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透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直很喜蘇東坡的詞,或豪放,或大氣,於是,就連狼狽也如此瀟灑淡定 以前,他的《江城子·密州出列》一直是我的最愛,“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倉,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於是,總是讀著讀著眼界也似乎為之一寬,豪氣油然而生。“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還有這份讓人光是讀著都羨慕的自信。 最喜歡它的時候,在初三,經常和同桌旁若無人地高聲揹著這首詞,一人一句,此起彼伏,有如唱和,久久不停。現在看來,原來讀這首詞是會上癮的,因為,那份豪氣總是越讀讓人心胸為之一闊,全身充滿著活力和動力,喜歡蘇軾,便是因為這份感覺。 後來,喜歡另一首江城子,同為江城子,那首給亡妻的,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道不盡的思念和繾綣。 再後來,看了餘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那已是學完《赤壁賦》好久,這才發現,原來當時的他忍受著那麼些種種。 “他從監獄裡走來,他帶著一個極小的官職,實際上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走來,他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髒水走來,他滿心僥倖又滿心絕望地走來。他被人押著,遠離自己的家眷,沒有資格選擇黃州之外的任何一個地方,朝著這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小鎮走來。”(-《蘇東坡突圍》) 餘秋雨的文章一直以來也是很喜歡,最甚的有兩篇,一是《一個王朝的背影》,另一個,便是這篇了,只是看的我任何評論都說不出,因為似乎,不用我說什麼了,只需要看,這篇文,讓我對蘇東坡的瞭解加深,是讚歎,是感慨,卻也是說不盡的嗟嘆。 蘇東坡突圍,讚歎的是他終究是突圍了,感慨的是突圍這個孤獨的有些漫長的過程,嗟嘆的是這個圍。 圍,來自官場,一些汙水一個陷害,卻在一群人的漠視甚至是故意中,蘇東坡進了監獄,被押送的過程中,沒有人知道這就是蘇東坡,猶記得文章裡面有這樣一句話“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不是漠視,只是無知,卻更讓人嗤笑。僥倖,他活了下來,被貶謫黃州,他終究只是個凡人,人生如此起起落落,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是否有時候太風芒畢露了,於是,這圍,實際上是他的心境,說起來,雲淡風輕很簡單,說起來,一笑而過也很簡單,只是做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一個人,來到黃州,甚至連住的地方也僅是破廟,對於一個之前那麼狂放的詞人來說,這豈止是侮辱,是個笑話,或許,他自己都覺得有些可笑,悲涼的孤獨的可笑。 “他很疲倦,他很狼狽,出汴梁、過河南、渡淮河、進湖北、抵黃州,蕭條的黃州沒有給他預備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廟中住下。他擦一把臉,喘一口氣,四周一片靜寂,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他閉上眼睛搖了搖頭。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黃州,註定要與這位傷痕累累的突圍者進行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蘇東坡突圍》) 然而終究他還是突圍了,不然,他也就不是蘇東坡,我們無法得知他如何走過,又或許,這本身就是一念間的事,想通了,一切就順了。餘秋雨先生的這篇文裡對於他的心裡描寫很貼切,這是他的揣摩,隔著幾千年,透著兩個人,卻讓我覺得感動,不再僅僅是豪放大氣,這裡,他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他也會有害怕,有擔心,不是膽小,是有些事他開始考慮,開始懂得收斂,不是退縮,而是,他的人生開始慢慢收放自如。 “蘇東坡的這種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他在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他漸漸迴歸於清純和空靈,在這一過程中,佛教幫了他大忙,使他習慣於淡泊和靜定。艱苦的物質生活,又使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蘇東坡突圍》) 嗟嘆這圍,因為它源自太多人,源自太多是非,一個如此的人卻被推到這樣的風口浪尖,不想說憤怒,因為這不是某一個人的錯,某幾個人的錯,只是悲哀;然而卻也要感謝這圍,在不斷自醒和剖析中,走出來一個更加成熟的蘇東坡,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蘇東坡突圍》)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渺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樸運算元》寫於他被貶於黃州那段時間,剛剛在回顧《蘇東坡突圍》的時候突然看到,這才發現,這句“寂寞沙洲冷”,我後來很喜歡的一句話,原來也是出自東坡詞,“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當時只知道後一句話,淡淡的寂寞清瑟,現在,合著前句來看,更是說不清的孤獨蕭瑟,如餘秋雨先生所說,這是一份難言的孤獨。 一直想寫篇關於蘇東坡的文,因為,我是真的喜歡他,喜歡他的詞,也一直想寫篇《蘇東坡突圍》的讀後感,因為,從一遍起,我確是感慨無數。關於東坡的文寫過,高三畢業的第一篇文便是它,只是,構思的多了,想的多了,落筆太亂,反而不知道我該寫些什麼。而那篇讀後感,沒有寫過,有時候滿鬱悶自己的文筆,很多東西,明明是很有感覺,可是反而越是如此越是寫不出。 沒想到今天,本是想簡單說說對《定風波》的喜歡,倒是越寫越多,有些散,有些雜,但是卻是一步一步寫來來,想到什麼便寫什麼,寫的很舒服,彷彿又憶起很多以前的日子,還有想法,很多事,不刻意為之,或許最好。 《定風波》不知道是他什麼時候寫的,當初看到那句“誰怕?”,讓我眼前一亮,彷彿眼前有個人站在面前在抬頭挑眉輕笑,眾人笑我太癲狂,我笑眾人看不清。而後,便是那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喜歡的厲害,就如我當初喜歡逍遙嘆這首歌一樣,沒有太多的理由,我就是喜歡這種感覺,淡定平靜,而這句詞,還透著那陣陣曠達和瀟灑,讓人也不禁忘懷起來。 “一蓑煙雨任平生” 有過風雨,有過泥濘,也曾狂傲,也曾難耐,卻終究走過,人生之路上,攜一蓑煙雨,過得,過得,過,便有所得。 用作簽名的話:意思一般指“隨緣”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透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直很喜蘇東坡的詞,或豪放,或大氣,於是,就連狼狽也如此瀟灑淡定 以前,他的《江城子·密州出列》一直是我的最愛,“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倉,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於是,總是讀著讀著眼界也似乎為之一寬,豪氣油然而生。“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還有這份讓人光是讀著都羨慕的自信。 最喜歡它的時候,在初三,經常和同桌旁若無人地高聲揹著這首詞,一人一句,此起彼伏,有如唱和,久久不停。現在看來,原來讀這首詞是會上癮的,因為,那份豪氣總是越讀讓人心胸為之一闊,全身充滿著活力和動力,喜歡蘇軾,便是因為這份感覺。 後來,喜歡另一首江城子,同為江城子,那首給亡妻的,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道不盡的思念和繾綣。 再後來,看了餘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那已是學完《赤壁賦》好久,這才發現,原來當時的他忍受著那麼些種種。 “他從監獄裡走來,他帶著一個極小的官職,實際上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走來,他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髒水走來,他滿心僥倖又滿心絕望地走來。他被人押著,遠離自己的家眷,沒有資格選擇黃州之外的任何一個地方,朝著這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小鎮走來。”(-《蘇東坡突圍》) 餘秋雨的文章一直以來也是很喜歡,最甚的有兩篇,一是《一個王朝的背影》,另一個,便是這篇了,只是看的我任何評論都說不出,因為似乎,不用我說什麼了,只需要看,這篇文,讓我對蘇東坡的瞭解加深,是讚歎,是感慨,卻也是說不盡的嗟嘆。 蘇東坡突圍,讚歎的是他終究是突圍了,感慨的是突圍這個孤獨的有些漫長的過程,嗟嘆的是這個圍。 圍,來自官場,一些汙水一個陷害,卻在一群人的漠視甚至是故意中,蘇東坡進了監獄,被押送的過程中,沒有人知道這就是蘇東坡,猶記得文章裡面有這樣一句話“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不是漠視,只是無知,卻更讓人嗤笑。僥倖,他活了下來,被貶謫黃州,他終究只是個凡人,人生如此起起落落,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是否有時候太風芒畢露了,於是,這圍,實際上是他的心境,說起來,雲淡風輕很簡單,說起來,一笑而過也很簡單,只是做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一個人,來到黃州,甚至連住的地方也僅是破廟,對於一個之前那麼狂放的詞人來說,這豈止是侮辱,是個笑話,或許,他自己都覺得有些可笑,悲涼的孤獨的可笑。 “他很疲倦,他很狼狽,出汴梁、過河南、渡淮河、進湖北、抵黃州,蕭條的黃州沒有給他預備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廟中住下。他擦一把臉,喘一口氣,四周一片靜寂,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他閉上眼睛搖了搖頭。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黃州,註定要與這位傷痕累累的突圍者進行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蘇東坡突圍》) 然而終究他還是突圍了,不然,他也就不是蘇東坡,我們無法得知他如何走過,又或許,這本身就是一念間的事,想通了,一切就順了。餘秋雨先生的這篇文裡對於他的心裡描寫很貼切,這是他的揣摩,隔著幾千年,透著兩個人,卻讓我覺得感動,不再僅僅是豪放大氣,這裡,他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他也會有害怕,有擔心,不是膽小,是有些事他開始考慮,開始懂得收斂,不是退縮,而是,他的人生開始慢慢收放自如。 “蘇東坡的這種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他在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他漸漸迴歸於清純和空靈,在這一過程中,佛教幫了他大忙,使他習慣於淡泊和靜定。艱苦的物質生活,又使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蘇東坡突圍》) 嗟嘆這圍,因為它源自太多人,源自太多是非,一個如此的人卻被推到這樣的風口浪尖,不想說憤怒,因為這不是某一個人的錯,某幾個人的錯,只是悲哀;然而卻也要感謝這圍,在不斷自醒和剖析中,走出來一個更加成熟的蘇東坡,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蘇東坡突圍》)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渺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樸運算元》寫於他被貶於黃州那段時間,剛剛在回顧《蘇東坡突圍》的時候突然看到,這才發現,這句“寂寞沙洲冷”,我後來很喜歡的一句話,原來也是出自東坡詞,“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當時只知道後一句話,淡淡的寂寞清瑟,現在,合著前句來看,更是說不清的孤獨蕭瑟,如餘秋雨先生所說,這是一份難言的孤獨。 一直想寫篇關於蘇東坡的文,因為,我是真的喜歡他,喜歡他的詞,也一直想寫篇《蘇東坡突圍》的讀後感,因為,從一遍起,我確是感慨無數。關於東坡的文寫過,高三畢業的第一篇文便是它,只是,構思的多了,想的多了,落筆太亂,反而不知道我該寫些什麼。而那篇讀後感,沒有寫過,有時候滿鬱悶自己的文筆,很多東西,明明是很有感覺,可是反而越是如此越是寫不出。 沒想到今天,本是想簡單說說對《定風波》的喜歡,倒是越寫越多,有些散,有些雜,但是卻是一步一步寫來來,想到什麼便寫什麼,寫的很舒服,彷彿又憶起很多以前的日子,還有想法,很多事,不刻意為之,或許最好。 《定風波》不知道是他什麼時候寫的,當初看到那句“誰怕?”,讓我眼前一亮,彷彿眼前有個人站在面前在抬頭挑眉輕笑,眾人笑我太癲狂,我笑眾人看不清。而後,便是那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喜歡的厲害,就如我當初喜歡逍遙嘆這首歌一樣,沒有太多的理由,我就是喜歡這種感覺,淡定平靜,而這句詞,還透著那陣陣曠達和瀟灑,讓人也不禁忘懷起來。 “一蓑煙雨任平生” 有過風雨,有過泥濘,也曾狂傲,也曾難耐,卻終究走過,人生之路上,攜一蓑煙雨,過得,過得,過,便有所得。 用作簽名的話:意思一般指“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