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細胞(immune cell)主要是指能識別抗原,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淋巴細胞等。淋巴細胞是免疫系統的基本成分,在體內分佈很廣泛泛,主要是T、B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而被活化(activation),分裂增殖、發生特異性免疫應答。除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外,還有K淋巴細胞和NK淋巴細胞,共四種類型。T淋巴細胞是一個多功能的細胞群。除淋巴細胞外,參與免疫應答的細胞還有漿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抗原呈遞細胞及單該吞噬細胞系統的細胞。 免疫細胞 - T淋巴細胞 T淋巴細胞即胸腺依賴淋巴細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亦可簡稱T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胚胎期則來源於卵黃囊和肝)。目前認為,在人體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幹細胞或前T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的誘導下分化成熟,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成熟的T細胞經血流分佈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賴區定居,並可經淋巴管、外周血和組織液等進行再迴圈,發揮細胞免疫及免疫調節等功能。T細胞的再迴圈有利於廣泛接觸進入體內的抗原物質,加強免疫應答,較長期保持免疫記憶。T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誌,主要是表面抗原和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誌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T細胞是相當複雜的不均一體、又不斷在體內更新、在同一時間可以存在不同發育階段或功能的亞群,但目前分類原則和命名比較混亂,尚未統一。按免疫應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將T細胞分成若干亞群,一致公認的有:輔助性T細胞(TH),具有協助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功能;抑制性T細胞(TS),具有抑制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的功能;效應T細胞(TE),具有釋放淋巴因子的功能;細胞毒T細胞(TC),具有殺傷靶細胞的功能;遲發性變態反應T細胞(TD),有參與Ⅳ型變態反應的作用;放大T細胞(TA),可作用於TH和TS,有擴大免疫效果的作用;記憶T細胞(TM),有記憶特異性抗原刺激的作用。T細胞在體記憶體活的時間可數月至數年。其記憶細胞存活的時間則更長。 T細胞是淋巴細胞的主要組分,它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如直接殺傷靶細胞,輔助或抑制B細胞產生抗體,對特異性抗原和促有絲分裂原的應答反應以及產生細胞因子等,是身體中抵禦疾病感染、腫瘤形成的英勇鬥士。T細胞產生的免疫應答是細胞免疫,細胞免疫的效應形式主要有兩種:與靶細胞特異性結合,破壞靶細胞膜,直接殺傷靶細胞;另一種是釋放淋巴因子,最終使免疫效應擴大和增強。 T細胞,是由胸腺內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成,是淋巴細胞中數量最多,功能最複雜的一類細胞。按其功能可分為三個亞群:輔助性T細胞、抑制性T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它們的正常功能對人類抵禦疾病非常重要。到目前為止,有關T細胞的演化以及它與癌症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造血幹細胞又稱多能幹細胞,是存在於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其最大特點是能自身複製和分化,通常處於靜止期,當機體需要時,分裂增殖,一部分分化為定向幹細胞,受到一定激素刺激後,進一步分化為各系統的血細胞系。其中淋巴幹細胞進一步分化有兩條途徑。一些幹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影響下,大量增殖分化成為成熟淋巴細胞的一個亞群,被稱之為T淋巴細胞。T細胞的“T”字,是採用“胸腺”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第二個細胞群在類似法氏囊的器官或組織內受激素作用,成熟並分化為淋巴細胞的另一個亞群,被稱為B淋巴細胞。B細胞的“B”字,是採用“囊”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法氏囊是鳥類特有的結構,位於洩殖腔後上方,囊壁充滿淋巴組織。人和哺乳動物無法氏囊,其類似的結構可能是骨髓或腸道中的淋巴組織(集合淋巴結,闌尾等),亦有法氏囊作用。 T細胞不產生抗體,而是直接起作用。所以T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細胞免疫”。B細胞是透過產生抗體起作用。抗體存在於體液裡,所以B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體液免疫”。大多數抗原物質在刺激B細胞形成抗體過程中;需T細胞的協助。在某些情況下,T細胞亦有抑制B細胞的作用。如果抑制性T細胞因受感染、輻射、胸腺功能紊亂等因素的影響而功能降低時,B細胞因失去T細胞的控制而功能亢進,就可能產生大量自身抗體,並引起各種自身免疫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活動性肝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等。同樣,在某些情況下,B細胞也可控制或增強T細胞的功能。由此可見,身體中各類免疫反應,不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液,共同構成了一個極為精細、複雜而完善的防衛體系。 免疫細胞 - B淋巴細胞 B淋巴細胞亦可簡稱B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在禽類是在法氏囊內發育生成,故又稱囊依賴淋巴細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骨髓依賴性淋巴細胞簡稱B細胞,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來。與T淋巴細胞相比,它的體積略大。這種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會增殖分化出大量漿細胞。漿細胞可合成和分泌抗體並在血液中迴圈。B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最常見的淋巴細胞白血病,有關這種疾病的研究不斷湧現。在哺乳類是在類囊結構的骨髓等組織中發育的。又稱骨髓依賴淋巴細胞。從骨髓來的幹細胞或前B細胞,在遷入法氏囊或類囊器官後,逐步分化為有免疫潛能的B細胞。成熟的B細胞經外周血遷出,進入脾臟、淋巴結,主要分佈於脾小結、脾索及淋巴小結、淋巴索及消化道粘膜下的淋巴小結中,受抗原刺激後,分化增殖為漿細胞,合成抗體,發揮體液免疫的功能。B細胞在骨髓和集合淋巴結中的數量較T細胞多,在血液和淋巴結中的數量比T細胞少,在胸導管中則更少,僅少數參加再迴圈。B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誌,主要是表面抗原及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誌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B1細胞為T細胞非依賴性細胞。B2為T細胞依賴性細胞。B細胞在體記憶體活的時間較短,僅數天至數週,但其記憶細胞在體內可長期存在。 免疫細胞 - K淋巴細胞 K淋巴細胞又稱抗體依賴淋巴細胞,直接從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衍化而來,表面無抗原標誌,但有抗體IgG的受體。發揮殺傷靶細胞的功能時必須有靶細胞的相應抗體存在。靶細胞表面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後,再結合到K細胞的相應受體上,從而觸發K細胞的殺傷作用。凡結合有IgG抗體的靶細胞,均有被K細胞殺傷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說K細胞本身的殺傷作用是非特異性的,其對靶細胞的識別完全依賴於特異性抗體的識別作用。K細胞約佔人外周血中淋巴細胞總數的5~10%,但殺傷效應卻很高。當體內僅有微量特異性抗體,雖可與抗原結合,但不足以啟用補體系統破壞靶細胞時,K細胞即可發揮其殺傷作用。K細胞在腹腔滲出液、脾臟中較多,淋巴結中較少,胸導管淋巴液中沒有,表明K細胞不參加淋巴細胞的再迴圈。但K細胞的殺傷作用在腫瘤免疫、抗病毒免疫、抗寄生蟲免疫、移植排斥反應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重要作用,產生的免疫應答有免疫防護及免疫病理兩種型別。如靶細胞過大(寄生蟲或實體瘤),吞噬細胞不能發揮作用或靶細胞表面被抗體覆蓋,T細胞不能接近時,K細胞仍能發揮作用。腎移植中的排斥反應,機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受累器官或組織的破壞,都可能與K細胞有關。 免疫細胞 - NK淋巴細胞 NK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殺傷細胞)是與T、B細胞並列的第三類群淋巴細胞。NK細胞數量較少,在外周血中約佔淋巴細胞總數的15%,在脾內約有3%~4%,也可出現在肺臟、肝臟和腸粘膜,但在胸腺、淋巴結和胸導管中罕見。 NK細胞較大,含有胞漿顆粒,故稱大顆粒淋巴細胞。NK細胞可非特異直接殺傷靶細胞,這種天然殺傷活性既不需要預先由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體參與,且無MHC限制。 NK細胞殺傷的靶細胞主要是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較大的病原體(如真菌和寄生蟲)、同種異體移植的器官、組織等。 NK細胞表面受體(NKR)可以識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表面表達的多糖分子。NK細胞的殺傷效應是由其活化後釋放出的毒性分子介導,如穿孔素、顆粒酶和TNFα(腫瘤壞死因子)等。
免疫細胞(immune cell)主要是指能識別抗原,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淋巴細胞等。淋巴細胞是免疫系統的基本成分,在體內分佈很廣泛泛,主要是T、B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而被活化(activation),分裂增殖、發生特異性免疫應答。除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外,還有K淋巴細胞和NK淋巴細胞,共四種類型。T淋巴細胞是一個多功能的細胞群。除淋巴細胞外,參與免疫應答的細胞還有漿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抗原呈遞細胞及單該吞噬細胞系統的細胞。 免疫細胞 - T淋巴細胞 T淋巴細胞即胸腺依賴淋巴細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亦可簡稱T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胚胎期則來源於卵黃囊和肝)。目前認為,在人體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幹細胞或前T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的誘導下分化成熟,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成熟的T細胞經血流分佈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賴區定居,並可經淋巴管、外周血和組織液等進行再迴圈,發揮細胞免疫及免疫調節等功能。T細胞的再迴圈有利於廣泛接觸進入體內的抗原物質,加強免疫應答,較長期保持免疫記憶。T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誌,主要是表面抗原和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誌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T細胞是相當複雜的不均一體、又不斷在體內更新、在同一時間可以存在不同發育階段或功能的亞群,但目前分類原則和命名比較混亂,尚未統一。按免疫應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將T細胞分成若干亞群,一致公認的有:輔助性T細胞(TH),具有協助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功能;抑制性T細胞(TS),具有抑制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的功能;效應T細胞(TE),具有釋放淋巴因子的功能;細胞毒T細胞(TC),具有殺傷靶細胞的功能;遲發性變態反應T細胞(TD),有參與Ⅳ型變態反應的作用;放大T細胞(TA),可作用於TH和TS,有擴大免疫效果的作用;記憶T細胞(TM),有記憶特異性抗原刺激的作用。T細胞在體記憶體活的時間可數月至數年。其記憶細胞存活的時間則更長。 T細胞是淋巴細胞的主要組分,它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如直接殺傷靶細胞,輔助或抑制B細胞產生抗體,對特異性抗原和促有絲分裂原的應答反應以及產生細胞因子等,是身體中抵禦疾病感染、腫瘤形成的英勇鬥士。T細胞產生的免疫應答是細胞免疫,細胞免疫的效應形式主要有兩種:與靶細胞特異性結合,破壞靶細胞膜,直接殺傷靶細胞;另一種是釋放淋巴因子,最終使免疫效應擴大和增強。 T細胞,是由胸腺內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成,是淋巴細胞中數量最多,功能最複雜的一類細胞。按其功能可分為三個亞群:輔助性T細胞、抑制性T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它們的正常功能對人類抵禦疾病非常重要。到目前為止,有關T細胞的演化以及它與癌症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造血幹細胞又稱多能幹細胞,是存在於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其最大特點是能自身複製和分化,通常處於靜止期,當機體需要時,分裂增殖,一部分分化為定向幹細胞,受到一定激素刺激後,進一步分化為各系統的血細胞系。其中淋巴幹細胞進一步分化有兩條途徑。一些幹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影響下,大量增殖分化成為成熟淋巴細胞的一個亞群,被稱之為T淋巴細胞。T細胞的“T”字,是採用“胸腺”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第二個細胞群在類似法氏囊的器官或組織內受激素作用,成熟並分化為淋巴細胞的另一個亞群,被稱為B淋巴細胞。B細胞的“B”字,是採用“囊”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法氏囊是鳥類特有的結構,位於洩殖腔後上方,囊壁充滿淋巴組織。人和哺乳動物無法氏囊,其類似的結構可能是骨髓或腸道中的淋巴組織(集合淋巴結,闌尾等),亦有法氏囊作用。 T細胞不產生抗體,而是直接起作用。所以T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細胞免疫”。B細胞是透過產生抗體起作用。抗體存在於體液裡,所以B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體液免疫”。大多數抗原物質在刺激B細胞形成抗體過程中;需T細胞的協助。在某些情況下,T細胞亦有抑制B細胞的作用。如果抑制性T細胞因受感染、輻射、胸腺功能紊亂等因素的影響而功能降低時,B細胞因失去T細胞的控制而功能亢進,就可能產生大量自身抗體,並引起各種自身免疫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活動性肝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等。同樣,在某些情況下,B細胞也可控制或增強T細胞的功能。由此可見,身體中各類免疫反應,不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液,共同構成了一個極為精細、複雜而完善的防衛體系。 免疫細胞 - B淋巴細胞 B淋巴細胞亦可簡稱B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在禽類是在法氏囊內發育生成,故又稱囊依賴淋巴細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骨髓依賴性淋巴細胞簡稱B細胞,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來。與T淋巴細胞相比,它的體積略大。這種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會增殖分化出大量漿細胞。漿細胞可合成和分泌抗體並在血液中迴圈。B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最常見的淋巴細胞白血病,有關這種疾病的研究不斷湧現。在哺乳類是在類囊結構的骨髓等組織中發育的。又稱骨髓依賴淋巴細胞。從骨髓來的幹細胞或前B細胞,在遷入法氏囊或類囊器官後,逐步分化為有免疫潛能的B細胞。成熟的B細胞經外周血遷出,進入脾臟、淋巴結,主要分佈於脾小結、脾索及淋巴小結、淋巴索及消化道粘膜下的淋巴小結中,受抗原刺激後,分化增殖為漿細胞,合成抗體,發揮體液免疫的功能。B細胞在骨髓和集合淋巴結中的數量較T細胞多,在血液和淋巴結中的數量比T細胞少,在胸導管中則更少,僅少數參加再迴圈。B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誌,主要是表面抗原及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誌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B1細胞為T細胞非依賴性細胞。B2為T細胞依賴性細胞。B細胞在體記憶體活的時間較短,僅數天至數週,但其記憶細胞在體內可長期存在。 免疫細胞 - K淋巴細胞 K淋巴細胞又稱抗體依賴淋巴細胞,直接從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衍化而來,表面無抗原標誌,但有抗體IgG的受體。發揮殺傷靶細胞的功能時必須有靶細胞的相應抗體存在。靶細胞表面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後,再結合到K細胞的相應受體上,從而觸發K細胞的殺傷作用。凡結合有IgG抗體的靶細胞,均有被K細胞殺傷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說K細胞本身的殺傷作用是非特異性的,其對靶細胞的識別完全依賴於特異性抗體的識別作用。K細胞約佔人外周血中淋巴細胞總數的5~10%,但殺傷效應卻很高。當體內僅有微量特異性抗體,雖可與抗原結合,但不足以啟用補體系統破壞靶細胞時,K細胞即可發揮其殺傷作用。K細胞在腹腔滲出液、脾臟中較多,淋巴結中較少,胸導管淋巴液中沒有,表明K細胞不參加淋巴細胞的再迴圈。但K細胞的殺傷作用在腫瘤免疫、抗病毒免疫、抗寄生蟲免疫、移植排斥反應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重要作用,產生的免疫應答有免疫防護及免疫病理兩種型別。如靶細胞過大(寄生蟲或實體瘤),吞噬細胞不能發揮作用或靶細胞表面被抗體覆蓋,T細胞不能接近時,K細胞仍能發揮作用。腎移植中的排斥反應,機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受累器官或組織的破壞,都可能與K細胞有關。 免疫細胞 - NK淋巴細胞 NK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殺傷細胞)是與T、B細胞並列的第三類群淋巴細胞。NK細胞數量較少,在外周血中約佔淋巴細胞總數的15%,在脾內約有3%~4%,也可出現在肺臟、肝臟和腸粘膜,但在胸腺、淋巴結和胸導管中罕見。 NK細胞較大,含有胞漿顆粒,故稱大顆粒淋巴細胞。NK細胞可非特異直接殺傷靶細胞,這種天然殺傷活性既不需要預先由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體參與,且無MHC限制。 NK細胞殺傷的靶細胞主要是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較大的病原體(如真菌和寄生蟲)、同種異體移植的器官、組織等。 NK細胞表面受體(NKR)可以識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表面表達的多糖分子。NK細胞的殺傷效應是由其活化後釋放出的毒性分子介導,如穿孔素、顆粒酶和TNFα(腫瘤壞死因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