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和幸福擦肩而過
-
2 # 小時大彬
大丈夫生逢亂世,自當建功立業,名垂青史。
曹操跟著何進、袁紹瞎混的時候,黃巾起義爆發了,全國一下子陷入了混亂之中。為保衛京師,大將軍何進奏請天子下詔讓董卓率兵勤王。董卓這一來不要緊,戀著就不想走了。因為手握重兵,勢力是一天比一天壯大。時隔不久,狼子野心就暴露出來了,廢少帝,立劉協,殺大臣,戮百姓,搞得朝堂上下烏煙瘴氣。此時的朝廷,生殺予奪,全在董卓的一閃念。
面對董卓亂政,血腥鎮壓,朝堂上的臣子們敢怒不敢言。王允還算清醒,利用自己過生日的機會,召集漢朝舊臣到府中一聚。因為心情不好,喝著喝著就大了。想起董卓的種種暴行,眾大臣不禁“掩面而哭”。到了這個時候,這些臣子們還在顧忌面子(哭起來也是羞羞答答的)。就在群臣近乎表演的哭泣中,卻有一人“撫掌大笑”道:“滿朝大臣,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眾人抬頭一看,原來是驍騎校尉曹操。見曹操擾亂氣氛,不悲反喜,王允對著曹操就是一頓斥責。不料曹操說道:“非笑別事,笑眾大臣無一計殺董卓也。某雖不才,略施小計,可斷董卓頭,懸于都門外,以謝天下。”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王允一聽大喜,趕緊避席求教。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其實,也不是曹操好出風頭,或一時心血來潮,早在董卓亂政之初,曹操就知道此人定不能長久,早就有了取而代之、謀取天下的打算。問題是董卓手握大權,又有呂布從中相助,要想殺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曹操只能不動聲色,暗中積蓄力量。在別人避之尚且惟恐不及的情況下,曹操卻是主動接近,逐步取得了董卓的賞識和信任。
此時,當王允問曹操有何高見的時候,曹操毫不掩飾的說道:“近日操近身以事董卓者,實有意圖之。”接著,曹操就說出了自己的計劃:“聞司徒有七寶刀一口,願借與操入相府,可刺殺之。”那麼,刺殺董卓一定非用寶刀不可麼?其實也全不盡然。誰都知道,普通的刀子一樣能殺人。但曹操是何等心機之人,這麼說自然有他的道理,他想的是帶上一口寶刀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獻刀為名,順利進入相府;二是一旦事情敗露,也好藉以脫身。由此可見,曹操對於能否行刺成功並無多大把握。更準確一點講,曹操並非一定要殺死董卓。
既然知道沒有把握,曹操為何還要弄出這麼大的動靜來呢。其實,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處:深入虎穴、冒險行刺必定會引起朝野和天下震動,成功與否,自己都將成為眾望所歸的大英雄;而去了不殺,又可以為自己迅速積蓄力量贏得寶貴的時間和空間。想來按曹操一貫的脾氣秉性,怎麼可能甘心去為別人“做嫁衣”呢。假若刺殺成功,朝廷權力必定重新回到王允等人手中,自己充其量就是一個“刺客”的角色而已。而如果失敗被殺,那就得不償失了。一舉兩得的辦法就是,搞一個“假行刺”事件,成就自己的一世英名。很顯然,暫時留下董卓性命,對自己有利。
曹操的這種心態,到了相府之後表現的尤為明顯。其實,如果曹操真想殺董卓,至少有兩次機會不容錯過。但因為曹操有自己的打算,自然就讓這看似極度兇險的刺殺行動變成了曹操一個人的表演了。
機會之一
:曹操進入相府,當董卓聽曹操說“馬羸,行遲”的時候,立即讓呂布去為曹操挑選一匹良馬來。此時一對一,應該具備了最佳刺殺時機。但曹操卻是“意欲拔刀,懼卓有力,不敢下手”,刺客怕被行刺的人,顯然有些說不過去。其實不是曹操不敢殺,而是不想殺,董卓再有力,這一刀下去還能再有反抗的機會?
機會之二
:董卓側過身之後,曹操又“急掣寶刀在手”。結果這個動作卻被董卓從鏡子中看到了,於是急忙回身,質問曹操。曹操一見,趕緊倒轉刀把,跪下說道:“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這一次,看似兇險,其實卻是曹操故意做給董卓看的,為的就是給董卓造成一個半真半假、似是而非的假象。
董卓接過一看,果然是一口寶刀,沒來得及多想,順手就遞給剛剛回來的呂布,然後領著曹操看馬去了。趁著這個機會,曹操不敢怠慢,說一句“願試一騎”,快馬加鞭就逃走了。見曹操遠去,呂布才對董卓說:“恰才曹操有刺父之狀,及被喝破,故推獻刀。”直到此時,董卓才有所警覺:“吾亦甚疑。”在這個環節上,曹操把握的極其到位,既給董卓留下一個大大的疑問,又不至於讓董卓提前識破,傷害性命。
事情終於查清了,曹操確有行刺的重大嫌疑。於是董卓立即畫影圖形,發下海浦文書,全國通緝曹操。這一來,曹操頓時名聲大震。而曹操,顯然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名氣大了就有了資本,就能積聚力量。於是回到家鄉,散盡家財,招募兵勇。“應募之士,如雨駢集”,四方送糧食者,不計其數。最後“曹兵壯士五千,屯於陳留。”曹操終於具備了一爭天下的基本條件。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在權謀詐術上,曹操的確堪稱絕頂高手,一般人很難望其項背。
回覆列表
“曹操獻刀”,這是《三國演義》裡面一段比較有趣的情節。大概的故事是這樣的:曹操揚言要刺殺董卓,還說把董卓的頭掛在城門。結果是,刺殺沒成,反而變成了獻寶刀,場面真心無比的尷尬和驚心肉跳,最後董卓識別了,派人追殺曹操。從刺殺的整個過程來看,這還真看不出什麼問題,可是,結果為什麼會變成那樣呢?
刺殺一個人,我覺得首先要具備三樣東西,一是天時,二是地利,三是人和。曹操刺殺董卓,首先是天時選錯了。一想到刺殺這個詞,我想大家肯定會想到夜晚,因為夜晚一般都是刺殺的最好時機,一來光線不足,二來夜深人靜,三來人到了夜晚都會犯困,就算有人守衛,他們也會有困的時候。沒錯,我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書中曹操刺董卓那一幕,他選擇的是在白天,,刺殺董卓為啥非地放在白天刺殺呢。白天光線充足,守衛在董卓身邊的人更是神清氣爽,你一大早的拿著刀跑去人家那裡溜達,就算你跟董卓在怎麼好,他身邊的那些人總也會有點疑心,有點猜忌啊!更和況董卓身邊的是呂布。所以,曹操選擇的天時就是第一個錯。
第二是地利,在這裡,曹操是比較幸運的,因為當時曹操去到董卓那裡時,董卓還正坐在床上,毫無防備之心。剛想拔刀刺殺他時,曹操又想到了董卓力氣大,正面估計是刺不成的,然,運氣又來了,由於董卓比較胖,沒坐多久他就轉過身來揹著對著曹操臥著。這地利真實天助我也啊!曹操正想拔刀出來刺殺董卓時,逗人的一幕就出現了,曹操拔劍的畫面居然被董卓發現了,原因竟因為是在大白天,房間的衣鏡照到了一切。董卓發現了,就問曹操幹啥?而此時去給曹操找馬的呂布也回來了,這種情況還能怎麼辦?只能演一下戲了,情急之下,曹操只好當做獻刀了。
第三是人和。人和這點有三個要說的,一是董卓,二是呂布,三是王允。曹操一開始就是朝廷的官員,跟董卓也混的不錯,取得了董卓的一些信任,但是曹操跟呂布並不太熟絡,而呂布是董卓的義子,曹操以馬瘦為藉口支開了呂布。可是,曹操刺殺的決心不夠。本來可以在董卓轉身的那一瞬間或者等支開呂布時就可以亂刀砍死董卓的,但他考慮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最終刺殺失敗。所以在人和這塊,曹操做的很不到位,一來沒有跟呂布搞好關係,二來也沒有跟王允搞好關係,三來刺殺的全域性壓根就沒有做好萬全之策。
除了天時、地利、人和這三點外,曹操還過於自信。在開始說刺殺董卓時,他的表現是什麼?大夥都哭成一片了,他卻撫掌大笑!還揚言說:吾非笑別事,笑眾位無一計殺董卓。操隨不才,願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地。聽到曹操這樣說,王允當然是超級開心的啦,正想著叫誰上呢,結果你就送上門來了。這刺殺,在我看來只不過是一場讓人捉急的演出罷了。
看到最後,就很令人發省:一件看似簡單的事,為啥就不好好的考慮周全了再去行動呢?難道所有看似簡單的事就真的不會出現意外嗎?答案是不一定。古人云:小心駛得萬年船,不管是簡單的還是複雜的事,我們都應該全面的考慮清楚了再去行動。正所謂不怕萬一,只怕一萬,衝動是魔鬼,過於自信是傻逼,不考慮周全就是後悔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