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薩沙

    其實主要就是從軍事上考慮。

    以往沙俄時期,芬蘭是沙俄的盟友,沒有什麼威脅。

    但蘇聯建立以後,芬蘭倒向西方,和蘇聯對立。

    聖彼得堡的位置不好,陸地距離芬蘭只有180公里,幾乎沒有戰略縱深。

    海洋上,聖彼得堡就在波羅的海邊。

    敵人一旦掌握制海權,可以隨意從波羅的海登陸聖彼得堡。

    從軍事上來說,這非常不利。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列寧格勒北面芬蘭一側的芬軍東南、卡累利阿2個集團軍,於6月底分別在彼德羅扎沃茨克和維堡方向,對蘇軍北方方面軍發起猛烈的進攻。

    在872天的圍城戰中,在1941年至1942年間的冬季,當所有雀鳥、老鼠及寵物被生還者吃光後。在1942年1月至2月每天死亡約7000 - 10 000名居民,其中大部分緣於飢餓。

    城內的居民為了活命,開始吃屍體。列寧格勒警察因而組成一個特別師,阻止人吃人現象。

    大家看看,如果把首都設在聖彼得堡,會怎麼樣的下場。

  • 2 # 榮華之武器堂

    1917年1月3日,俄德雙方開始在德國佔領的佈列斯特開始和談。12月15日簽署停戰協定。12月22日正式舉行和平談判。

    為了對蘇維埃俄國施壓,德國的飛機在此期間每天以飛行高度1000至3000米的編隊形式出現在彼得格勒上空,試圖突破城市。

    2月24日,德軍提出最後通牒,條件則比2月9日的更為苛刻。

    1918年2月26日,人民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政府機關遷往莫斯科。決議除了遷移政府機構和領導人員之外,還要求無論如何立即搬走國家銀行、黃金和國家有價證券印刷廠和疏散莫斯科的貴重物品。這個決議表明了列寧為了保住蘇維埃政權,不惜與德國單獨媾和,簽訂和約,甚至最後與德國破釜沉舟一戰的決心。

  • 3 # 海中巖haha

    直到二戰前夕,蘇聯強迫芬蘭換地,芬蘭不同意打了仗,以上百萬的傷亡才給彼得堡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戰略縱深,同時吞併波羅的海三國,組建相當強的海軍,才算給彼得堡相對安全的環境,即便是這樣,德軍也是幾天內就突擊到列寧格勒外圍,很快就完成包圍,但由於格寧格勒鄰湖,德軍無法把整個湖包圍,蘇軍還能從湖上補給才算守住,這還是因為列寧格勒地位已不重要,德軍沒有使用重兵攻城,如果首都在這裡,用不了一個星斯就會被德軍打破,德軍將主要兵力用於突擊莫斯科方向了,莫斯科數百公里的縱深才救了蘇聯。

  • 4 # 毛毛™

    1因為聖彼得堡是沙皇建立的首都,十月革命後可愛的列寧同志連沙皇一家都可以的殺,為了表示和沙皇勢不兩立當然會選擇遷都。2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芬蘭投靠了德國,而列寧格勒(聖彼得堡)離波蘭又是出奇的近,萬一列寧格勒首都被佔領了影響還是不太好的,(雖然偉大的達瓦里氏: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同志雖然守住了列寧格勒,但也是慘勝)因為以上原因導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選擇遷都經濟中心莫斯科啦

  • 5 # 李厚何

    聖彼得堡所在地17世紀末、18世紀初被彼得一世從瑞典人手中奪取,1703年在要塞基礎上擴建為城市,9年後的1712年就被定為沙俄的首都。

    彼得大帝親自參與興建聖彼得堡

    彼得一世之所以要從傳統故都莫斯科遷都剛建成9年的聖彼得堡,是因為沙俄製訂了向西擴張,融入歐洲的國策,從而改變了傳統的向南、向東,和韃靼人、奧斯曼土耳其人爭奪地盤的戰略,定都聖彼得堡可以控扼當時沙俄在西方唯一的一扇門戶,有利於進攻和擴張,當時沙俄的主要進攻物件除了江河日下的瑞典,還有一度強盛的中歐大國波蘭,以及條頓騎士團等割據勢力,定都聖彼得堡可以左右逢源,而繼續留在莫斯科則有鞭長莫及之憾。

    此後兩百年間,沙俄不斷擴張,一方面和普魯士、奧地利三次交易後吞併了大半個波蘭,另一方面,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也被納入沙俄領土,這就使得原本處於前哨地位的聖彼得堡,逐漸成為沙俄歐洲部分的中心,不論向北、西、東、南,都有相當大的縱深,這確保了它的安全,且“天下之中”也是定都的便利之地。

    1744年的聖彼得堡

    十月革命後新生的蘇俄一開始也繼續定都聖彼得堡,因為當時蘇維埃運動在波蘭、芬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同樣風起雲湧,這些原屬沙俄版圖的地方究竟會怎樣,新生政權並不很清楚(蘇俄誕生之初曾試圖控制波羅的海三國,進軍波蘭並在芬蘭扶持蘇維埃政權),而聖彼得堡不僅有當時俄國最龐大的工人階級群體,也有打響十月革命第一炮的波羅的海艦隊水兵。

    1917年的聖彼得堡

    但局勢很快急轉直下:各地白軍紛起而原本的盟國協約國惱恨俄國退出一戰站到白軍一邊;芬蘭民族主義者打敗當地蘇維埃正謀求獨立,當時的芬蘭領土比現在大得多,控制著今天在俄羅斯境內的卡累利阿等地,北方邊界直逼聖彼得堡近郊;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已基本成定居,而今天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當年卻是傳統的普魯士領地柯尼斯堡;波蘭同樣在謀求獨立,不久後紅軍將在華沙城外遭遇慘敗……更要命的是,喀朗施塔得爆發了水兵騷亂(後來更曾發展為暴動,不過此時蘇俄已經遷都),這讓蘇俄感到“水兵也不那麼保險”。此時的蘇俄四面受敵,自保是當務之急,而聖彼得堡已從“天下之中”變成了三面是敵的一座危險孤島,1917年9-10月德國艦隊佔領西愛沙尼亞群島,炮擊聖彼得堡的一幕,許多俄羅斯人記憶猶新。對處於守勢的蘇俄而言,繼續定都於此壓力實在太大。因此在1918年3月12日把首都遷回莫斯科。莫斯科處於內陸,即便在最危急關頭,四面仍均有一定防禦縱深,不至於自蹈險地。

    在聖彼得堡打響十月革命第一炮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此後蘇俄-蘇聯國力雖再度興盛,但聖彼得堡/列寧格勒西、北兩面防禦縱深太淺的缺陷始終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因此百年來雖然不斷有人提議把首都遷回去,最終仍然一切照舊。

  • 6 # 彼岸晴天hero

    俄羅斯遷都很多方面分析,這裡兩方面分析,各人意見,敬請批評。

    攻,俄羅斯民族,廣闊平原民族,受當時優勢蒙古族影響,侵略成性,領土至上。因此在國家強大時,必然追求當時符合世界潮流的出海口,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不斷擴張,侵中國,佔伊朗,奪芬蘭,當時重心在歐洲,必然將首都至於聖彼得堡,便於擴張。

    守,擴張成性,東方大國,中國,入侵俄國,那個時候走到東歐,強大如蒙古也不能再向前一步;中亞,西亞,伊朗、土耳其,走向衰敗,無能為力;歐洲,英法德,都具備能力,都再一定程度上提現對俄羅斯的侵略,一戰時,俄羅斯體會到與西歐國家的差距,割讓大片領土,求得和平。戰後,蘇聯面對過歐洲侵略,體會到,莫斯科是戰略平衡點,對於弱勢俄羅斯具有至關重要作用,遷都。二戰,得到回報,領土可以暫時丟失,民族意志在廣大領土支撐下顯得很重要,戰鬥民族誕生。俄羅斯得到回報,蘇聯在二戰中壯大,世界兩巨頭之一。

    蘇聯、現代俄羅斯,核時代到來,以往的不平衡有核力量支撐,變得平衡。世界任何角落都不安全,莫斯科核心周邊,工業佈局不足,農業佈局廣泛,經核打擊能力足,其實是守的一方面。

    因此來看,首都定位與否,與國家實力有關。中國各朝代一樣,大家分析一下,是否有道理

  • 7 # 大東北的小豆包

    在俄國人看來,能夠保護他們國家的只有廣袤的土地,只有讓敵人感覺到無限大的戰略縱深,即使再強悍的敵人無法一口氣將整個廣大的俄羅斯征服,而一旦敵人在廣袤的俄羅斯領土上受到挫折的時候,俄羅斯就會反動反擊。

    當俄羅斯還是基輔羅斯的時候,那時候他們的國家很小,於是蒙古人來了,蒙古人用戰刀和馬蹄讓俄羅斯人品嚐到了被征服的滋味,此後他們被蒙古人奴役200多年。而後他們從蒙古人那裡繼承了擴張和征服的基因(據說蒙古人在歐洲是擁有初夜權的,所以很多被蒙古人征服的國家包括俄羅斯都有大量的蒙古人的遺傳基因),進行了瘋狂的擴張,併成為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國家。

    拿破崙入侵沙俄

    1941年在歐洲大陸橫掃千軍的希特勒也準備征服讓他厭惡的布林什維克蘇聯,於是當時歐洲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對蘇聯發動閃擊,這次德國幾乎攻到了莫斯科城下,但是最終功虧一簣,蘇聯人讓不可一世的德國人見識到什麼是蘇聯的廣大和寒冬,最終德軍被逐出蘇聯,也從此踏上失敗的不歸之路。

    起初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祖先基輔羅斯僅僅是一個公國,13世紀在蒙古的西征中被蒙古征服後,納入到金帳汗國統治。16世紀俄羅斯獲得獨立,但是仍舊是一個公國,後來拜占庭帝國滅亡後,其末代公主逃亡俄羅斯,嫁給了俄羅斯大公伊凡三世,這樣的婚姻得以是伊凡四世(伊凡三世的孫子)成為沙皇(以第三羅馬自居)。

    彼得大帝時期的俄羅斯地圖

    但是俄羅斯遷都聖彼得堡時,俄羅斯已經征服了芬蘭,波羅的海三國,後來又滅亡了波蘭。通過這些領土作為彼得堡的屏障和縱深。此時的彼得堡是安全的。

    這樣的情況之下,聖彼得堡已經成為距離蘇俄的國境線很近,完全沒有安全縱深,這讓蘇俄沒有絲毫安全感,所以遷都回到莫斯科成為了蘇俄布林什維克的選擇。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蘇俄丟失大片領土

  • 8 # 歷史哨聲

    很多人都認為蘇聯之所以遷都莫斯科是因為戰略安全 這是一個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是選擇思想開放,融入西方,還是思想保守,拒絕融入西方。

    眾所周知,德國的龍興之地是現在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柯尼斯堡);而俄羅斯帝國的龍興之地並非莫斯科,而是聖彼得堡。

    雖然俄羅斯最早是以莫斯科為根據地,但能夠奠定俄羅斯帝國基礎的卻是在聖彼得堡彼得一世改革。在彼得一世之前的俄羅斯,雖然軍事實力也強,但不過是和波蘭、立陶宛等周邊國家一樣的舊貴州軍事國家。只有彼得一世改革奠定了現代化俄羅斯的基礎,才是俄羅斯、蘇聯、俄羅斯聯邦能夠持續存在的基本架構。

    因此俄羅斯的龍行之地是聖彼得堡,而非莫斯科。莫斯科只是俄羅斯的發源地。

    來看地圖:

    藍線連線了波羅的海主要城市:聖彼得堡——赫爾辛基——斯德哥爾摩——哥本哈根——呂貝克——格但斯克——柯尼斯堡——里加——塔林。

    以聖彼得堡為首都意味著俄羅斯積極融入西方的開放海洋時代。

    1697年彼得一世出使歐洲的經歷是彼得一世改革的思想基礎。在彼得一世前,俄羅斯對歐洲事務基本不參與,除非是瓜分波蘭這些奪取土地的事情。

    但在彼得一世定都聖彼得堡這個出海口時,俄羅斯就積極參與歐洲事務。

    通過波羅的海,進入北海,就到了英法二國。海洋路線遠比陸地要輕便、快捷。

    在比對德國和俄羅斯:

    1、兩國都是因為在出海口城市進行改革而興隆:柯尼斯堡是宗教改革,聖彼得堡是彼得一世改革;

    2、兩國都是以軍事為驅動力,都有積極擴張的源動力;

    3、都是從附屬國起家:德國的普魯士原本是波蘭附屬國;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公國是金帳汗國附屬國。

    蘇聯定都莫斯科

    蘇聯定都莫斯科可以:

    1、遷都可以避開俄羅斯帝國206多年的文化沉澱,拒絕接受彼得一世確立的開放融入西方政策;

    2、聖彼得堡太有革命傳統,不利於穩定統治:第一次俄國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都是在聖彼得堡發生;遷都到莫斯科這個沒有革命傳統的地方,可以有效控制和統治;

    3、莫斯科處於內陸,可以讓蘇聯產生安全心理。

    簡單說,遷都莫斯科,可以讓蘇聯閉門造車。斯大林獨裁統治也就是這樣產生。

    聖彼得堡由於傳統的思想開放政策,很容易威脅蘇聯的統治,不如穩定保守的莫斯科。

    但定都莫斯科實在是太保守了。說句實話,蘇聯定都可以有三個選擇:

    1、聖彼得堡,繼續積極參與西方事務——但蘇聯不願意,思想上回歸保守;

    2、基輔,定都基輔好處很多:基輔大公國都城所在、金帳汗國統治中心、在東歐和巴爾幹爭霸;若定都基輔,東歐地區基本是俄羅斯實力範圍,俄羅斯就成為新的東羅馬帝國,興許還能奪回伊斯蘭堡。

    3、莫斯科,這是最差選擇。

    定都基輔的勢力圖:

    當然,如此一來,烏克蘭也就不存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廣東球員紀祥剛奪冠就選擇退役,他的年齡只有20歲,並且身體健康,你怎麼看這一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