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生氣實在是太影響心情了。
10
回覆列表
  • 1 # 嘉益聊情感

    首先我想補充一句,生氣影響的不僅是心情,還影響人際關係,更影響身體健康。

    我有一個同學,在家人的溺愛下塑造出了一身的暴脾氣,只要稍有不順她意的地方,她就會歇斯底里地發脾氣,而且是不分場合,不顧周圍人群,她不罵爽了根本不會停。誰勸就衝誰使勁,不勸更是各種大帽子扣得大家不知所措。有人會說,這不是精神病嗎?當然不是,因為她正常起來的時候比誰都正常。所以,她家人都說她是個不定時炸彈。

    照理說,這樣的人只會讓別人不爽,她應該活得很滋潤才對,其實不然。

    由於她的暴脾氣實在是無理攪三分,所以家人由起初的慣著她到後來都躲著她,生怕一個沒留神就惹火燒身;婆家卻不會這麼讓著她,於是她很快就被婆婆驅逐,和丈夫離了婚;最重要的是,眾所周知,氣大傷身,她年紀輕輕就得了一身病,吃藥,打針,按摩都試遍了,簡直就是花錢買罪受。但治療手段再高明也一樣是治標不治本,既然她的病是從氣上得的,理應先控制自己的暴脾氣才對,可她卻依舊我行我素,於是,她的人生陷入了一個死迴圈……

    講了這麼多,其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告訴題主發脾氣的危害有多麼可怕。想要控制情緒首先應該提升自身的底蘊,當然,並不是讓你沒完沒了地給自己灌心靈雞湯,而是在業餘時間多讀書看報,而不是看手機,打遊戲,人的內心不浮躁留必然不會無端發脾氣。還有就是,即便控制不住脾氣發火了,也一定要有分寸,再生氣也要保留一絲理智,不能什麼解恨說什麼,因為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沒人願意接受無端指責,即便對方和你的關係再親近,也沒有義務忍受你扣的屎盆子。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別人的所作所為觸碰到了你的底線,這時如果你還不發脾氣就太慫了。但要注意,錯在對方不在你,發脾氣是為了表達你的不滿,而不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所以發過脾氣後就讓這件事翻篇,不要持續生氣,否則豈不是正中惡人下懷!

  • 2 # 農村大學生80後

    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最重要的意識壞脾氣的危害。我們生活中,總要跟人打交道,你一副壞脾氣,有時候會傷害親情和友情,可能就會感到孤獨、寂寞。人的行為是受意識調節和控制的,認識了壞脾氣的危害,便可從內心產生改掉壞脾氣的要求。

    2.建議您在發怒時轉移注意力,比如做做家務,做做運動,實在不行數數,數到10,之後還想發怒,繼續數,知道氣消,同時心裡暗示自己“小不忍則亂大謀”行為和意識相結合,這樣就可以起到效果。

    3.可以找朋友聊天,,找父母或者親近的人聊聊天,沒人傾訴可以自己寫寫日記,排解內心❤的壓力和煩惱。

    4.有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多接觸積極樂觀,性格好,多跟這樣的人接觸,學習他的優點,從正面看待人和事。

  • 3 #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作為一位心理諮詢的助理老師,接觸到很多來訪者,大部分是因為出現了情緒困擾來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你可能不知道你憤怒的原因,不過你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憤怒。

    所以我想把這個回答擴大一點,談談如何管理我們的情緒。

    或許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大部分人很少表達自己的情緒甚至是認識自己的情緒。

    我們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的體驗都加了一層自己的濾鏡——每個人體會到的都是主觀的世界。而這個濾鏡,其實是我們的一種認知思維模式。 在面對同一個困惑或者難題時,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認識、歸因、念頭,這是因為他們採取了不同的思維模式。

    常見的5種不良的思維模式如下:

    1. 非黑即白(比如在犯了一點小錯就完全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沒有價值)

    2. 自動過濾(自動過濾掉好的地方,只關注那些不好的“錯的”部分,即使知道有好的部分,也很難從低落的情緒中好轉起來)

    3· 過度概化(把一些不好的經歷概括成自己的宿命,因為幾次運氣不好就否定自己的人生)

    4. “應該”構想(常常用“應該”“必須”來激勵自己和要求他人,對事物有著很刻板的期望)

    5. 情緒化的推理(把自己的情緒反應作為一件事是真的的證據,比如感覺自己很胖,就把這樣的感覺當成自己是一個胖子的證據。)

    改變思維模式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跨出自己的舒適區需要很多的力量,很多的問題我們已經意識到了,期望著短時間內能改變,大多數情況下是做不到的,畢竟要丟掉曾經保護自己多年的盔甲,如同離開過去的自己,失去的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即使是透過心理諮詢,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有所成效。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及時的意識到自己當下又用了什麼模式,保持對自己的覺察和反思需要長時間的練習。

    變化的過程如同細胞的新陳代謝,自己還是自己,就想象成是在換牙齒,因為你需要咀嚼更堅硬的食物,面對的是新的困難,所以你需要更堅固的牙齒來幫助你。

    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個認知行為療法中提出的、更加實操的方法:思維記錄表。不過使用這個表格的一個前提是—你不需要相信你的每一個想法,它們不一定是真實的,更不一定是有用的。

    下面就是這個方法需要完成的幾個步驟

    1. 情景

    a. 這件事是什麼時候、在哪裡發生的?

    b. 誰參與了這件事?

    c. 具體發生了什麼?

    2. 情緒體驗

    描述你在當時感受到的相應的情緒,比如:

    a. 開心

    b. 焦慮

    c. 憤怒

    d. 愧疚

    e. 羞恥

    f. 害怕

    g. 快樂

    3. 自動化的思維(和畫面)以及出現這樣念頭的證據

    寫下當時情景下你萌生的念頭,

    示例:

    a. “我真是沒用”

    b. “我絕對應付不了”

    c. “我永遠都不會變好”

    證據(這必須是一些事實,而不能是你自己的臆測)

    我忘記了一些細節

    我給好幾個人帶來了不便

    4. 推翻的證據

    現在,你需要站在另一方,找出你的自動思維中所講述的故事中存在哪些漏洞。

    a. 我把事情完成得很好比搞砸事情的頻率高很多

    b. 我在下午犯了一個錯誤,但在早上我很出色地完成了兩件事情

    c. 我的錯誤沒有造成巨大的損失

    d. 大多數時候我是一個很仔細的人

    e. 我向被我影響的人真誠地道了歉,他們也接受了我的歉意

    5. 可替換的思維

    這一點你需要做自己的法官,使用之前的兩個證據,提出一個公正公平的結論。

    比如:

    a. 我偶爾會犯錯,但總體來說,我並不是一個粗心大意、沒有責任心的人

    b. 我在大多數時候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c. 那些被我錯誤影響的人可能有點不開心,但沒有跡象表明他們會因此覺得我是個無能的人

    d. 我能從中汲取教訓,讓以後的工作變得更好

    現在再感受一下你的情緒,每一次記錄都可以幫你梳理一次,同樣,透過觀察自己的記錄可以發現什麼情況下,自己會出現哪些情緒,樓主想控制憤怒可以大部分記錄自己憤怒的體驗。

    中醫上講怒傷肝,從某種程度上說,身體與心理是相互關聯的,他們中的任何一方,都很難脫離另一方而“獨善其身”。

    我們需要在發現身體出現異樣的時候,去主動關注自己的情緒心理;也要在陷入心理困擾的時候,學會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如此,我們才更有可能接近“健康”,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身心健康”。

    你對自己的外形和身體狀況不滿意,可能是因為你長期不開心。再為它們不開心的話,可能會越來越醜哦!從今天起做個快樂的人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鬣跟鬃獅那隻比較好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