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史典籍 免費編輯 新增義項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書;五經;六經;十三經;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唐詩三百首;文選;古文觀止;二十四史;史記;資治通鑑;太平廣記
古代文史典籍
編寫方式
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三種
命名方式
多種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古代文史典籍
《四書》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子思、曾參,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1190年(南宋光宗紹熙元年),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並彙集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註》,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的簡稱,指儒家的五聖經,即《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溫柔寬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詞比事,《春秋》教也。漢武帝立五經博士,儒教國家化由此謂開端。
指的是六部儒家經典,即在"五經"外,另加《樂經》。也有稱"六經"為"六藝"的,韓愈《師說》中的"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六經"。
十三部儒家經典。漢代開始,把《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唐代把"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轂梁傳》《左傳》),連同《易》《書》《詩》稱為"九經"。至唐文宗刻石經,將《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則為"十二經"。宋代又將《孟子》提升為經,故有"十三經"之稱。
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相傳為宋代王應麟撰,明清學者陸續增補,至清初的本子為一千一百四十字。內容從闡述教育的重要性開始,進而依次講述名物常識、經書子書、歷史知識及古人勤學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韻語,便於兒童誦讀。句法靈活豐富,語言通俗易懂。自編成後廣為流傳,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南朝梁代周興嗣編,梁武帝大同年間編成。全書將一千個字,編為四字一句的韻語,介紹有關自然、社會、歷史、倫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識,基本上無重複的字。自隋代開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廣泛用作兒童識字課本。宋代以後,有種種續編和改編本,但都沒有舊本流傳得廣泛、長久。
舊時蒙學讀物。有《新鐫五言千家詩》《重訂千家詩》兩種,前者題王相選注,後者題謝枋得選、王相注,所選均七言詩。兩種選本都分絕句、律詩兩部分,大都為唐、五代、宋作品,宋詩尤多。因入選之詩淺近易解,所以流傳較廣。
詩歌總集。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孫洙編,實選唐詩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及樂府諸體排列。選編的原意,本作為家塾課本。所選詩作大都藝術性較高,便於吟誦,是流傳最廣的唐詩選本。
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南朝梁蕭統(昭明太子)編選,世稱《昭明文選》。選錄自先秦至梁的詩文辭賦,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餘篇,分三十八類。選者注意到文學與其他型別著作的區分,故不選經子,史書也僅取論贊,入選作品大多為駢文。該書是研究梁以前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清代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二人編選的一部歷代文章總集,共十二卷。全書收錄自東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為序排列。選文多慷慨悲憤之作,語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簡要評註,頗有見解。是清代以後流傳最廣、影響較大的古文選本。
清代姚鼐編的各類文章總集。全書七十五卷,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依文體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讚、辭賦、哀祭等十三類。所選作品主要是《戰國策》、《史記》、兩漢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劉大櫆等的古文。書首有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的特點、源流及其義例。
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清代乾隆年間編定。全書總計三千二百二十九卷,記載了從黃帝到明末共四千餘年的史事,是史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也常以之代稱中國歷史。其中《史記》是通史,其餘的都是斷代史。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東漢以後始稱《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全書一百三十篇,計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時期共約三千年的歷史。該書取材頗富,作者曾廣泛查閱並實地調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筆優美生動,結構嚴謹,被奉為封建時代歷史著作的典範,在中國史學史和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者所創的紀傳體例為歷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北宋司馬光撰,全書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該書取材廣泛,除歷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實錄、譜牒、行狀、文集等三百餘種。剪裁精審,嚴謹清晰,功力極深,是一部對後代產生很深影響的編年體通史。
著名類書,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編輯。因成書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故名。全書五百卷,另目錄十卷,按題材性質分九十二大類,一百五十餘小類,收錄上迄先秦兩漢,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約七千則。採錄漢代至宋初的小說、筆記、稗史等五百餘種,儲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說資料。
古人為詩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⑴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淵明集》。
⑵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維)、《杜工部集》(杜甫)。
⑶以諡號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歐陽文忠公集》(歐陽修)。
⑷以書齋命名。如《七錄齋集》(張溥)、《飲冰室合集》(梁啟超)、《惜抱軒文集》(姚鼐)。
⑸以作者字、號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蘇東坡全集》、《稼軒長短句》(辛棄疾)、《徐霞客遊記》(徐宏祖)。
⑹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賈長沙集》(賈誼)、《長江集》(賈島)、《夢溪筆談》(沈括)。
⑺以出生地命名。如《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東集》(柳宗元)。
⑻以帝王年號命名。如《白氏長慶集》(白居易)、《嘉祜集》(蘇洵)。
分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三種。
⑴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由司馬遷首創。《二十四史》全是紀傳體。
⑵編年體是按年月日先後順序來記述史實的史書體裁,如《左傳》、《資治通鑑》。
⑶紀事本末體是以歷史事件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這種體裁在南宋時才出現,如《通鑑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
古代文史典籍 免費編輯 新增義項名
B 新增義項 ?所屬類別 :圖書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書;五經;六經;十三經;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唐詩三百首;文選;古文觀止;二十四史;史記;資治通鑑;太平廣記
古代文史典籍
編寫方式
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三種
命名方式
多種
目錄1四書2五經3六經4十三經5三字經6千字文提交7千家詩8唐詩三百首9文選10古文觀止11古文辭類纂12二十四史13史記14資治通鑑15太平廣記16命名方式17編寫方式摺疊編輯本段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古代文史典籍
《四書》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子思、曾參,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1190年(南宋光宗紹熙元年),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並彙集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註》,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摺疊編輯本段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的簡稱,指儒家的五聖經,即《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溫柔寬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詞比事,《春秋》教也。漢武帝立五經博士,儒教國家化由此謂開端。
摺疊編輯本段六經指的是六部儒家經典,即在"五經"外,另加《樂經》。也有稱"六經"為"六藝"的,韓愈《師說》中的"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六經"。
摺疊編輯本段十三經十三部儒家經典。漢代開始,把《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唐代把"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轂梁傳》《左傳》),連同《易》《書》《詩》稱為"九經"。至唐文宗刻石經,將《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則為"十二經"。宋代又將《孟子》提升為經,故有"十三經"之稱。
摺疊編輯本段三字經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相傳為宋代王應麟撰,明清學者陸續增補,至清初的本子為一千一百四十字。內容從闡述教育的重要性開始,進而依次講述名物常識、經書子書、歷史知識及古人勤學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韻語,便於兒童誦讀。句法靈活豐富,語言通俗易懂。自編成後廣為流傳,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摺疊編輯本段千字文提交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南朝梁代周興嗣編,梁武帝大同年間編成。全書將一千個字,編為四字一句的韻語,介紹有關自然、社會、歷史、倫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識,基本上無重複的字。自隋代開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廣泛用作兒童識字課本。宋代以後,有種種續編和改編本,但都沒有舊本流傳得廣泛、長久。
摺疊編輯本段千家詩舊時蒙學讀物。有《新鐫五言千家詩》《重訂千家詩》兩種,前者題王相選注,後者題謝枋得選、王相注,所選均七言詩。兩種選本都分絕句、律詩兩部分,大都為唐、五代、宋作品,宋詩尤多。因入選之詩淺近易解,所以流傳較廣。
摺疊編輯本段唐詩三百首詩歌總集。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孫洙編,實選唐詩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及樂府諸體排列。選編的原意,本作為家塾課本。所選詩作大都藝術性較高,便於吟誦,是流傳最廣的唐詩選本。
摺疊編輯本段文選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南朝梁蕭統(昭明太子)編選,世稱《昭明文選》。選錄自先秦至梁的詩文辭賦,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餘篇,分三十八類。選者注意到文學與其他型別著作的區分,故不選經子,史書也僅取論贊,入選作品大多為駢文。該書是研究梁以前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摺疊編輯本段古文觀止清代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二人編選的一部歷代文章總集,共十二卷。全書收錄自東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為序排列。選文多慷慨悲憤之作,語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簡要評註,頗有見解。是清代以後流傳最廣、影響較大的古文選本。
摺疊編輯本段古文辭類纂清代姚鼐編的各類文章總集。全書七十五卷,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依文體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讚、辭賦、哀祭等十三類。所選作品主要是《戰國策》、《史記》、兩漢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劉大櫆等的古文。書首有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的特點、源流及其義例。
摺疊編輯本段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清代乾隆年間編定。全書總計三千二百二十九卷,記載了從黃帝到明末共四千餘年的史事,是史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也常以之代稱中國歷史。其中《史記》是通史,其餘的都是斷代史。
摺疊編輯本段史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東漢以後始稱《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全書一百三十篇,計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時期共約三千年的歷史。該書取材頗富,作者曾廣泛查閱並實地調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筆優美生動,結構嚴謹,被奉為封建時代歷史著作的典範,在中國史學史和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者所創的紀傳體例為歷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摺疊編輯本段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撰,全書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該書取材廣泛,除歷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實錄、譜牒、行狀、文集等三百餘種。剪裁精審,嚴謹清晰,功力極深,是一部對後代產生很深影響的編年體通史。
摺疊編輯本段太平廣記著名類書,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編輯。因成書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故名。全書五百卷,另目錄十卷,按題材性質分九十二大類,一百五十餘小類,收錄上迄先秦兩漢,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約七千則。採錄漢代至宋初的小說、筆記、稗史等五百餘種,儲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說資料。
摺疊編輯本段命名方式古人為詩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⑴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淵明集》。
⑵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維)、《杜工部集》(杜甫)。
⑶以諡號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歐陽文忠公集》(歐陽修)。
⑷以書齋命名。如《七錄齋集》(張溥)、《飲冰室合集》(梁啟超)、《惜抱軒文集》(姚鼐)。
⑸以作者字、號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蘇東坡全集》、《稼軒長短句》(辛棄疾)、《徐霞客遊記》(徐宏祖)。
⑹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賈長沙集》(賈誼)、《長江集》(賈島)、《夢溪筆談》(沈括)。
⑺以出生地命名。如《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東集》(柳宗元)。
⑻以帝王年號命名。如《白氏長慶集》(白居易)、《嘉祜集》(蘇洵)。
摺疊編輯本段編寫方式分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三種。
⑴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由司馬遷首創。《二十四史》全是紀傳體。
⑵編年體是按年月日先後順序來記述史實的史書體裁,如《左傳》、《資治通鑑》。
⑶紀事本末體是以歷史事件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這種體裁在南宋時才出現,如《通鑑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