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鷹191935651

    國家首先應該把種子 化肥 農藥控制好,這幾樣不管控好就別談什麼糧食和食品安全,也別再談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話題。

  • 2 # 那一方樂土

    這才是真正的專家,說的非常正確。

    中國的糧食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基本上不會漲起來。國家的補貼,也要受到國際貿易相關的法律條款約束。所以農民指望著種地發家致富,基本上不可能了。

    但農民可以延長產業鏈。糧食不值錢,可以搞種養結合,養牛羊等價格比較貴的家畜。同時還可以開展采摘、鄉村遊、土特產品等第三產業服務。儘可能的挖掘潛力,創業增收,憑藉雙手給自己帶來美好的生活。

  • 3 # 質樸元帥

    做人不能忘本,不管你是高官厚被,不管你是富二代,不管你會把衣服脫脫了跟別人睡出來了的名星,農民,只有靠那片土地潤育生長,同志們, 我們己經接近了餓飯的邊緣,無話可說灬

  • 4 # 小茶樹879

    在於有暴利點,專家去農村試點,記住農村士地國有,土地打包買賣是使用權費,凡出讓使用權費按土地市值增值部份回收國有,減值時由使用值自行補充。

  • 5 # 種田博士後

    農業本身是第一產業。說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第二、第三產業聽起來矛盾、荒唐,但這句話確實戳到了當前農業的痛處,指出了農業發展的正確方向。

    當前農業的問題並不在於糧食不夠豐收,而在於農民不夠富。按通常邏輯,想要農民富起來,就要想辦法生產更多的糧食。但問題是糧食生產大幅增加很大程度上受耕地的制約。耕地面積不會增加,糧食總產的增加就會相當有限。糧食總產不增加,農民的總收入增加就會相當有限。所以農民必須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尋找出路。

    當前,農村人口仍然有5.7億,佔全華人口的40%。第一產業總產值6萬多億,佔全國GDP的8%。用8%的GDP養40%的人口,這就是農民困難的根本原因。土地不會增加,靠科技增產糧食空間很有限。農村富餘人口高達3-4億,如果還在種植業上做文章,就如同小毛驢拉磨,永遠走不出那個小房間。任何一個鄉村振興計劃,如果將重心放在如何進一步增產糧食上,都是註定要失敗的。

    當然,將“農業”的出路在於二三產改成“農村”的出路在二三產就準確了。

    如果覺得我說的不對,請陳述你的理由。

  • 6 # 柳笛茶客

    中國農業不論是媒體、還是專家、將中國農業本末倒置走向雞湯農業、走向金錢農業!農業主打不去產糧、去搞經濟田、去養殖、去休閒、忘本致末、卻大量進口外國糧食!十三億人吃飯問題拋到九霄雲外!如果地不產糧、何言備戰備荒?

  • 7 # 海納百川21210

    這個問題的結論,看是正確,但也有不正確一面,因為它太絕對化了。

    中國的農業地域太遼闊,各種自然條件千差萬別。所以還是要學一學毛澤東主席辯證法,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是解決農村致富出路的正確途徑。

    黑龍江地區戶均幾百畝地,如何做好主業是首要問題。那裡網友說去年畝純收入100元,這也太低了些。如何讓畝純收入提高,是他們極待解決的問題。而不是拋掉主業在搞苐二第三產業。遼南大連地區經濟發達,農民科技含量高,他們種的棚嬰桃每畝可達幾萬到十萬元效益,他們還有必要在搞其它產業而扔掉手裡金飯碗嗎?

    但在面積較大的貧困地區,人均只有1到2畝山地的農民,這個結論是正確的。那麼少的土地,既使豐產噸斤玉米,又有多少純收入?這就使這些地區的農民邊種田,邊飼養牛羊。農業與畜牧業結合,其它地區農民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與竹茶及其它中藥材等結合,做轉型農民擴充收入來源。在有條件地區興辦一些加工,商業,旅遊專案,儘可能利用天時,地利把傳統農業變成現代農業。

  • 8 # 十方印記

    首先要了解二產和三產分別是什麼?第二產業是加工製造,而和農業有關的只有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等。而第三產業則就以服務業為主,和農業相關的只有農、林、牧、漁服務業和餐飲業為主。現在農民主要就是從事的第一產業,是以農、林、牧、漁業為主。

    如果農民從事第二產業加工製造,只能說是以打工為主。而中國農業現在第二產業並不少,但是真正有品牌的全在外企手中。以前國內有很多,但是最終很多讓外企收購。即使是中糧這樣的大型央企,也很難競爭的過外企。如果讓農民聯合做第二產業,真的很難,各種認證和環保就能讓你開不起來。不過可以從事淺加工,如小麥加工麵粉,花生加工花生油等。

    第三產業主要是以服務業,而和農業相關的只有做一些餐飲、農家樂、休閒農莊等,可以在過去的幾年先後興起了很多農家樂、休閒農莊等,但是現在看一下存活的有多少?因為市場容量就那麼點,開的越多倒閉的就越多。

    在農業上的不管二產還是三產,市場基本都是滿的。如果從事二、三產業,風險遠比農民做一產要大的多。

    所以我認為專家說的並不準確,農業的出路先以科技種植為主,學習國外的經驗,那怕可以多花錢學習也有所不惜。以色列農業的啟示證明我們完全可以做到,這需要國家對農業科研單位加以扶持,儘快做出成果。

  • 9 # 金版物聯

    一提到農業,很多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烈日當空、乾裂的田地、滿身的泥巴、黝黑的面板、粗糙的雙手這一系列的畫面。總結為一句話就是:幹農業真的很辛苦!而且目前我們國家從事農業勞作的主要是老一輩的農民,大概年齡在40-60歲之間這類人群居多。再往上去,他們年紀大了,幹不動了。再往下去,他們覺得農業太辛苦了,而且還髒,吃不了這個苦。所以中國目前的農業的人員情況就是這種青黃不接的局面。

    但是近年來,從一些新聞或者報紙上我們逐漸看到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或者說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現象—越來越多的90後開始從事農業方面的工作了。這與我們之前對於90後怕髒、不能吃苦的印象截然相反,他們反而表現出一種積極樂觀的狀態,更加從容的接受這一行業。

    中國農業的特點就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勞動力很密集,雖然近年來農業裡面應用機械操作的越來越多,但是總體的機械化程度還是很低的!一是農村土地不夠連片,機械操作成本很高,不易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二是傳統的小農思想的影響,農民種植還是按照經驗和習慣的多,依靠自己的經驗種地,按照習慣進行施肥,所以農業總體的技術含量比較低。三是如今種地的以40-60歲的人群居多,他們大多數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對於一些農業種植新技術接受度不高,對於外界的資訊瞭解的不多,甚至現在有很多的農戶都還不會用電腦,更別談上網學習和查閱資料了。

    而90後則不同,首先他們大部分對於網際網路很熟悉,運用網際網路去學習很容易,其次他們總體的受教育水平要高,基本都是中專及以上學歷,所以對於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高。再次,他們能夠透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去介紹與宣傳農業,而且由於他們見識的更多,想法更多,所以創新意識更強烈。而且對於一些農業的新技術,90後學習好掌握的速度更快,更快的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在很多傳統觀念中,覺得90後不能吃苦,怕累。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90後成了農民,怕苦?怕累?不存在的!大部分90後還是很能吃苦的,只是他們沒有想好到底要不要去做,如果一旦決定要做,他們也能克服艱難險阻,一往無前的!

    對此,農業專家也說:”國家要發展,國民要吃飯。無論何時,農業都要發展!老一輩的農民,隨著時間的推移,終究有一天要退出時代,緊接著就是更年輕的一代接過農業的大旗,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90後更具激情和創新意識,而且未來的農業也是朝著科技化和機械化方向發展,不像以前這麼辛苦了。相信90後一代,會給農業帶來更多活力,他們是未來農業的希望!“

    其實小編覺得談論90參加農業的這個話題就是有些矛盾的。因為時代不斷髮展,新老更替,新一代的農民走上歷史的舞臺是必然結果。就像一年四季和春夏秋冬一樣,春天過去了,緊接著夏天來了,我們也不會去談論夏天來了,我們對此有什麼想法。這就顯得有些可笑了!

    你們怎麼看待這個現象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歷史上有哪些消失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