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禮記·月令》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秋後問斬,一來是符合古代的迷信思想,二來符合人們的作息習慣。

    1.秋神蓐收主刑。晉語二雲:【虢公夢在廟,有神人面、白毛、虎爪,執鉞,立於西阿,公懼而走。神曰:無走。帝命曰:使晉襲於爾門。公拜稽首,覺,召史囂佔之,對曰:如君之言,則蓐收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華人賀夢。……六年,虢乃亡。此一刑戮之神,至山海經西次三經又為司日入之神。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

    蓐收是華人文神話的始祖級大神,秋神,死神,主執法、刑罰、殺戮。

    古代還沒有那麼多亂七八糟不靠譜的雜碎神仙,只有正統人文衍生出來的始祖神們,並深深受到人的尊信。秋後執行死刑,古人認為這是遵循天理。

    2.秋後執行死刑,主要是考慮示警的作用。

    北方的農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後農作物收割後就有了經濟收入,而在這一年中欠下的費用就可以在秋後算清了。現在北方的一些農村,農民常在一些小的經銷店購買生活用品,經常到秋收後一起結算,這就稱為“秋後算賬”。

    農民在秋後較空閒,也方便地方官動員民眾觀看,能起到宣傳法律的作用。

  • 2 # 一點點歷史

    我們在看歷史劇的時候,經常能夠看到審結犯人要有統一的行刑時間,即“秋後問斬”,而且行刑時間也有具體規定“午時三刻”。

    秋後,並不是立秋以後,一般是指秋分以後,“秋決”的概念早在春秋時刻就已經出現所謂:“涼風至,白露降......用始行戮”。

    為什麼要選擇秋後這個時間段呢?

    根據古人的傳統儒家思想,貴為天子,替天行道,也要順應天意,一年四季中,春季萬物復甦,夏季生機勃勃,都不宜殺戮。而深秋時節,秋風驟起,天地之間瀰漫著一種肅殺之氣,比較適合刑罰,所以才會有“秋後問斬”一說。

    而“午時三刻”這個時間段也頗有人道主義精神,尤其是對於劊子手。

    “午時三刻”這個時間大概是十一點到一點之間,這個時候是一天中陽氣最盛,陰氣最衰的時刻,劊子手行刑可以用陽氣壓制住將死之人的陰氣,不會被死者的陰魂所纏身。

  • 3 # 小鎮月明

    秋後問斬,看起來是古人對於上天的一種敬畏,其實是統治者維護自己統治的一種手段。

    古時的人們,認為時間萬物,皆是由所創造。四季變幻,皆是由上天所支配。

    古時帝王,稱自己為天之子,代表上天來統治萬民。那麼帝王的行為,必然是與上天的相吻合的!

    四季變幻中,春生、夏榮、秋枯、冬滅。春天萬物復甦,夏天草木繁茂,皆為一片生機勃勃之景;秋天葉落草枯,冬天萬籟俱寂,皆為一片肅殺之象。

    王者生殺,宜順時氣!不可逆時而為。秋後問斬,順天時,應天命也!

    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董仲舒《春秋繁露》

    秋後問斬,表面上看來符合自然時節。但本質來說是統治者神話自己的一種體現。

    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把人間的王和天對應起來,不就是為了說明君權神授嗎?!

    與秋後問斬相對應的,便是午時三刻了!古人處決犯人,多在午時三刻。

    古人將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或者100刻,一個時辰便為現在的2小時,一刻約為現在的14.4分鐘。

    午時三刻,大概為今天的11點44時分。這正是正午時分,太陽正當頭,是一天中陽氣最重的時候,正好用來壓制處決犯人所產生的怨氣。

    這樣來說,午時三刻處斬犯人,倒是體現了統治者內心的害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社群幼兒園教育有何特點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