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思堂
-
2 # 奕天讀歷史
關羽生活在三國時期,是不是用的大刀,還是有幾個判斷依據的,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一,是否有可以採信的相關文獻資料的記載
比如正史史書的記載,或者三國時官方的相關資料,甚至是關羽周邊人的筆記,這些資料裡面,只要有關羽用大刀的記錄,那就可以認可關羽是用的大刀。
但是翻遍可知的史料,沒有找到任何關羽用大刀的相關記錄。
《三國志》中,描述關羽誅殺顏良時,用的是“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顏良是被刺死的。如果用大刀還是用“劈、砍、斬”比較適合,陳壽寫《三國志》是非常嚴謹的,應該不會描寫的這麼不達意的。
而在可信史料中,青龍偃月刀的刀型,是在宋朝的《武經總要》中第一次出現。而且,這種刀,也並不是實戰兵器,只是平時用來練力氣,訓練的道具。
關羽用大刀的記錄,主要是在元末明初成書的《三國演義》中。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後,關羽打造了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這個麼,小說中還說李元霸的大錘重達800斤呢,這麼寫,只是讓人覺得這人力大無比罷了。
二、相關的考古發現
現在已知的關羽墓總共有三座,湖北當陽的關陵、河南洛陽的關林,還有山西解州的關羽衣冠冢。據說在對墓地進行考古發掘時,發掘出了關羽的大刀,但是後來官方闢謠說,那是偽造的。
根據從漢、三國、西晉時期的墓葬中出土的兵器實物,當時軍隊,騎兵主要是使用矛、矟、戟等長柄兵器,短兵器有大刀,但不是加長柄的大刀,而是環首直刀,明顯跟青龍偃月刀的刀型不相符。
看這個圖片是不是有點眼熟,東漢時期的環首刀,後期有名的唐刀和包括現在都很流行的倭刀樣式都是從這來的,只是沒有了後面那個巨大的環。那個環是用來用布條把刀纏在手上的,防止衝擊時脫手,撿不回來。
三、當時沒有馬鐙,使用長柄大刀,用不上力
根據文獻和考古的發現,三國、甚至到西晉,中原都沒有使用雙腳馬鐙的,有單側的,但那是為了上下馬方便。雙腳的類似現在功能的馬鐙,要到東晉五胡亂華時,鮮卑族騎兵才開始配備。
騎馬沒有馬鐙,使用矛、矟、戟等兵器,進行刺殺可以用上力,前後動不會掉下馬。如果是雙手揮刀砍,左右晃,那是準備變步兵的節奏,實用性不強, 所以,三國時期沒有騎兵用大刀的,最多配備個短刀。
四、青龍偃月刀太重,跟當時的實戰兵器規格不相符
根據出土的兵器和相關文獻記錄,實戰短兵器一般都在2到3斤,長兵器一般在8到15斤,超過10斤的都很少,82斤的青龍偃月刀明顯超出太多了。
打仗經常是要靠耐力的,兵器太重行軍、戰鬥時,都會讓士兵的耐力降低,是不利於作戰的。
下圖是矟頭,就是丈八蛇矛的原型,短一點的就是矛、槍。
五、戰馬負重有限
當時中原的戰馬主要就是現在的1.5米身高的中國馬,負重150斤左右還是可以有一定耐力的。考慮到關羽騎的是赤兔馬,就相當於現代的混血馬吧,負重耐力最強,奔跑速度快。按照綜合測試,混血馬也就是負重80kg到100kg的樣子,可以有一定的耐力,但要喂精飼料了,還要及時休息。
考慮到關羽的體格,再加上盔甲之類的重量,為了戰鬥時有速度,有耐力,兵器就要輕便耐用為主,不會用那麼重的兵器。
六、戰術的考慮
根據我對文獻的研究發現,當時騎兵作戰,最實用的戰術就是拿矛、矟衝擊,瞄準人扎進去。如果刺到人,高速衝擊的情況下,大多數情況是拔不回來的,速度太快,加上沒有馬鐙,不鬆手很可能會把自己反彈下馬。
這時,刺到人就需要鬆手,衝過去,然後拔短刀,返回砍殺,再取回長兵器。如果沒刺到人,兩個人打,就返回來再衝擊。類似小說裡面所謂的第二個回合,直到一個人被刺死,投降或者逃跑。
如果是衝一隊人,騎兵的優勢就是速度,第一個沒刺到,保持速度,繼續往前衝擊下一個人,直到刺中,要不就是自己被砍下來,沒有太多的動作。
速度慢下來,衝不過去,被包圍,只有死路一條。
特別是重騎兵,就一個目標,衝過去,衝散對方的軍陣,而且不能掉隊或者太突前。失去旁邊的隊友掩護,失去速度的重騎兵,行動不便,基本上就是被屠殺的目標。
輕騎兵,會稍微靈活點,拿著短兵器或者弓箭,到處跑,到處砍殺、射擊。
如下圖,由於沒有馬鐙,這時候的騎兵為了在馬上坐穩,是需要很刻苦的訓練才能掌握相關的技巧,所以,當時的騎兵訓練成本也很高。
大多數新手騎兵,還是需要一隻手拽韁繩,另外一隻手持兵器刺殺,太重的兵器單手拿不住呀,或者是刺不穩,影響效果。
綜合下來,關羽在戰馬上應該是用的矛、矟之類的兵器。關羽,所謂的武藝精湛,就是要眼明手快,判斷力強,衝擊的時候,躲避對方攻擊的同時,刺中對方,就贏了。
顏良就是這麼被關羽幹掉的。
-
3 # 穆青談歷史
《三國演義》小說中的關羽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所著的一部小說,這部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將近百年的歷史風雲,小說主要描寫的是戰爭,描述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混戰,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的結果是司馬炎統一三國,建立了晉朝的故事。反映出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間的鬥爭與矛盾,並且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風雲變幻,塑造出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中其中有一人便是關羽,小說中的關羽手持一柄青龍偃月刀,看到這一柄刀,就想起關羽宏偉的形象,青龍偃月刀有八十二斤重,可是關羽單手持刀,使用輕鬆自如,可見關羽的力量也是驚人的。
現實歷史中的關羽歷史中的關羽真的是手持這樣一柄大刀嗎?那肯定不是了,這只是小說中塑造出的一個人物形象,配合小說的場景而設定,為達到將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的效果而設定的。在三國時期雖然已經有了長刀,但是青龍偃月刀還是沒有的,只是在元雜劇演出時期,戲劇中為了增加舞臺效果,展現人物效果,從而設計出了青龍偃月刀,羅貫中就是借鑑於此,將三國中關羽的兵器設定為青龍偃月刀,重量提升為八十二斤,從而顯示了關羽宏偉高大的形象。青龍偃月刀經過元雜劇舞臺展示,其實這炳大刀到了北宋時期才開始打造。在三國時期還是不會出現的。
回覆列表
說關羽不用大刀,其實挺奇怪的。可能關羽用的不是那麼重的大刀而已!
考古研究發現,其實偃月刀到宋代才出現,也叫“掩月刀”,偃月,即半月之意。宋代《武經總要》中就有這種刀的繪圖。而《三國演義》成書是在明代,所以有可能羅貫中杜撰了關羽用刀,但是,以羅貫中生活的年代,難道不是更瞭解三國時期嘛?我們不能僅憑視訊記憶體的歷史資料就斷定關羽不用刀。
《三國志關羽傳》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載:“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陳壽在這段文字中用了兩個重要的字“刺”和“斬”,所以基本可以確定,關羽擊殺顏良的兵器是矛或矟,而並非是大刀。但是,關羽會不會先用短刀刺殺,後用大刀斬首呢?
張飛才用矛,關羽用的可能是刀,是這樣的吧——
其實也沒有多重。你不覺得羅貫中會很慎重的在寫歷史人物嘛?斷不會把兵器膏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