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razy歷史

    目前來看,越南相較於印度更加容易成為發達國家。

    為何這麼說呢?

    越南有這樣幾個優勢

    第一、體量較小,轉型容易

    越南人口總數和麵積與四川類似。相較於印度龐大的體量,自然要小上許多。不過,就世界範圍而言,這種規模的人口數量,如果運用得當,更容易變成人口紅利。

    越南人口組成和印度差不多,都是屬於增長性人口模式,年輕人較多。但是,相較於印度而言,這些年加大了開放力度,並持續向中國學習的越南,經濟上開始大踏步轉型。正所謂船小好調頭,雖然目前來看,依舊是農業佔據了主導地位。但是隨著中國的產業升級,大量的企業已經搬遷到越南,對越南的產業結構的最佳化,有了極大的好處。

    印度則不然,人口眾多,而且受教育程度也較之越南要低的多。轉型更加不易。

    第二、越南人更加吃苦耐勞

    後發展者想要超越先發展者,必然要經歷艱苦的奮鬥歷程。而想要安然度過,那麼吃苦耐勞的精神就成了制勝的法寶。越南人性情堅韌,這在當年的越戰中就能看出。而印度人則生性散漫懶惰。這種兩者不同的民族特性,令其今後的發展前景完全不同。

    第三、地處東南亞,容易承接來自中國的產業轉移

    二戰後世界產業轉移基本上是從歐美到日,然後是南韓、香港、臺灣、新加坡,即亞洲四小龍,而後是中國大陸,現在隨著中國大陸的產業逐漸處於升級時期,大量的高耗能,低產出的人力密集型產業開始轉移到東南亞地區。很明顯,人口數量眾多的生產成本低下的越南成為了世界資本的新寵兒。

    雖然印度也承接了一部分,但是幾乎所有在印度建廠的國際公司,都有著不堪回首的經歷。經商環境極差,民眾素質不高,官僚極為腐敗等等,都是嚴重製約的因素。

    所以,相較於印度而言,越南更加容易成為一個發達國家。畢竟越南在內部是鐵板一塊,而印度不僅僅在外部成天挑事,內部也不安穩。這些都是印度難以發展起來的根本性原因。

  • 2 # 史海尋蹤

    兩個國家想要發達起來,都很不容易。

    時下有一個新詞,叫做“階層固化”,全球經濟這塊“大蛋糕”已經被七七八八瓜分的差不多了,發達國家組團控制了利潤最豐厚的產業鏈上游,像印度、越南這些後起之秀想翻身,擠進這個富國俱樂部,難度不是一般大。

    發達國家的判定沒有一個固定標準,大致要求如下:

    生產力水平高度發達。國家總體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較高,一般認為人均gdp至少達到1萬美元,第三產業佔比60%以上。

    市場機制和體系健全,經濟執行機制成熟,有著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

    經濟國際化程度高。外貿佔有份額大且質量高,金融市場與國際聯絡緊密。

    由上可以看出,印越兩國同發達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就拿最直接的人均gdp來說,兩國都是2000多美元,越南高一點,越2600美元。

    印度獨立後,長時間內更依賴龐大的公營企業,有些類似計劃經濟,增長率十分緩慢,只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推出系列改革措施後,方才步入快車道,這種增長率是建立在基數較低的前提之上。

    舉個例子,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增長率常年保持在10%以上,但是到現在,經過多年發展,經濟總量已十分巨大,因此增長率也會因此下降,西方先進國家能達到3%已算是不錯的水平了。

    越南情況也差不多,之前一直打仗,和美國打完又和高棉打,時不時還會找中國麻煩。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方才“幡然醒悟”,把國家重心轉向經濟發展。

    再看兩國的產業結構,印度七成人口仍以農業為生,工業體系薄弱,唯一能拿出手的是外包服務業,說直接些,就是歐美髮達國家把非核心業務剝離出來,交給印度完成,當然外包部分不可能是肥的流油那部分。

    一個發展中國家想擠進發達俱樂部,工業化是必經之路,發達國家號稱後工業化,是因為其工業水平、效率都已到了很高水平,並非工業基礎不行。印度直接繞過這一步,顯然是捨本逐末。

    越南呢?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其特點就是利潤低、科技含量低、需要的人力成本低,同時進入門檻也低。是一個競爭激烈油水不多的領域。

    因此想要發達,沒有高技術打底的產業是無法支撐的。退一步,即使有相關產業,那本國的人口素質能否滿足該產業需要,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發達,是個綜合要求很高、體現國家總體水平的詞彙,對每一個發展中國家都是任重而道遠。看看如今的發達國家,基本上也都是佔據先機之利,折騰了很多年才達到這種水平。

    但如果非要把印度和越南比較,越南船小好調頭,改變或者調整更為靈活,而且越南深受中華文化影響,有著頭腦靈活、吃苦耐勞的覺悟,機會更多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神偷的電影作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