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18237299009

    穿梭在馬路弄堂 ——紀念《三毛流浪記》發表70週年

    我與三毛三毛,是深入華人心中的經典。說起其形象就是那一句“圓鼻光頭三根毛,貧困凌辱一人扛”。這就是《三毛流浪記》,這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漫畫形象。一個遍嘗孤苦的流浪兒,一段悲慘心酸的經歷,一部傳世之作。前段日子聽新聞報道說,70年來《三毛流浪記》的版本已經超過100種,多個語種版本在海內外出版傳播,累計印數達數千萬冊。而且多次榮獲全國優秀暢銷書少兒類第一名,建國五十週年之際,入選了“感動共和國50本圖書”。據我所知,《三毛流浪記》除了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搬上銀幕和熒屏外,還改編成木偶劇、大型舞臺劇、長篇故事系列廣播等多種藝術形式廣泛傳播,引起很大的反響。

    《三毛流浪記》可以說是伴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留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記憶中,浸潤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在我小的時候對三毛的印象是源於兩本書,一本是母親去少年兒童出版社購買的《三毛流浪記》,一本是父親單位裡發的一套《烽火少年系列叢書》之《三毛從軍記》。初識三毛,他整個人的形象讓人覺得就是很可愛,特別是頭上的那三根毛,感覺名字起得很貼切。他是穿梭在上海馬路弄堂裡的小小頑童,就像上海弄堂裡的精靈。後來才知道三毛是那麼的苦,那麼的悲慘。

    《三毛流浪記》中給我印象深刻的篇幅就是美夢幻滅。美夢幻滅這篇講的是三毛聽朋友說有個大城市叫上海,那兒人多、車多、房子也多,還有好多高樓大廈。他想著如果能到上海找個活幹,不愁沒飯吃。等到了上海,三毛髮現這麼多的人,這麼高這麼大的房子,這麼多各式各樣的汽車、人力車還有電車。熙熙攘攘的人聲、車聲,又熱鬧又亂哄哄的,在這兒幹活,怎麼會吃不上飯。然而他進了市區卻看到馬路那邊一群騎馬的警察,手舉著木棒向路口拿著一面面紅綠色的小旗子,喊著口號:“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人群衝去……

    《三毛從軍記》我的這本和外面市面上的漫畫不一樣,是由新中國建立後拍攝的電影改編而成的連環畫叢書。這本由張建業導演的《三毛從軍記》真是好玩的不得了,一提到他拍的這部電影,那句“三毛三毛三毛”的呼喚聲一直在我耳邊響起。張導的《王先生與小陳》、《緊急迫降》等片我也很喜歡,當然,最喜歡的還是《三毛從軍記》中的那句“嘿咯隆咚呦,當大兵。嘿咯隆咚呦,穿軍裝。”三毛,最初誕生於1935年中國著名漫畫藝術家張樂平筆下。1935年7月28日,《晨報》副刊《圖畫晨報》首次刊登了張樂平創作的“三毛”漫畫,他善良、幽默、堅強、勇敢的性格為廣大讀者所喜愛。其實《三毛流浪記》並不是張樂平的最初作品,他的最初作品是《三毛從軍記》,《三毛流浪記》是接著《三毛從軍記》畫的。

    聽聞長輩說,早期三毛的故事,以幽默風格為主。在抗戰爆發後,三毛的形象才有了很大的改變。抗戰期間,張樂平顯示用漫畫宣傳抗戰,不僅為三毛的創作積累了素材,也堅定了他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來看待社會的想法。抗戰勝利後,張樂平先生回到上海,再繼續創作三毛的漫畫。最早的啟發來源於1947年初的某夜,正遇一股寒流襲擊,上海街頭風雪交加。走在回家路上的張樂平,在一個弄堂口發現三個流浪兒正圍靠著一個小鐵罐吹火取暖。第二天早上,當他再次經過時,發現其中兩個孩子已經被活活凍死了。看著收屍車上的孩子垂下的手臂,張樂平不禁潸然淚下。作為一個漫畫工作者,他決心透過手中的筆向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發出控訴。為更深入地瞭解流浪兒童的苦難生活,張樂平換下舊西裝,穿上破舊衣服,來到舊上海最混亂、最骯髒的地方——鄭家木橋體驗生活,與流浪兒一起坐在街邊,和他們交朋友,並開始創作《三毛流浪記》。

    在張樂平的筆下,一出來的三毛就是孤苦伶仃,輾轉流浪。他有機會接受了一些人間溫暖,但更多的是遭遇著人間的冷酷,小小的三毛,是在旅行著人間的現實。這現實,是冷酷多於溫暖,殘忍多於仁慈,醜惡多於善良,欺詐多於真情,不平多於公道。瘦削矮小的他賣過報紙、擦過皮鞋、當過學徒、賣過武藝,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自力更生。雖可憐窮苦,卻聰明機靈、樂觀幽默、不畏強暴。三毛不是孤獨地,他是當時中國孩子命運的象徵,也是多數貧苦善良華人民的命運象徵。作品中有淚有笑,有社會的冷酷無情,但同時又有著人性光陰的溫暖、同情和愛。

    長篇連環畫《三毛流浪記》自1947年6月15日至1948年12月30日,在上海《大公報》開始連載,1949年1月7日和4月4日又發表了最後兩幅。報紙連載期間,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這部鉅作無情地鞭撻了社會人間的冷酷、殘忍、欺詐和不平,頌揚了在極度悽苦無依無靠的困境中,依然意志堅強、樂觀、善良、機敏、幽默的“三毛精神”。這個身形瘦小,大腦袋圓鼻頭,貧窮得僅剩三根頭髮的孩子吸引了眾多讀者的關注。他無依無靠、孤苦伶仃,卻堅強勇敢、保持善心,他的遭遇時刻被讀者牽掛著。隨著報紙上的每日連載,大人小孩都為三毛的經歷時而憂愁、時而驚喜、時而傷心。上海市民紛紛送食品送衣服送鞋子,有的市民還想領養小三毛。三毛的命運竟成了當時上海市民生活的要事。

    1949年4月4日,宋慶齡先生創辦的中國福利基金會聯合張樂平先生為籌款建立收留流浪兒童的“三毛樂園”,並在中百公司舉辦《三毛流浪記》原作展覽會,為流浪兒童籌集錢款。這是一個空前和特殊的展覽,觀眾要等上數小時才能進入,參觀展覽的人從商人到黃包車伕都紛紛解囊,可見這部作品的魅力和號召力了。等候入場的隊伍一直排到了六合路。作者兒子與三毛

    三毛今年已經82歲了,在穿梭在馬路弄堂的三毛——紀念《三毛流浪記》發表七十週年圖片文獻展的開幕式上,我見到了張樂平先生的兒子,自稱是三毛小弟弟的張慰軍先生。很多人圍著他聽他講述他父親創作三毛時的點點滴滴和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他說:“這幾年我帶著“三毛”去過南韓、比利時、模里西斯、澳洲,不管是華人還是當地人,都表現出對它的喜愛。我也是納悶了,這個82歲的‘老頭子’居然那麼吃香!我感覺,三毛身上那種屢敗屢戰的樂天派精神,和樂於助人的善良本性,在這個時代還是容易引發共鳴的。”

    只要是談到有關三毛的話題,他絕對是滔滔不絕說著的那個人,我們只有聽的份。“我認為,父親創作的《三毛流浪記》以平民化的視角,用諷刺幽默手法反映當時的社會現象,所以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和極大的社會反響。父親的作品取自真實生活,卻又蘊含著深刻的思考意義。解放前,中國舊社會不平等現象嚴重,眾多貧苦兒童流離失所。一九四七年初,父親親眼見到兩個流浪兒童因凍餓而死亡。他我非常難過,他自己也有好幾個孩子,當時就想‘如果我的孩子也有類似遭遇怎麼辦’。”所以張樂平先生想要向民眾呼籲和控訴當時社會的冷酷、不平等,以及幫助流浪兒童的念頭被激發。從第一組畫作“孤苦伶仃”,“三毛”的紙上生活開始了,而流浪兒童的問題也被更多人關注。而且張慰軍先生至今還記得漢口路309號裡有他父親獨立的小辦公室,裡面還架了行軍床。有幾次和哥哥陪父親在報社畫《三毛在迎接解放的日子》,畫流浪的三毛成了地下少先隊員,夜深了就睡在這張小床上。白天張樂平先生會帶他們去南京路買好吃好玩的東西。說到這兒,他又來了句:“小孩子嘛,這點事情最開心了,所以記到現在。”

    三毛是一個很有個性意志堅強,富有正義感,經歷了很多折磨卻堅持人生光明信念的孤兒。他在故事中所表現出的善良勇敢、堅忍不拔的性格至今為人稱道。我們經由這本漫畫書,部被譽為“沒有文字的文學鉅作”的作品,得到的體驗何止是娛樂而已呢?今年是《三毛流浪記》發表70週年,七十年,82歲。他還是那個永遠也長不大,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的三毛。三毛還在孩子們的身邊,他的性格至今為大家所喜歡。在未來的歲月裡,年邁而又年輕的三毛依然會帶給我們許多寶貴的東西,讓我們學會仁慈,學會關懷與珍愛。

    筆者寫於2017年6月20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動牙刷用完了怎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