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說孝莊和多爾袞青梅竹馬,這來源於電視劇的誘導,事實上在孝莊當上太后前,她和多爾袞根本就沒有見面的機會,那太后下嫁令又是怎麼回事呢?
17
回覆列表
  • 1 # 國史記聞

    孝莊太后有沒有嫁給多爾袞在史學界一直沒有定論,不過大部分偏向於孝莊未下嫁一說,理由如下:

    第一、太后下嫁一說最早出現在南明魯王政權的大臣張煌言的《建夷宮詞》:“春宮昨時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兩句。這首詩寫於公元1650年,其不可信之處首先在於張煌言乃是明朝遺民,他本身就對清朝抱有仇恨的態度,是用漢人的價值觀來貶低清朝統治者。另外,在他寫這首詩兩年之前多爾袞就已經被尊稱為“皇父攝政王”了。

    第二、“皇父攝政王”的稱呼古已有之,比如“仲父”和“尚父”,故其稱謂不能被當做多爾袞迎娶孝莊太后的證據。

    第三、孝莊太后未與皇太極合葬是因孝莊去世時,皇太極已經駕崩多年,且孝莊在遺囑中已經做過解釋。

    第四、如果孝莊真的下嫁了,那麼清朝國史中肯定會對這件大事有所記載,但是這種記載從未出現過。

  • 2 # 史無止境

    清太宗皇太極的妻子孝莊13歲嫁給皇太極,歷經三朝,主持了入關、定都、滅明三件大事及兩輔幼帝,對清代初年的政權建立、鞏固和整治,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她非凡的美貌、超人的膽識和傑出的才幹,以及福廕三朝的故事使之成為人們公認的“巾幗英雄”,但是關於她是否下嫁於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一事,卻成為歷史一大謎案。皇太極去世後,孝莊太后成功將年僅6歲的福臨扶上皇位。而此時的多爾袞功高位重,獨斷朝綱。在這種情況下,孝莊太后又瓦解了多爾袞對順治皇帝的威脅。太后下嫁一事,據說就是發生在太后與攝政王周旋的過程中。有人說,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是為了報恩。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有足夠的實力和條件繼任大統。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將皇位讓給了年僅6歲的福臨,自己則稱攝政王。之後,多爾袞又親率八旗勁旅,大敗李自成,佔領北京城,然後迎請順治帝移駕北京。孝莊太后十分感激多爾袞,為了報恩,所以嫁給了他。也有的人認為,太后是為了保住兒子的皇位,而被迫下嫁的。試想,順治登基時還只是個孩子,而孝莊太后也只是一個30多歲的寡婦,在當時的情況下,僅憑他們母子怎麼可能撐起整個大清江山?並且,多爾袞掌握了全部軍政大權,尤其是入關後他更是說一不二,作為福臨的母親,不委身下嫁,恐怕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了。另外,從多爾袞“皇父攝政王”的稱謂上,也能看出太后下嫁的事實。經後人考證發現,福臨對多爾袞的稱謂是不斷變化的:順治元年(1644年)稱“叔父攝政王”,順治二年稱“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則稱“皇父攝政土。因此,如果太后未曾下嫁,為什麼福臨要叫多爾袞為皇父?還有一方面,就是清朝早期喪葬制度規定,皇后死後要與皇帝合葬。可是,孝莊太后死後卻沒有這麼做,而是單獨葬在了清東陵的風水牆外。這確實是有違情理,難免會讓人聯想到下嫁一事。1946年10月,近代學者劉文興在其撰寫的《清初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起居注跋》中寫道:宣統元年(1909年),他的父親劉啟瑞任內閣侍讀學士,奉命收拾內閣大庫檔案,“得順治時太后下嫁皇父攝政王詔”。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資訊,如果太后下嫁的詔書確實為真,那無疑就是太后下嫁的鐵證了。到了後來,隨著漢化的加深,清朝統治者才意識到這件事很不體面,從而將有關太后下嫁的檔案從官方的典籍中全部刪掉了,最終使得這一事件成為歷史疑案的。

  • 3 # 機哥聊野史

    她13歲嫁給皇太極,後來成為皇太極的莊妃;她的兒子順治皇帝登基後,她被尊為皇太后;康熙皇帝繼位時,她被尊為太皇太后。她機智過人,擅長謀略,頗具政治才幹。然而,她卻兩次拒絕垂簾聽政,一生輔佐過順治、康熙兩代帝王,成為清朝唯一的太皇太后。

    公元1643年9月21日,皇太極暴病身亡,孝莊文皇后的生活隨之被捲入急風驟雨中。由於皇太極臨終前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朝中出現了諸王爭位的混亂局面,並很快形成了以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為首的兩派勢力。

    多爾袞與豪格各自手握重兵,一旦打起來,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一番權衡之後,多爾袞提出由皇太極年幼的兒子福臨繼承皇位。多爾袞的建議,很快得到了各方認可,避免了關鍵時刻清王朝內部的分裂與自相殘殺。

    在這種背景下,不滿6歲的福臨登上了皇位,改年號為順治。同時被推上歷史舞臺的,還有他的生母---孝莊太后。

    順治登基後數月,多爾袞就率軍入關,一舉佔領了北京,清朝從此入主中原。作為清王朝的締造者,多爾袞以攝政王的身份總攬朝政,他的權勢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高。

    就在這個時候,孝莊太后下嫁攝政王多爾袞的訊息,成為全天下最大的緋聞,迅速傳遍了各個角落。那麼,孝莊太后到底有沒有下嫁多爾袞呢?對於這個問題,專家們的意見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太后下嫁確有其事,另一派則認為此事純屬虛構。這兩派各有論據支援,一時間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誰最是真理?還是讓我們聽一聽專家怎麼說吧。

    肯定孝莊下嫁的論據有這麼幾個,一是從當時的政治形勢來看,皇太極死時,孝莊才31歲,繼承皇位的順治皇帝年僅6歲,孤兒寡母,如何執掌大清政權?而在當時,執掌朝中軍政大權的,實際上是睿親王多爾袞。一個年輕的寡婦,為了保住兒皇帝的皇帝寶座,委身於咄咄逼人的小叔子多爾袞,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二是因為滿州的風俗。父親死了,兒子可以娶庶母,兄長死了,弟弟可以娶他的嫂子。那麼,31歲的孝莊盛年寡居,改嫁32歲的小叔子,完全符合科滿州風俗。

    三是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儲存的清宮檔案中,直接出現了“皇父攝政王”的字樣。因為只有孝莊下嫁了,多爾袞才可能被稱為“皇父”。四是順治的報復行為。多爾袞死後,剛剛新政兩個月的順治皇帝就開始清算多爾袞的罪行,給多爾袞定了十大罪狀,並且把他從墳裡挖屈來,鞭屍、砍掉腦袋。這種清算可以看出,多爾袞曾經逼迫他的母親孝莊下嫁,所以順治一直記恨在心。

    持太后下嫁觀點的人認為,多爾袞的王妃病死之後,孝莊太后就與多爾袞舉行了隆重的太后下嫁大典。對於當時的婚禮,明朝遺臣張煌言曾寫詩記述到:“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這首詩成為太后下嫁最為直接的證據。

    而否定太后下嫁的一派則認為,張煌言的詩是文學作品,有想象誇張的成分,不足為憑。除此之外,他們還針對“皇父攝政王”的檔案記載,提出了有力辯駁。

    死者已矣,順治皇帝的清算再怎麼狠毒,多爾袞已經是無知無覺了。然而,活著的孝莊太后,如何面對兒子對多爾袞的瘋狂報復呢?她心裡會怎麼想呢?

    聰明的孝莊太后,把內心包裹得嚴嚴實實,不讓任何人偷窺到她內心的秘密。直到臨終前,她才不得不對自己最後的歸屬做了明確交待。

    據“太皇太后遺詔”記載,孝莊在彌留之際,曾對自己的孫子康熙皇帝說:皇太極已經在陵墓中安寢很久了,不要為了埋葬我而輕易啟動陵墓,我心裡捨不得你們父子倆,就把我安葬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吧。

    中國古人講究夫妻合葬,按照清代的喪葬制度,皇帝和皇后一定要同陵同穴。然而,孝莊太后卻以“捨不得兒孫”為由,不願意與皇太極合葬,聽起來似乎有些牽強。況且,孝莊太后與順治皇帝母子不和,這已經成為不爭的史事。孝莊太后為什麼不願意與皇太極合葬呢?難道她內心有什麼難言的苦衷?

    康熙皇帝對孝莊太后非常孝順,從不違逆祖母的要求。然而,孝莊太后的遺言,讓康熙皇帝非常為難。若依太后遺言,就會違背祖制;若遵祖制,就得違背太后遺言;左右為難中,康熙把孝莊下葬的事情一拖再拖,只在地面上為孝莊太后的棺槨找了個臨時安置地,這一擱就是35年,直到康熙逝世,雍正繼位,到雍正三年的時候,雍正才匆匆忙忙把孝莊太后葬於關內盛京之西的昭西陵。

    孝莊太后終於入土為安了,然而,黃土之上,幾百年來,孝莊下嫁的傳聞從沒有因此停息過,基於有限的史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合理猜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八大豪俠最後誰和誰是一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