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的矛盾
蛋白質不可或缺,卻也能摧毀健康
一旦缺乏蛋白質,人體就會癱瘓成一堆骨頭、化學物質和礦物質,沉浮在四十二夸脫(約39.7升)液體中。人體固體部分,蛋白質便佔了四分之三。酵素和荷爾蒙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運送氧分、肌肉收縮等過程更不可缺少蛋白質。此外,蛋白質能夠刺激酵素運作,並形成細胞膜,不僅擔任細胞內外重要任務,也協助物質進出細胞膜。人體大部分功能皆有賴蛋白質幫忙呢。
蛋白質是健康不可或缺的,卻也足以摧毀健康。適量蛋白質能夠讓細胞運作順利,但是,毫無節制攝取蛋白質,卻足以將維繫生命流液pH值推向破壞細胞,造成疾病的後果。
過量蛋白質不但是毒素的來源,更破壞細胞的滲透平衡。滲透平衡指的是細胞膜內外液體壓力保持平衡。當平衡受到干擾,水分便進入細胞,除了試圖恢復平衡,也會將細胞內過量蛋白質加以稀釋。稀釋是應付細胞內過剩物質的生理反應。新增水分固然能恢復滲透平衡,卻也導致水腫。
事實上,形成細胞組織的生理蛋白質和漢堡所含動物性蛋白質並不相同。生理蛋白質是自然且必要的,漢堡所含蛋白質卻屬於外來物質。膳食蛋白質雖能補充你的資源,過度攝取反而危害健康。
膳食蛋白質進入人體,必須經過分解。蛋白質在胃腸區域性被分解為Proteoses、pepetones、polypeptides。大部分蛋白質分解在小腸進行,胰臟酵素進一步將蛋白質消化成polypeptides、氨基酸(aminoacids)。儘管蛋白質能夠產生能量,但為了消化蛋白質,身體卻必須耗費更多能量,還得處理蛋白質所遺留的酸性灰燼。換句話說,蛋白質是一種負能量源,所製造能量比消耗的更少。市面上很多減肥飲食計劃具有高蛋白質的特性,或許就是利用這個原理。
膳食蛋白質從身體索取的養分比所能提供的還多。此外,膳食蛋白質還遺留酸性灰燼。由此看來,過量攝取蛋白質,反而得不償失。
為了代謝蛋白質並處理酸性灰燼,身體必須消耗大量能量及時間。處理碳水化合物時,人體新陳代謝率平均增加4%。但是,食用大量蛋白質一小時之內,新陳代謝率則增加30%。更糟的是,這種狀況可能持續3至12小時之久。新陳代謝率越迅速,能量的製造也越快速,這是為什麼習慣食用大量蛋白質的人一旦停止攝取肉類等就感到無精打采、提不起勁的原因。從大量蛋白質獲取能量有別於糖果的能量,最大差別在於蛋白質需要較長的消化時間。換言之,蛋白質需要更長的時間刺激能量產生:那些終日緊張兮兮、坐立不安、抓著遙控器不停切換頻道的人正顯示了過量蛋白質的症狀。他們自以為精力充沛,其實,只不過受了刺激罷了。
各種刺激品中,蛋白質僅次於藥物。和蛋白質相比較,咖啡、茶、可樂只能算是小兒科。含咖啡因飲料遠不及一客牛排威力大。前者只持續一小時,後者則讓你興奮數小時之久。
一旦瞭解蛋白質持續刺激的效果,相信你不會天真地以為享受一頓高蛋白晚餐之後,仍能安枕無憂吧?如果你的身體正努力處理晚上七點吃的起司漢堡和奶昔,怎麼可能清晨兩點完全休息?如果你因為無法入眠又在半夜吃餅乾和花生醬,那麼,隔天起床仍然疲憊不堪,也就不足為奇了。你以為自己處在休息中,實際上你的身體卻不眠不休地徹夜趕工。
每天睡眠時,正是身體重建的時候。如果身體必須不停處理大量蛋白質,就永遠無法進行修補,最終將導致慢性疾病。
蛋白質是由碳、氧、氫(碳水化合物三大元素)、氨基酸、氮等所組成。每一個氨基酸都含有氮。過去,膳食蛋白質的需求量根據氮比較來決定,就是將每日氮攝取量和尿液糞便中的氮含量作比較。經由這個方式,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從十九世紀末所定的118克降低為1980年定的46至56克。另外,羅伯特·布朗博士指出,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應降低至25至35克。至於我的看法,蛋白質建議量應該再降低。
動物性蛋白質含有氮。氮並不是“壞蛋”。我們需要氮,只是分量不多。人體能夠將適量蛋白質所含的氮以尿素的方式排除。尿素(中性鹽類)在肝臟形成並由尿液排除。當你食用蛋白質越多,尿液中的尿素也越多。
蛋白質過量會使尿素製造系統負荷過重,此時只好動員儲備系統。腎臟及大部分細胞會製造氮的廢棄物———氨(強鹼)。氨和酸性灰燼食物的氫離子結合,取代鈉成為中和因子,但畢竟是儲備系統,身體並無法長期仰賴它。
利用氨處理過剩蛋白質的儲備系統充分顯示人體的構造極其精密:氮是過量蛋白質所產生的廢料,卻以氨的形式排除,且用來中和過量蛋白質的酸性。這真是天衣無縫的緊急系統:使你的尿液pH值高達7.5或8.0,呈現弱鹼。雖然尿液的鹼性與氨有關,氨的存在卻是體內過量蛋白質所致,含氨鹼性的尿液表示你的健康正面臨危機!嚴嘉摘自《聽!PH值會說話》
我們對蛋白質如此著魔,是何時開始的?
似乎骨質疏鬆還不夠,後來又發現還有其它的疾病也是源於攝取過量的蛋白質,特別是動物性蛋白質,其中一種疾病就是腎結石。
因為要消化過量的蛋白質,而自我們骨骼中流失的鈣,在血液中發揮了它的功用後,一定要被排到某個地方:我們所攝取的,但因磷鈣比例太高而無法被利用吸收的鈣也是如此,這些鈣最後都被排到尿液裡,使腎臟系統裡的鈣含量很高而經常成為結晶石。這就是為什麼這種在急診病例中最痛苦的腎結石,發生在肉食者中的機率遠比素食者來得高。
另外,有很多的證據指出,過量的蛋白質與腎臟纖維的破壞及腎功能的退化有關。多餘的蛋白質並不是慢慢隨尿液流出體外而已,腎臟必須很辛苦工作才能將之排出。很多用動物做的實驗顯示,飲食中的蛋白質越高,腎發炎及腫大的機率越大,病情也越嚴重。
如果人類過度攝取蛋白質,我們的腎臟也會有同樣的問題。腎曾受損過或失去一個腎的人,通常都可以用限制蛋白質含量的飲食來確保另一個腎的功能。腎有毛病的人若沒有限制蛋白質的攝取,尤其是那些繼續吃肉的人,他們的腎通常會很快惡化到依賴洗腎機的地步。
很重要而且必須強調的一點是,腎疾病與過量蛋白質的關聯,就如同骨質疏鬆症與過量蛋白質的關聯一樣,在有知見的醫學界已不再僅僅被考慮為可能而已,太多的研究員在太多不同的情況下做了太多的測驗,而結果又太一致,現在是被肯定了。
因為越來越多的證據反對攝取過多的蛋白質,你可能搖頭不解,我們對蛋白質如此著魔到底是如何開始的?幾乎所有早期的營養學研究都是因為人類對肉與牛奶的需求而養殖動物的,那些研究的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生產最多的動物,因而這些研究的著手進行,含有迅速的成長為“人人都想長成大個子”這個觀念,營養學的研究因而專注在找出可達到這個目的的飲食。
早期的實驗發現,老鼠在餵食動物蛋白質時長得最快,這個發現引出了動物蛋白質比較優異的假設,後來再做的實驗也證明了老鼠確實在食用動物蛋白質時長得比較快。可是“大就是好”的心態,卻被一些其它發現所打擊,他們發現,雖然老鼠肉食是長得比較快,可也死得比較早,還會出現很多素食老鼠所沒有的疾病。
一篇恰當的命名為“快速成長———生命較短”的文章,被刊登在美國醫學協會雜誌。這篇報告說,含有高量動物性蛋白質的飲食縮短了數種動物的壽命,這些發現,確證了世界健康統計資料所顯示的,吃肉的民族沒有吃素的民族長命。
他們同時也發現,肉食者患癌的比率比素食者高。到底過量的蛋白質是如何與癌症扯上關係的,尚未有人瞭解,但是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它們之間確實是相關聯的。
蛋白質的矛盾
蛋白質不可或缺,卻也能摧毀健康
一旦缺乏蛋白質,人體就會癱瘓成一堆骨頭、化學物質和礦物質,沉浮在四十二夸脫(約39.7升)液體中。人體固體部分,蛋白質便佔了四分之三。酵素和荷爾蒙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運送氧分、肌肉收縮等過程更不可缺少蛋白質。此外,蛋白質能夠刺激酵素運作,並形成細胞膜,不僅擔任細胞內外重要任務,也協助物質進出細胞膜。人體大部分功能皆有賴蛋白質幫忙呢。
蛋白質是健康不可或缺的,卻也足以摧毀健康。適量蛋白質能夠讓細胞運作順利,但是,毫無節制攝取蛋白質,卻足以將維繫生命流液pH值推向破壞細胞,造成疾病的後果。
過量蛋白質不但是毒素的來源,更破壞細胞的滲透平衡。滲透平衡指的是細胞膜內外液體壓力保持平衡。當平衡受到干擾,水分便進入細胞,除了試圖恢復平衡,也會將細胞內過量蛋白質加以稀釋。稀釋是應付細胞內過剩物質的生理反應。新增水分固然能恢復滲透平衡,卻也導致水腫。
事實上,形成細胞組織的生理蛋白質和漢堡所含動物性蛋白質並不相同。生理蛋白質是自然且必要的,漢堡所含蛋白質卻屬於外來物質。膳食蛋白質雖能補充你的資源,過度攝取反而危害健康。
膳食蛋白質進入人體,必須經過分解。蛋白質在胃腸區域性被分解為Proteoses、pepetones、polypeptides。大部分蛋白質分解在小腸進行,胰臟酵素進一步將蛋白質消化成polypeptides、氨基酸(aminoacids)。儘管蛋白質能夠產生能量,但為了消化蛋白質,身體卻必須耗費更多能量,還得處理蛋白質所遺留的酸性灰燼。換句話說,蛋白質是一種負能量源,所製造能量比消耗的更少。市面上很多減肥飲食計劃具有高蛋白質的特性,或許就是利用這個原理。
膳食蛋白質從身體索取的養分比所能提供的還多。此外,膳食蛋白質還遺留酸性灰燼。由此看來,過量攝取蛋白質,反而得不償失。
為了代謝蛋白質並處理酸性灰燼,身體必須消耗大量能量及時間。處理碳水化合物時,人體新陳代謝率平均增加4%。但是,食用大量蛋白質一小時之內,新陳代謝率則增加30%。更糟的是,這種狀況可能持續3至12小時之久。新陳代謝率越迅速,能量的製造也越快速,這是為什麼習慣食用大量蛋白質的人一旦停止攝取肉類等就感到無精打采、提不起勁的原因。從大量蛋白質獲取能量有別於糖果的能量,最大差別在於蛋白質需要較長的消化時間。換言之,蛋白質需要更長的時間刺激能量產生:那些終日緊張兮兮、坐立不安、抓著遙控器不停切換頻道的人正顯示了過量蛋白質的症狀。他們自以為精力充沛,其實,只不過受了刺激罷了。
各種刺激品中,蛋白質僅次於藥物。和蛋白質相比較,咖啡、茶、可樂只能算是小兒科。含咖啡因飲料遠不及一客牛排威力大。前者只持續一小時,後者則讓你興奮數小時之久。
一旦瞭解蛋白質持續刺激的效果,相信你不會天真地以為享受一頓高蛋白晚餐之後,仍能安枕無憂吧?如果你的身體正努力處理晚上七點吃的起司漢堡和奶昔,怎麼可能清晨兩點完全休息?如果你因為無法入眠又在半夜吃餅乾和花生醬,那麼,隔天起床仍然疲憊不堪,也就不足為奇了。你以為自己處在休息中,實際上你的身體卻不眠不休地徹夜趕工。
每天睡眠時,正是身體重建的時候。如果身體必須不停處理大量蛋白質,就永遠無法進行修補,最終將導致慢性疾病。
蛋白質是由碳、氧、氫(碳水化合物三大元素)、氨基酸、氮等所組成。每一個氨基酸都含有氮。過去,膳食蛋白質的需求量根據氮比較來決定,就是將每日氮攝取量和尿液糞便中的氮含量作比較。經由這個方式,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從十九世紀末所定的118克降低為1980年定的46至56克。另外,羅伯特·布朗博士指出,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應降低至25至35克。至於我的看法,蛋白質建議量應該再降低。
動物性蛋白質含有氮。氮並不是“壞蛋”。我們需要氮,只是分量不多。人體能夠將適量蛋白質所含的氮以尿素的方式排除。尿素(中性鹽類)在肝臟形成並由尿液排除。當你食用蛋白質越多,尿液中的尿素也越多。
蛋白質過量會使尿素製造系統負荷過重,此時只好動員儲備系統。腎臟及大部分細胞會製造氮的廢棄物———氨(強鹼)。氨和酸性灰燼食物的氫離子結合,取代鈉成為中和因子,但畢竟是儲備系統,身體並無法長期仰賴它。
利用氨處理過剩蛋白質的儲備系統充分顯示人體的構造極其精密:氮是過量蛋白質所產生的廢料,卻以氨的形式排除,且用來中和過量蛋白質的酸性。這真是天衣無縫的緊急系統:使你的尿液pH值高達7.5或8.0,呈現弱鹼。雖然尿液的鹼性與氨有關,氨的存在卻是體內過量蛋白質所致,含氨鹼性的尿液表示你的健康正面臨危機!嚴嘉摘自《聽!PH值會說話》
我們對蛋白質如此著魔,是何時開始的?
似乎骨質疏鬆還不夠,後來又發現還有其它的疾病也是源於攝取過量的蛋白質,特別是動物性蛋白質,其中一種疾病就是腎結石。
因為要消化過量的蛋白質,而自我們骨骼中流失的鈣,在血液中發揮了它的功用後,一定要被排到某個地方:我們所攝取的,但因磷鈣比例太高而無法被利用吸收的鈣也是如此,這些鈣最後都被排到尿液裡,使腎臟系統裡的鈣含量很高而經常成為結晶石。這就是為什麼這種在急診病例中最痛苦的腎結石,發生在肉食者中的機率遠比素食者來得高。
另外,有很多的證據指出,過量的蛋白質與腎臟纖維的破壞及腎功能的退化有關。多餘的蛋白質並不是慢慢隨尿液流出體外而已,腎臟必須很辛苦工作才能將之排出。很多用動物做的實驗顯示,飲食中的蛋白質越高,腎發炎及腫大的機率越大,病情也越嚴重。
如果人類過度攝取蛋白質,我們的腎臟也會有同樣的問題。腎曾受損過或失去一個腎的人,通常都可以用限制蛋白質含量的飲食來確保另一個腎的功能。腎有毛病的人若沒有限制蛋白質的攝取,尤其是那些繼續吃肉的人,他們的腎通常會很快惡化到依賴洗腎機的地步。
很重要而且必須強調的一點是,腎疾病與過量蛋白質的關聯,就如同骨質疏鬆症與過量蛋白質的關聯一樣,在有知見的醫學界已不再僅僅被考慮為可能而已,太多的研究員在太多不同的情況下做了太多的測驗,而結果又太一致,現在是被肯定了。
因為越來越多的證據反對攝取過多的蛋白質,你可能搖頭不解,我們對蛋白質如此著魔到底是如何開始的?幾乎所有早期的營養學研究都是因為人類對肉與牛奶的需求而養殖動物的,那些研究的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生產最多的動物,因而這些研究的著手進行,含有迅速的成長為“人人都想長成大個子”這個觀念,營養學的研究因而專注在找出可達到這個目的的飲食。
早期的實驗發現,老鼠在餵食動物蛋白質時長得最快,這個發現引出了動物蛋白質比較優異的假設,後來再做的實驗也證明了老鼠確實在食用動物蛋白質時長得比較快。可是“大就是好”的心態,卻被一些其它發現所打擊,他們發現,雖然老鼠肉食是長得比較快,可也死得比較早,還會出現很多素食老鼠所沒有的疾病。
一篇恰當的命名為“快速成長———生命較短”的文章,被刊登在美國醫學協會雜誌。這篇報告說,含有高量動物性蛋白質的飲食縮短了數種動物的壽命,這些發現,確證了世界健康統計資料所顯示的,吃肉的民族沒有吃素的民族長命。
他們同時也發現,肉食者患癌的比率比素食者高。到底過量的蛋白質是如何與癌症扯上關係的,尚未有人瞭解,但是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它們之間確實是相關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