論、科學成果的評價標準和詞彙。 當然,科學和藝術之間也有稍稍模糊之處。例如,中國是目前世界上的造橋第一強國。雲貴一代,雨後春筍般建起了諸多壯觀漂亮的大橋。這些橋樑,都包含很高的科技含量,但又確實非常之壯美。人們對其感嘆的時候,說一聲真美,也確實是從中體會到了建築藝術(其中蘊含著科學含量)之美。

    說到底,這還主要是從愛國之情和藝術欣賞角度而抒發的感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認為開發商的拆遷安置補償協議不合理,可以起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