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觀海路紫鈴兒
-
2 # DJ
地震主要起因於地殼上大陸板塊彼此相對移動產生的壓力累積。主震發生過後的一段時間跨度內,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開一定距離,可發生稱為餘震的二次震動。到目前為止,科學家認為餘震產生於主震引起的“靜態壓力”改變,因為似乎只有它能夠具有產生餘震的這種機制。
-
3 # 想你在秋季4
餘震是主震之後接連發生的地震。餘震一般在地球內部發生主震的同一地方發生。通常的情況是一個主震發生以後,緊跟著有一系列餘震,其強度都比主震小。餘震的持續時間可達幾天甚至幾個月。
餘震發生的原因
美國地球物理學家發現,“餘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動態”地震波的衝擊,而不是原先認為的緣於地震引發的斷層附近的地殼重整。 美國地質調查的Karen Felzer和加州大學的Emily 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發生在南加州的數以千計的中小型地震中餘震的資料之後得出了這一結論,他們的工作可能影響關於餘震發生的預測(來源:Nature 441 735)。
地震主要起因於地殼上大陸板塊彼此相對移動產生的壓力累積。主震發生過後,時隔不久最多一兩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開一定距離,可發生稱為餘震的二次震動。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認為餘震產生於主震引起的“靜態壓力”改變,因為似乎只有它能夠具有產生餘震的這種機制。但 Felzer和Brodsky認為事實並非如此。
科研人員研究了在1984年至2002年間,發生在南加州的數千次地震中主震之後的2至6次餘震的精確資料。他們發現,在距離震中50km之外,餘震的發生數量急劇下降。更確切地說,他們發現至震中距離與餘震次數約呈指數-1.35左右衰減。 他們說這意味著一個平穩的量引發了整個運作過程,在50公里的距離中靜態壓力的改變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因此“動態應力”是餘震的罪魁禍首。他們還指出,地震波在距離上的衰減遵循指數規律。
研究者說這個結果將對地震過後預測餘震的發生產生影響。Brodsky說:“我們研究餘震預測的一個關鍵點是,餘震發生可能性與主震的烈度成正比。換言之,如果你知道地震波的振幅,你就可以在機率意義上預測在某點是否有餘震。”
回覆列表
餘震是在主震之後接連發生的小地震。餘震一般在地球內部發生主震的同一地方發生。通常的情況是一個主震發生以後,緊跟著有一系列餘震,其強度一般都比主震小。餘震的持續時間可達幾天甚至幾個月。
“餘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動態”地震波的衝擊,而不是原先認為的緣於地震引發的斷層附近的地殼重整。
打一個形象的比方,餘震好比人說話的回聲,雖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疊加起來,經過多次打擊的建築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 餘震出現的時候是大震以後,雖不足為患,但多次就成災。
餘震發生的原因
美國地球物理學家發現,“餘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動態”地震波的衝擊,而不是原先認為的緣於地震引發的斷層附近的地殼重整。
地震主要起因於地殼上大陸板塊彼此相對移動產生的壓力累積。
主震發生過後,時隔不久最多一兩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開一定距離,可發生稱為餘震的二次震動。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認為餘震產生於主震引起的“靜態壓力”改變,因為似乎只有它能夠具有產生餘震的這種機制。但 Felzer和Brodsky認為事實並非如此。
科研人員研究了在1984年至2002年間,發生在南加州的數千次地震中主震之後的2至6次餘震的精確資料。他們發現,在距離震中50km之外,餘震的發生數量急劇下降。更確切地說,他們發現至震中距離與餘震次數約呈指數-1。35左右衰減。
他們說這意味著一個平穩的量引發了整個運作過程,在50公里的距離中靜態壓力的改變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因此“動態應力”是餘震的罪魁禍首。他們還指出,地震波在距離上的衰減遵循指數規律。
研究者說這個結果將對地震過後預測餘震的發生產生影響。
Brodsky說:“我們研究餘震預測的一個關鍵點是,餘震發生可能性與主震的烈度成正比。換言之,如果你知道地震波的振幅,你就可以在機率意義上預測在某點是否有餘震。”
主震餘震和前震
地震序列是在一定時間內,發生在同一震源區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發震機制具有某種內在聯絡或有共同的發震構造的一組地震的總稱。
一個地震序列中最強的地震稱為主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區發生的較小地震稱為前震;主震後在同一震區陸續發生的較小地震稱為餘震。地震序列可分為以下幾類:
(1)主震型:主震的震級高,很突出,主震釋放的能量佔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又分為“主震餘震型”和前震主震餘震型”兩類;
(2)震群型:沒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透過多次震級相近的地震釋放出來的;
(3)孤立型(單發性地震):其主要特點是幾乎沒有前震,也幾乎沒有餘震。
前震、主震、餘震是地核移動的表現形式(應力積累釋放除外),地震開始移動,岩漿就發生波動,推動地殼振動,稱為前震;岩漿發生頂頭峰時產生的振動是主震,殘餘岩漿的波動,地核的復原間接的推動地殼振動是餘震,由於地核的復原比原先移動的動量大,故餘震比前震大。
地震前後相當於岩石蠕動應變恢復過程。前震、主震、餘震是一次地震的分解現象,國外很多人把時間間隔不大、同一地點的地震分別列為次數是不對的,沒有認識到地核移動的根本規律,也有的餘震間隔數天,這是地震時有一部分能量儲存在地殼下,積累多了就釋放出來,是地震時的應力釋放,和地球內部能量積累釋放產生的地震不是一個概念。
餘震的破壞力
強烈地震之後,餘震還會不會造成破壞?
答: 一次強烈地震之後,岩層一般不會立刻平穩下來,還會繼續活動一段時間,把岩層中剩餘的能量釋放出來,所以緊跟著就會發生一系列較小的地震,這就是所謂餘震。
不過,有的地震餘震很少,有的則很多。持續時間也不一樣,有的餘震時間很短,有的餘震可以長達數月乃至數年之久。例如: 1945 年 9 月 23 日 河北灤縣 6。25 級地震這後,餘震延續了半年這久,到第二年春天才相對平息。 1976 年 7 月 28 日凌晨 3 時 42 分 河北唐山 7。
8 級地震之後,當天就發生了兩次強烈餘震,震級分別為 6。5 級和 7。1 級。以後沿著寧河、唐山、灤縣這一活動斷裂帶, 5 — 6 級左右,甚至更強的餘震仍在不斷髮生,如 11 月 15 日 在寧河東北以發生一次 6。9 級地震,直至第二年 (1977) 春季,強烈餘震仍然有所活動,至於 5 級以下的小震就更多了。
在國外, 1870 年希臘的一次地震延續三年,在這三年當中,一共發生了 750000 次震動。一般地說,餘震總是逐漸減少、減弱,但有時間也可能出現較大餘震,並造成破壞。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餘震的震中不會距離主震震中太遠,許多建築物遭受主震衝擊以後,雖然還未破壞,但已變得不大牢固。
這時,如果再來一次較強的餘震,儘管它的震級小於主震,而它所造成的破壞可能比主震還大。 1952 年美國加里福尼亞州克恩郡地震時,主震在貝克茲菲爾德遭受了徹底的摧毀。有時甚至是一次剛剛超過 3 級的餘震,也能把一些房屋震倒。因此,在主震過去後,對餘震也要提高警惕,加強預測預防工作,不能掉以輕心。
1974 年 5 月 11 日 雲南昭通地區發生了 7。1 級地震,震後兩次 5 級以上的餘震,都因震前有了預報,雖然造成破壞,但人的傷亡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