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涯看點歷史號

    總體來說,戰國時期的小國是“戰國七雄”的陪襯,雖然有些“小國”在某些時期也取得了一些的成就,但是最終的結局是他們被七雄逐個消滅,所以問題應該稍微修改一下,說“戰國時期的小國如何生存?”比較恰當,因為在戰國時期那些小國要在七雄的夾縫中壯大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如果他們如果壯大了,那麼他們就不是小國了,而是“八雄”甚至“九雄”之一了。

    韓、趙、魏三家分晉,標誌著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在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的霸業已經成了過往雲煙,國與國之間更多的征討、戰爭,很多春秋時期的小國都被吞併了,最後戰國時期最為人知的是秦、韓、趙、魏、楚、燕、齊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

    然而在當時,其實還是有很多的小的諸侯國在七雄的夾縫中生存,他們又是誰呢?

    宋國

    宋國的出身很高貴,是商朝的後裔,周武王滅了商朝之後,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管理商朝故地,但是後來武庚叛亂了,周公輔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亂之後,為了使得商朝的祭祀不被斷絕,分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商國故地,是為宋國,公爵。

    公元前318年,宋康王實行改革,國力大增,宋國四處出擊,佔據了齊、楚、魏的不少土地和城池,而且吞併了另一個小國滕國,過於強勢的宋國遭到了大家的記恨。公元前286年,齊、楚、魏趁宋國內亂聯合攻擊宋國,最終宋國被滅亡,三家瓜分了宋國的土地,至此宋國已經在戰國七雄中掙扎了189年。

    魯國

    魯國的出身也很高貴,是周公的後裔,在平定武庚叛亂之後,周公考認為要多分封宗室子弟鞏固中央政權,於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子孫都被分封。周公自己則被分封到奄地,是為魯國,但是由於周公要留在首都輔佐周成王,所以周公派兒子伯禽去魯國代自己執政。

    在春秋時期,魯國一度很強勢,能夠與東方大國、自己的鄰居齊國爭霸,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國力下降。公元前256年,魯國被楚考烈王所滅,七年之後,最後一任國君魯頃公去世,魯國絕祀。至此,魯國已經在戰國群雄中掙扎了219年。

    衛國

    衛國又是一個周王室後裔的封國,第一代國君是周文王的嫡九子康叔。衛國最值得驕傲的歷史就是他們曾經在周平王東遷的時候曾經幫助周平王平戎,一度成為諸侯的領袖,但是衛國終究國力微弱,在歷史中並沒有留下多少記錄。

    公元前254年,衛國被魏國兼併,成了魏國的附庸,衛國名存實亡,衛國的大小事務甚至國君都是由魏國決定的。公元前241年,秦攻魏,衛國的土地被秦國攻佔,衛國又成了秦國的附庸,並且一直被保留到了秦二世時期,公元前209年,衛君被廢,衛國正式宣告滅亡,衛國反而成了戰國中最後被秦國消滅的諸侯國,超過了戰國的其他六雄。

    越國

    越國的始祖是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越國的君主是大禹的直屬後裔,越國建國時間也比較早,相傳在公元前2032年左右就已經立國,但是越國在今天的浙江附近,浙江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人來說是比較偏僻的地方了,所以在此之前越國也並沒有多少歷史事件被記錄。

    到了春秋末年,吳越爭霸才讓吳國和越國兩個地處中國大地邊緣的兩個國家走到了舞臺的中央,最終越王勾踐滅亡了吳國,越國在吳越爭霸中笑到了最後。

    公元前306年,越國北上伐齊,後被齊威王派人勸說放棄齊國去伐楚,結果被楚國擊敗,越王無疆戰死,最終越國分裂成幾個小國家,成了楚國的附庸國。至此,越國在戰國的歷史上存在了169年。

    除了以上說的幾個比較有名的國家之位,其他還有:

    巴國(公元前316年被秦國所滅)

    蜀國(公元前316年被秦國所滅)

    鄭國(公元前316年被南韓所滅)

    中山國(公元前296年被趙國所滅)

    邾國(公元前261到256年年被楚國所滅)

    西周國(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

    東周國(公元前249年被秦國所滅)

    對於歷史,我們不能僅僅記住那些勝利者和強者,那些失敗者和弱者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 2 # 簿君

    我們先來看看戰國時期有哪些國家——

    大國:齊國,楚國,燕國,南韓,秦國,趙國,楚國,魏國

    這就是所謂的"戰國七雄"了

    實力中等的國家:越國,蜀國,巴國,中山國,宋國

    小國:鄭國,魯國,衛國,鄒國,費國等等

    嗯~ 腦子裡冒出來的,大概暫時只有這些國家了。

    我認為,戰國之所以稱為戰國,就是因為這個時期各個國家經常在打仗,爭奪領土和人口,大國尚且每日惶恐,絞盡腦汁保住自己,何況這些小國。

    戰國時期的小國,千萬不要說什麼壯大,他們所能做的也就僅僅是找到靠山,做大國的小弟,成為屏障或者運輸要道。

    有一個成語叫做"朝秦暮楚",就可以很淋漓盡致的表現出當時小國的真實情況。當時的鄭國實力十分弱小,為了在諸侯大國之間的鬥爭中儲存自己,鄭國便對秦國和楚國的軍隊兩面討好,誰來了就做誰的小弟。

    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後盾,再加上本身領土只有十分微小,身為小國也就只能像鄭國那樣,做到人畜無害,與世無爭,但最終能不能保全自己,仍是一個未知數。

  • 3 # 鴻哥iouyh福小鋪

    戰國七雄,除了秦國和燕國外,其餘都是根基雄厚的老底子。

    秦國是靠和外敵打仗壯大的,早期為中原門戶,吞併它是不理智的,因為若是吞併秦國等同於接過抵禦外敵入侵的重擔,得不償失。

    燕國的情況和秦國差不多,更有築黃金臺的輝煌。

    所以這兩國能夠由小變大完全是因為貧瘠和險惡。

    魏、趙、韓則是由晉分裂的,家大業大,即便一分為三也是不可小覷。

    楚國自然不需要多說明,連周天子在號令天下時候都可不聽從。

    至於齊國,姜子牙的封地,經過數代經營,富庶和強大是有目共睹,哪怕被打到都城也能恢復強盛。

    所以真正從小求生存到變強大隻有秦和燕。

    確實除了戰國七雄外還有部分小國,但它們只能仰賴大國恩典而生存,根本無法壯大,也不敢壯大。

  • 4 # 電視劇裡看歷史

    戰國時期的小國生存都是問題,更何況壯大了。

    戰國七雄為齊、楚、燕、韓、趙、魏、秦。既然是七雄,自然都是“大國”,能在亂世之中獨霸一方,各國必定有自己的絕招,如魏國魏武卒天下無雙,南韓的鐵礦富甲天下,秦國有函谷之險,趙國有騎兵之利。各國為了爭霸的需要互相結盟牽制,但這也導致了一個問題,戰國七雄都不願意看到第八個國家崛起來影響它們的既得利益,再說它們把華夏的土地都佔的差不多了,小國若想擴張,只有幹掉其他國家,可是這些小國哪有這般本事,若能吞併早就吞併了,怎麼還會是小國呢?

    戰國七雄和小國地圖

    從地圖上看,小國如鄭國、衛國、魯國等,國土基本被分割在七雄的國土之間,時刻受到七雄威脅,戰略縱深嚴重不足,於是技不如人,只能都不得罪,見風使舵,或者長期的依附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說白了只能在列強爭霸的平衡中求得一線生機,當然這也只是困獸之鬥罷了,最後結果都是為七雄所滅。

    歷史就是歷史

    關於戰國時期小國如何壯大的問題,只能說很難,哪怕有經天緯地之才也不能為之,因為打仗打的是國力,是土地和人口。從軍隊數量來說戰國七雄最差如南韓都有10萬鐵甲軍,剩下的小國綁一起也湊不出幾萬軍隊;從土地而言,天下的土地均已被佔領,如果一個小國想傾吞他國土地,戰國七雄自不用說,其他的小國也不是省油的燈,怎麼可能把土地白白送你,再者七國自己都眼饞這土地,就像一隻狼想搶老虎看中的獵物,殊不知自己也是老虎的獵物,簡直找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布、帝、帥、師、席中“巾”所表示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