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86711262359

    先說結論,如果硬要說有什麼差異,大概是【在同樣教育背景和家庭背景下】,【在同樣年齡的時候】,80後由於經濟壓力的問題,稍微更自由一點。但是社會的開放程度基本把這個自由度抹平了。

    把80後和90後(只看法定結婚年齡以上的人)捆在一起看婚戀觀是挺有意思的。因為這兩撥人的出生趕上了共和國曆史上的一個大型實驗計劃——獨生子女。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家庭雙職工。這兩個條件加在一起,必然導致這代適婚年輕人從小就對人際感情更加渴望,但同時也有更獨立的思考能力(不過這點跟現在的網路環境也撇不開關係)。總之,觀察這代人最有趣的事情就是……背景相差總歸比現在要小很多了。好取樣本啊。

    (但還是得吐槽下,如今還在堅持用80、90後這種詞……怎麼說呢,就像是我爸媽那個年齡的人的做法。)

    回到題目上來,這群人在婚戀觀上有什麼差異呢?

    首先做一個小設定,有選擇權的人才有「婚戀觀」。

    傳統意義上的包辦婚姻沒有什麼婚戀觀可言,而實際上在今天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足以討論婚戀觀的問題,橫跨各個年齡教育水平和收入層次。比較典型的其中一種,就是「到了時間就找個人看起來還行就嫁了」。這說句實話,並不算是一種值得討論的婚戀觀。「不用找那麼愛的,找個脾氣好點的」雖然話說的糙,卻算是一種婚戀觀了。

    那拋開一部分仍然沒有選擇權的80、90後,剩下的那群人在二十多歲的年齡上會怎麼選擇呢?

    我的答案是,普遍來說,90後會因為社會變得稍微寬鬆一點而心理壓力小一點,但幾年以後,90後面臨的形勢可能還會更加嚴峻一點。

    先從結婚年齡來看。

    這件事情,可能是80後感受到的壓力會比90後大一些。人在北上廣深的同學們絕對體驗更加深刻——如果你父母有幸是大學生,那25歲以前生第一個孩子是比較常見的,但如今,你在北上廣深的朋友一般在26歲以後迎來第一波結婚高峰,每月都要隨份子的慘烈事故則幾近要等到30歲。即使你30歲結婚,能找到3個以上伴娘的技術難度也並不是很高。

    究其原因,高校擴招和研究生貶值讓獲得優質高等教育的技術難度越來越低,而在社會階層尚未板結的時候,獲得優質初級教育的技術難度(學區房,雙語幼兒園……)升高得沒那麼快,所以一大群人得以脫離家庭原生階層,完成一個個人躍升。不畢業不結婚的習慣一定程度導致了高教育層次的普遍晚婚晚育。

    其次,自我認知也深刻影響著一個人的婚戀觀。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會更加深刻地發現自我認知的重要性。這點上,90後相對幸運一些,因為外界壓力已經沒那麼大,更有時間先來認識自己。

    我也著急結婚過,只不過……是在22歲的時候。那時候我和最好的閨蜜都覺得,外面的世界還是挺危險的,多一個人來面對更好。她和男朋友是高中的時候認識,上大三的時候在一起的,之後一起去英國上了一年多點兒的研究生。提起結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還沒有男朋友,正在斯里蘭卡和國內兩頭跑,那時候我每一天都在想辭職回國工作,而她早早找了個外企派駐回北京,男朋友還沒想好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毫不誇張地說,剛剛進入職場的時候的那點事幾年後看上去沒什麼,當時的感覺就是天塌了。而天塌的時候男朋友還在讀書心態裡,對於這種事情的理解力為零。她很焦慮,又一不小心聽多了談戀愛拖太久一定會分手的營銷號建議,沒過幾天就要思考一次「我們以後會結婚嗎如果不會結婚要不要現在分手」。而我的思考內容是「要不要迅速地降低標準解決個人問題然後再出來拼工作」。

    而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都是法定單身。2015年年末一起跨年的時候,聊起天來,都是反而不再著急的態度:「我還沒找到我自己到底要什麼。」

    是啊,如果我自己都沒有做好準備,又怎麼可能為了緩解片刻恐慌把一個無辜的人拖到漩渦中心來。如果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又怎麼可能指望一個毫無親緣關係的人需要理解我並且共度一生。如果80後成長到這個階段的時候社會壓力還非常大,可能這幾年逐漸走高的離婚率就會讓90後搞清楚瞭解自我的重要性。

    我不是一件商品,不能因為要過期了就打折特價。

    談婚戀觀的時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生育觀,和是否有條件生育。

    如果你像我一樣,不是一個板上釘釘的丁克,而是不討厭小孩子並且認真思考過生一個,那麼為人父母這件事情所給人帶來的心理和經濟壓力可能才是真正需要考慮的。基本上毫無疑問的是,90後在這方面的壓力比80後要更大,做這個決定也更難一些。

    因為90後從小被養得更「貴」一些嘛,就這麼簡單。先不說現在的80後支付能力明顯遠比現在的90後強,就看看這兩年房價漲得,就算都是30歲結婚,需要的成本也明顯不同好嗎。

    而且,要知道很多人,特別是女性,被逼婚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再過幾年你就高齡產婦了」。

    女人在進入「生理上適合生孩子了」的這個年齡段,真的是全世界在逼著你焦慮。這個情況下92年之前出生的女性,都面臨著大致相同的問題——不生孩子當然可以,但萬一我想生孩子呢?要知道現在的社會不安全程度,已經不是我們小時候那種世界了。AB站的交通事故合集上,三四歲的小孩子在一般限速5的小區道路上玩兒,還不是突然竄出來那種,被車撞了,也是會被彈幕刷屏「熊孩子」「大人全責」的——你告訴我現在的房價,哪個小區還有足夠的讓孩子玩兒的空間?標準綠地嗎?孩子在銀行被一個完全沒有被固定的臺子掉下來砸死了,知乎上的第一反應是「熊孩子」,所以出行的時候是必須拿個鎖鏈把一個自己能跑的孩子掛在自己身上嗎?這些在這種責任事故的底下刷「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真可怕」的人,小時候真的去哪裡玩兒都會有一個監護人跟著嗎?那才是「父母皆禍害」吧。

    更何況成為母親這件事本身所必須下的決心,懷孕的技術難度,包括之後能提供的教育條件……儘管窮有窮養法富有富養法,但是如果不希望孩子以後在某個同齡人討論群裡,把自己的一切討人厭的地方都歸咎於童年父母的教育創傷,那無論是多少歲,都得做好足夠的準備。而不是突然間就決定結婚生個孩子。

    實質上,對我們這一茬中國歷史上可能不是最幸運,但一定是相當特別的孩子而言,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婚戀觀實質上折射的除了愛情觀和經濟實力,更核心的事情是你對自我完成的焦慮,以及淺層意義上的,對自己年齡的焦慮。

    對80後和90後做個對比,也應該對比的是我們同在25歲和同在30歲時候的心態,否則……很容易得出80後更成熟90後更天真,或者80後更追求精神90後更要車要房這樣的毫無意義的結論。

    有點像顏如晶形容範湉湉:30歲有30歲知道的東西。

    她還說,30 歲是一個魔咒,破除魔咒的方法就是讓它自然地度過。

    遺憾的是,很少人真的能記得自己幾年前的心境。

    所以,你可能聽到一個90後,24歲的姑娘說「再不結婚就沒人要了」,也可能聽到一個80後,34歲的姑娘說「我還沒準備好結婚」。哪怕後者一般會收穫禮貌的微笑。

    因為實質上,在這個社會滾滾向前的車輪裡,自我尚未完成的焦慮和年齡焦慮都一樣,都一以貫之。25歲的時候的恐懼和30歲的時候的焦慮,對一個獨立的個體來說,只是人生髮展的不同階段。

    你可以選擇等自己成長了再承擔,也可以因為自己已經做好準備,而勇敢地走入婚姻殿堂,我都會為你祝福。

    只是要想好。這世界上有30歲還涉世未深的小姑娘,也有25歲就目標清晰的英雄母親。沒有人能幫你做選擇,正如沒有人能幫你承擔盲目選擇的後果。

    你就是你,不是貨架上的罐頭,不會過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能早點發現慢性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