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芳自賞wo
-
2 # 天天206840683
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是他覺得這樣好玩也不是說要折騰家長,這樣平凡的去做這事,有可能是為了引起你的關注想和父母多互動。平時多觀察孩子的表現,4歲了在認知上已經建立起來家長要多引導他,拒絕大吼大叫體罰等教育方式,這樣會適得其反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
3 # 加油兒寶貝
孩子可能是透過這樣方式享受可以“認識自我”的快樂呢!自我意識發展階段,孩子喜歡不斷的探索來認識自己,證明自己的存在。常常會願意說“不”或者做出自己不一樣的選擇來認識自己,區別自己和他人的不同。
如果是合理的需求我們可以滿足;不合理的需求我們要拒絕。
-
4 # 愛沐天澤心理軻楠
這就是孩子。
有一種可能,是孩子在探索。
有一種可能,是孩子在試探你,利用“作”來測試你到底愛不愛他。
有一種可能,是孩子在索愛或求關注。
還有一種可能,是你經常看不到孩子。
看到孩子,滿足他,他就少折騰了。
-
5 # 書山身教課堂
家長或許可以換個角度看待這件事。
孩子的要求和你做的事情正好相反,並不是在折磨人,而是一種自我表達。
孩子4歲的時候,自我意識開始逐步建立,不管是吃飯還是選衣服、玩具等,他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這是孩子的心理正在健康成長啊!父母更多的是應該感到欣喜和欣慰。
而且父母應該在做跟孩子有關的事情前,先提前徵詢孩子的意見,瞭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選擇。
這不是溺愛,也不是讓步,而是把孩子當成有思想的獨立個體去對待。
-
6 # 輕聽樹下
一、接納理解孩子,不要嚴厲斥責或說教
叛逆帶有情緒的孩子像一個小刺蝟,你越說他,他越會豎起滿身的刺跟你掐架。
很多家長面對叛逆的孩子,喜歡跟孩子講道理,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其實這個時候孩子不一定能聽進去。
比如我曾在路上看到這樣一幕,媽媽從幼兒園接孩子回家,孩子在路上踢了垃圾桶一腳,這位母親就展開了一系列說教。
比如要做一個有教養的人,要愛護環境,要保護公物等等,而孩子面對這些大道理完全無法領會,只能一邊走,一邊將耳朵捂住。
其實對於孩子的各種鬧和作,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放平心態、接納孩子的行為,你鬧你的,我笑我的。等到孩子安靜下來,再去給他一個擁抱。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關注了,所有的情緒都被父母關注到了,那麼目的也就達到了。這個時候再跟孩子溝通,他會更容易聽得進去。
二、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交流
很多父母習慣用大人的口吻和孩子交流,往往事倍功半,如果改換故事書或者動畫片裡的語言,孩子會更加容易接受。
比如孩子踢垃圾桶,媽媽代替垃圾桶說:「哦哦,你踢我,我好疼哦」。
孩子一來會被媽媽逗樂,二來也能明白任何物品都需要被尊重和愛護。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引導孩子學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孩子哭鬧後,我們可以問問他,是不是「生氣、難過」。再之後,我們就可以告訴孩子,這種情緒就是不開心,難過,下次你可以用語言告訴別人「我很生氣」。
當雙方都可以用恰當的語言進行溝通的時候,引導和教育的目的也就很容易達到了。
三、讓孩子做選擇題
讓孩子在有限的範圍內選擇,既能讓他們有一定的權力,又能把事情圈定在一個範圍內。
比如:
「 你是看五分鐘電視,還是十分鐘?」
「 我們再講一個故事,還是兩個?」
「 你打算現在喝水,還是吃完飯後喝水?」
當然,有時候孩子會給出範圍外的答案,這個時候,家長要很明確地說,這不是選擇範圍內的,然後很嚴肅地再重複一遍自己的命題。
透過這樣的方式,既能引導孩子,又能讓他有一種自己有權選擇的感覺。
四、轉移注意力
轉移注意力是一個解決孩子情緒很好的方式,如果大人能成功讓他對別的東西感興趣,陪他玩玩具、讀繪本,他真的會放下手機很快跟上家長的節奏的。
其實,孩子的歲叛逆期並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新階段。
心理學家曾說,孩子的叛逆期是老天賜予父母的機會。
透過這個機會,父母能夠更好地瞭解孩子的個性和特點,也能夠進一步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從而幫助孩子實現成長和進步,開啟人生的新篇章。
-
7 # 書香伴入眠
回答這一問題,我想從“何為折騰”,“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等方面談一談。
什麼為“折騰”,孩子類似的行為算不算折騰家長。4歲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經由2歲的萌芽狀態發展得更強烈了,他事事要首先弄明白這是什麼,怎麼回事,接著要自問我怎麼做,最後當然希望得到家長的認可。
所以,這個年齡的孩子對什麼都感興趣,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點。比如,家長要帶孩子上早教,約好了課。媽媽催他趕緊換好衣服,可他一會兒幹這,一會兒又幹別的去了,就是不能痛痛快快穿好衣服;一路上,他一會兒蹲下看螞蟻,一會兒又去踩積水……搞得媽媽滿頭大汗,煩躁難耐。這算折騰嗎?我家寶寶就是這樣。
其實,孩子只順著自己的意識而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根本沒有考慮時間,不懂得預判磨蹭的後果,沒管媽媽是否生氣,並沒有故意這麼幹。
而家長就是很生氣,也是正常的。因為大人自有一套行為邏輯與習慣,依此評判當然煩躁了。可當我們瞭解了孩子這麼做的心理後就應該這樣說:趕緊了,我們要遲到了。真沒必要發火。一次我家寶寶聽到媽媽這樣說後,還調皮地接話:“不趕趟兒了”。搞得家長的火都發不起來了。
當我們瞭解了孩子的心理、行為特點後就能容忍孩子許多類似的我們認為的不配合的行為了。
孩子最關注的是“我想怎麼樣”,這是他在不斷確認自我意識,然後就按著自己的認識行動,並不停地嘗試,所以在別人看來一會兒要這一會兒又要那,給了這個又要那個,純屬折騰。
瞭解清楚後,家長不必事事當真,馬上滿足他,而是要恰當引導,用商量的口吻、允許他選擇的態度、提建議的方法,來避開那些“行不通”的做法,轉移他的注意力。不必跟孩子碰硬、較真。
如果主意經常被否定、想法經常被打壓,對孩子來說,無疑是災難性的遭遇。當孩子興趣盎然地做一件事,卻不被家長允許;興高采烈地談自己的想法被家長訓一頓。這樣,孩子的自我認同和自主意識受到了打擊。父母都認為自己這不對、那不行,那自己也終歸不怎麼樣,那就乖乖聽話吧。日後孩子就形成了乖順、沒主見,甚至懦弱、好說話的個性了。個性強的孩子就越來越叛逆了,反正在家長眼裡我什麼都不好,幹什麼都不行,那我就沒什麼必要非聽家長的,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綜上,家長一定要看到孩子言行的心理原因及其合理性,用無條件的愛來包容孩子的試錯、無厘頭的舉止,讓孩子明白父母是愛他的,只是要糾正他的這一錯誤行為,大衛系列圖畫繪本中的媽媽就是這樣對待十分淘氣、愛闖禍的大衛的。
回覆列表
很正常,我家小孩就是這樣,你指東他非指西,你說好他非說壞,什麼事都跟你反著來,我感覺這也屬於叛逆期,只不過他現在還小,不像到了十幾歲孩子的叛逆期那樣厲害,所以現在的小孩很不好帶,就得慢慢教他,急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