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帝之戀
-
2 # 鈴瓏14
同性戀這個問題很早就已經出現過呀最早漢朝就已經出現了,西漢的皇帝大多數都是同性戀這也沒有什麼好稀奇的,那時候的皇帝可能是女人玩多了吧,就把自己的目標轉移到男性身上,現在出現這個問題我想大概是因為生活壓力大,或許自己的圈子太小周圍都是同性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會有同性戀出現了,從生物的角度上講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比如全部是雌性的話裡面就會進化出一支只比較像雄性的同理也一樣呀
-
3 # 卓慕
在動物界中,同性戀行為是非常常見的。在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甚至是昆蟲、軟體動物和線蟲中,都發現了同性戀行為。
很長時間以來,科學家們也很奇怪,為什麼這種看似不利於基因傳遞的行為沒有被自然選擇淘汰掉。關於這個問題,科學家們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主要包括兩大類,第一是利用果蠅、線蟲等模式生物來研究造成同性性行為的基因和生理機制。比如,有研究發現,果蠅體內一個叫做genderblind的基因會控制細胞外的穀氨酸鹽的水平,從而調節雄性果蠅大腦中的神經細胞中資訊素水平;這一基因發生突變的話,就會導致它們辨別不清性別,從而向兩種性別的果蠅求愛。雖然果蠅中的研究不能反映高等動物的同性戀行為的機理,但也提供了一些研究的啟發。
另一類研究集中於動物的行為,並試圖來解釋這種“演化的悖論”。目前,對於同性性行為的進化意義,大概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同性性行為可能是動物族群之間情感的紐帶。比如在瓶鼻海豚(Thursiops sp.)中,雄性透過同性性行為形成聯盟,並且這一現象極其常見。在倭黑猩猩(Pan paniscus)中,同性性行為也非常常見,這種行為有利於緩解族群中的矛盾、增加同性之間的情感。
瓶鼻海豚。第二,同性性行為可以幫助一些個體“展現雄風”或者幫弱勢個體緩和同性之間的敵意和衝突。比如在糞蠅(Hydromyza livens)中,強勢的雄性會爬到其他雄性身上,讓它們不能與雌性交配,從而增加自己與雌性交配的機率;在古氏鱂(Girardinichthys multiradiatus)中則相反,一些弱小的雄性會在腹部形成像雌性一樣的“孕斑”,讓處於主導地位的雄性放過甚至討好自己,從而伺機獲得與雌性交配的機會。
古氏鱂,在上一隻腹部可以看到“孕斑”。第三,同性性行為能給幼年的動物提供實踐的機會。年幼的動物透過與同性練習交配動作,會增加它們與異性交配時成功的機率。在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火烈鳥中,都發現過這樣的行為。
在撫育後代時,同性戀也有著積極的進化意義。在夏威夷的一個黑背信天翁(Phoebastria immutabilis)種群中,有31%的繁殖對是由兩隻雌性組成的,雖然它們哺育後代的優勢並不強於異性戀家庭,但是卻比單親媽媽們更強。另外,在黑背信天翁種群中雌性的數量要多於雄性,因為同性戀信天翁的存在,雌性們有了女朋友便也不會再去勾搭有婦之夫,異性戀家庭的“離婚率”降低,也就能更好地撫養後代了。
黑背信天翁。另外,很有意思的一點就是,在對數種鳥類進行研究後,科學家們發現,雄性同性戀多出現在一夫多妻的物種中,而雌性同性戀則多出現在一夫一妻或者性早熟的物種中。
總結而言,同性戀(或至少同性性行為)並非不利於生殖延續,反而會提高個體交配成功的機率和後代的存活率,所以在生物進化上是有積極意義的。
參考文獻:
Bailey N W, Zuk M.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and evolution[J].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09, 24(8): 439-446.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路。
-
4 # 兔主席
注:本人不是學生物或相關醫學心理學的,只是從社會學和人類學角度比較關心同性戀,這些年間歇地看了一些相關的資料,也就接近一般科普通識的水平。基於此介紹一下。
根據進化論,進化生物學,適者生存,優勝劣才,在自然選擇中,適合生存、繁殖的一些特質會在一代一代繁衍中“發揚光大”,具有相關特質的人能夠在生存、求偶、繁殖、培育後代上佔優,因此他們的基因得到遺傳。相反,不利於生存和繁衍的特質就會在這種競爭中被逐漸淘汰。這是進化選擇的基本原理。中學生應該都瞭解吧。。
在自然界中,同性戀如果追求自己的性取向,生存大概不是問題,但是怎麼繁殖呢?無法繁衍後代。這個不光看似反自然,而且從進化生物上似乎無法解釋:這樣的特質和基因是如何經歷一代一代人傳播下來?。
補充一點,就同性戀的比例而言,同性戀在人口中的比重在1~10%不等,取決於衡量與判斷的標準。所謂的同性戀異性戀其實也是一個從同性戀到雙性戀到異性戀的性取向“光譜”。有完全“彎”的,有“直”的,也有中間的。
而由於社會觀念的原因,在人類社會大多時候的大多地方,大部分同性戀或偏同性的雙性戀還是選擇結婚生子的(“形婚”),其實是為人類的繁衍做出了貢獻。自從有人類以來可能都是這樣——占人口~10%的同性戀也在繁衍後代,將他們的基因繁衍下來,但是,由於同性戀慾望和取向的問題,我們可能可以假定他們的生育率在人類大歷史上低於異性戀。這就更難說明為什麼這樣的基因能夠一直繁衍下來。
所以,科學家要從進化生物學上解釋同性戀一直是很費勁的。為什麼會有這種表明上不符合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原則的東西存在?同性戀存在的意義為何? 如果堅持進化生物學,堅持自然選擇的道理,那麼只能認定,同性戀背後一定有某種東西能夠擴大人類整個群體的繁衍能力。
譬如說另外一個case是psychopath,缺乏同理心的一類人。他們有所謂的勇士基因。這類人占人口的1%,在人類社會程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衝突,矛盾解決、需要侵略性、衝動性、缺乏畏懼、要冒險但不能有溫情的工作或角色裡,就需要這種人出場(比如打獵、戰爭)。他們的存在幫助整個人類社會發展。
同性戀可能也是一樣的。 有一種為越來越多人接受的理論即說同性戀者身上存在某種有益於繁殖的基因。
這種基因落實到個人身上,其影響的強弱就是一個“光譜”。
當這個基因在個體身上強烈展示出來的時候,這個人就是同性戀。
稍弱一些,就是雙性戀。 再弱一些,就會在不改變“直”的性取向上,使一個人增加一些異性的特徵或氣質。 譬如使得雄性具備一些雌性特質(更加溫柔、精緻,體貼、溫情、同理、敏感),雌性變成異性特徵(如更具侵略性、性方面更開放和大膽)。
多項研究表明,適度具備異性特質會增強一個人的在擇偶上的競爭力,因此,研究發現,同性戀的親戚——雖然是異性戀但是會不同程度上攜帶一些“同性戀”基因,具有一些繁育的優勢。
這就解釋了同性戀基因存在的價值——以占人口比例1~10%的“代價”,使得這個有利於其餘人口的生育能力增強。
題外話:如果同性戀婚姻合法化,會使得同性戀不再需要形婚。而由於繁衍後代的成本(領養、試管嬰兒、代孕等),會使得他們的繁殖率下降,這就使得“攜帶同性戀基因”的新生人口減少,進而減少這種基因在人類基因池中的比重。由於同性戀基因可能對整個人類的繁育能力有間接有幫助,其在人類基因池中比重的減少(即更少的人具有異性特質),甚至有可能也會導致人類人口總體繁育水平的下降。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簡直了,那你告訴我為什麼會有異性戀?為什麼會有無性戀?這就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同性戀是由基因決定的,不是誰能左右的!彎的直不了,直的彎不了!同性戀是這個社會這個世界都無法解釋的,就好像你能告訴我先有的雞還是先有的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