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呂布楊豬頭
-
2 # 一杯旅行
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什麼是西昆體,其次要了解西昆體的特點。
一、西昆體
西昆體,是宋初詩壇上聲勢最盛的一個詩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是以楊億為首的17位宋初館閣文臣互相唱和、點綴昇平的詩歌總集,其詩人中成就較高的有楊億、劉筠、錢惟演。它是晚唐五代詩風的沿續,藝術上大多師法李商隱,片面發展了李商隱追求形式美的傾向,其詩雕潤密麗、音調鏗鏘、辭藻華麗、聲律和諧、對仗工整,呈現出整飭、典麗的藝術特徵。但是從總體上看,西昆體詩的思想內容是比較貧乏的,詩歌思想內容貧乏空虛,脫離社會現實,缺乏真情實感。
二、西昆體的特點
1、技法上的優點:
西昆體是中國北宋初年一種追求辭藻華美、對仗工整的詩體。宋初,楊億、劉筠、錢惟演曾於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間,聚集於皇帝藏書的秘閣,編纂《冊府元龜》,他們把在編書之餘所寫的酬唱詩結集為《西昆酬唱集》。這部詩集在當時影響很大,學子紛紛效法,號為西昆體,在宋初風靡了數十年。《西昆酬唱集》收集了十七位作者的250首近體詩,其中楊億、劉筠、錢惟演的就有202首。西昆體詩人宗法李商隱。他們大多有良好的詞章修養 ,技法圓熟,善於在詩作中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詞妙語 ,以求意旨幽深。其作大抵音律諧美,詞采精麗,有一定的藝術價值。他們不滿白體詩的淺切,也不滿晚唐體的枯寂,提倡學習李商隱,主張詩歌語義要深,詞章豔麗,用典精巧。對偶工整。由於西昆體作家,大多社會地位較高,生活優越,因此他們的詞少有現實內容,多為酬唱之作。
2、內容上的劣勢:
西昆體,內容空虛,點綴昇平,形式華美,嚴重脫離社會生活。許多進步作家競起補偏救弊,大力呼籲文風改革,一場轟轟烈烈的詩文革新運動因而興起,它直接影響到宋代各種文學樣式的發展。
西昆體,是宋初詩壇上聲勢最盛的一個詩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詩人中成就較高的有楊億、劉筠、錢惟演。它是晚唐五代詩風的沿續,大多師法李商隱詩的雕潤密麗、音調鏗鏘,呈現出整飾、典麗的藝術特徵。但是從總體上看,西昆體詩的思想內容是比較貧乏的,它們與時代、社會沒有密切的關係,也很少抒寫詩人的真情實感,缺乏生活氣息。
特色
館閣體
宋初五十年左右流行白體詩,皆盛行於宮闈館閣,或為君臣之間御製奉和,或為臣僚之間酬答唱和。自真宗朝起,同樣產生於館閣詞臣唱和的西昆體逐漸取而代之。館閣之稱,本承五代,梁遷都以汴,始設昭文、集賢、史館,謂之"三館",宋太宗太平興國中,合三館賜名崇文院;端拱中,始分三館,藏書萬餘卷,別為秘閣,三館與秘閣始合為一,故謂之"館閣"。
楊億
館閣文人實為宋初最早的文學群體,習作館閣體詩文,也表現出宋人具有自覺的文學創作意識。可能有鑑於此,北宋吳處厚總結宋初詩文創作時提出,文有"朝廷館閣之文"和"山林草野之文"的區分。其論前者雲:"朝廷館閣之文,則其氣溫潤豐縟,乃得位於時,演綸視草者之所尚也。故本朝楊大年、宋宣獻、宋莒公、胡武平所撰制詔,皆婉美淳厚,過於前世燕、許、常、楊遠甚,而其為人,亦各類其文章(《青箱雜記》卷五)所列代表人物之首即為楊億。同書還說,同是真宗時人的夏竦,曾以文章謁翰林學士盛度,盛度贊曰:"子文章有館閣氣,異日必顯。"直至神宗時,任職秘閣的王安國還說:"文章格調,須是官樣。"此所謂"官樣",亦即館閣氣。宋初館閣體流行,若按吳處厚的說法,宋初三體中,白體、西昆體顯屬館閣之詩,晚唐體應屬山林之詩。
西昆體特徵一“不說破”
金代詩論家元好問說:“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宋初西昆體是宗法李商隱的。因此,以李商隱詩歌作為模擬物件的楊億、劉箔等的西昆體詩作更是如此。這些館閣文臣的詩歌雕章麗句、組織工緻、堆砌典故。他們用清詞麗句,用歷史故實來表達情思,反映現實生活,這就必然會造成其情思不易被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給人產生西昆體注重形式、缺乏內容的印象。其實,產生這種誤解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西昆體創作的主要特徵—“不說破”所導致的。所謂“不說破”,原是禪僧接引的主要方式,其實質就是要在闡釋教義時,避免說破。。因此,“不說破”原則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的特徵:一是避免正說,輾轉說明;二是追求文字技巧。為了實現“不說破”,又使用“轉語”、“代語”和重“用”而輕“體”的方式實現。先以楊億、劉藥《館中新蟬》為例略作分析。
楊億詩云:碧城青閣好追涼,高柳新聲逐吹長。貴伴金貂尊漢相,清含珠露怨齊王。蘭臺密侍初成賦,河朔歡遊正舉筋。雲莫翠縷徒自許,先秋楚客已迴腸。
劉箔詩云:庭中嘉樹發華滋,可要幢螂共此時,翼薄乍舒宮女鬢,蛻輕全解羽人屍。風來玉宇鳥先轉,露下金莖鶴未知。日永聲長兼夜思,肯容潘岳到秋悲。
這兩首詩是詠蟬,但處處都沒有提到蟬字,且均運用了典故。這兩首詩未著一“蟬”字,卻處處在寫蟬。而且在作為歌詠物件的蟬的身上,寓託了歌詠的主題。方回在《鹼奎律髓》卷十八中說:“凡昆體,必於一物之上,入故事、人名、年代及金玉錦繡等以實之。”方氏指出了昆體詠物詩的特點,善用故實,善用華詞麗句。表現出不直說某物,透過輾轉地表達寫出此物的徵貌。但是,方氏卻沒有回答昆體詩人這樣寫的用意何在。其實,昆體詩人就是要將自己的情思寓於看似無關的故實和“金玉錦繡”的語詞之中,從而避免點破他們的情思。
轉語代語的運用
轉語、代語是西昆體“不說破”特徵在修辭上的表現。詩文中使用轉語、代語的現象,在宋初較為普遍。陸游說:“國初尚《文選》 ,當時文人專意此書,故草必稱王孫,梅必稱騷使,月必稱望舒,山水必稱清輝,至慶曆後,惡其陳腐,諸作者始一洗之。”在宋初文壇流行達四十年的昆體,其詩歌創作中也有大量的轉語、代語的運用。
《西昆酬唱集註》
劉蕩詠荷花詩《再賦》雲:“黃姑別諸通。”王仲葷《西昆酬唱集箋註》 (以下簡稱王注)雲:“河鼓、黃姑,牽牛也,皆語之轉。”又“黃姑諸謂天河也”。李維《樞密王左壓宅新菊》詩云:“青規前席暇。”王注云:“青規即青蒲,此代指禁內密近之地也。”又如錢惟演詠柳絮詩,“章臺街裡翩輕吹,濡水橋邊送落暉”。詠柳需用“章臺”、“溺岸”來代替。又錢惟演詠淚詩,用“玉筋橫”來代淚。昆體詩作中不但在詠物題材上使用“轉語”、“代語”,在詠懷、詠史等題材上,也使用“轉語”、“代語”。楊億《休沐端居有懷希聖少卿學士》詩云:“茗粥露芽銷晝夢,拓漿雲液烷朝醒。”王注引《茶錄》:“吳人採茶煮之,名茗粥。”意即用“茗粥”代茶。又引《毛詩傳箋》曰:“病酒曰醒。”劉藥的和詩云:“旋制紫荷供秦筆,暗移神蔡忍摺床。”王注引《南齊書·輿服志》雲:“百官執手板,肩上紫拾囊,名曰契囊,世呼為紫荷。”又引《漢書·食貨志》雲:“元龜為蔡。”即蔡是龜之名耳。李維的和詩云:“瓊枝不見蕭齋晚。”王注曰:“按古人亦以瓊枝喻友朋。”“轉語”、“代語”在昆體詩作中不止是個別詞語的轉代,也有整個詩句轉代。劉綺《鶴》詩云:“可隨三匝繞空枝。”它是魏武帝《短歌行》中詩句“繞樹三匝,無枝可依”的轉語。劉綺《送客不及》雲:“洛塵千古化征衣。”它是陸機詩句“京落多風塵,素衣化為緞”的代語。楊億《無題》雲:“一水盈盈語未通。”它是《古詩十九首》詩句“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代語。
不管是個別詞語的置換表達,還是整句詩的轉代,其目的都是要避免直說。用此名來代彼名的轉代語,在指涉物件上的效果是一樣的。但是這種語詞、整個詩句的置換表達後,往往引起的聯想是豐富的。所以程千帆先生在《詩辭代語緣起說》中雲:“蓋雲代語者,簡而言之,即行文之時,以此名義當彼名彼義之用,
而得具同一效果之謂。然彼此之間,名或初非從同,義或初不相類,徒以所關密邇,涉想亦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