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豫鄉文旅
-
2 # 鄉間一抹陽光
隨著除草劑的出現,現在農村人種植作物不再用傳統的人工鋤草,大部分都是用的化學除草,省事省力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食品安全隱患。
我家每年種植紅薯,直到現在還是人工鋤草,栽種紅薯之後,我爸和我都會去地裡進行鋤草工作。
鋤地是可以保墒的,比如紅薯鋤草,紅薯都是壟作,栽種以後,鋤草過程中,會用鋤頭把壟下面的土提到紅薯苗根部,也就是培土。根部培土以後,能增加壟高,根部水分蒸發慢,有利於紅薯生長,確實能起到保墒增產的效果。
在以前,沒有除草劑,每年小麥出來的時候,都要去麥田鋤草。鋤草是一門技術活,會鋤的鋤好地。最出名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農民都是在晴天大太陽的時候鋤草,鋤完以後,草都被曬死了。
但是鋤草有時也能散墒,天氣乾旱,表面的水分蒸發以後,會形成一層保護,土壤深層的水分蒸發就會變得緩慢。經過鋤地以後,打破了土壤表面的保護層,深層的溼潤土壤被翻倒上面,在經過晾曬,表層土壤和深層土壤水分都被蒸發掉,有一定程度上,也不利於保墒。而且雨後鋤草,土壤裸露面積增大,水分蒸騰加快,也不利於保墒。就像曬被子,一面曬乾了,另一面還是溼潤的,翻過來還要在曬一遍,兩面都會變幹。
鋤草好處還是很大的,能預防土壤板結,疏鬆土壤結構,令作物紮根更深,吸收深層水分。
-
3 # 宗元三農堂
問:老農說“鋤地能保墒又能散墒”有沒有道理,為什麼?答:老農說“鋤地能保墒又能散墒”是有科學道理的,這點自然常識毋庸置疑,種過地鋤過地的農民都懂得。大家都知道一首詩叫題目《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反映了這個道理,也就是鋤地能保墒又能散墒!具體情況分兩種,簡單解釋一下:一、在土地乾旱的季節,地下水分蒸發塊,主要是土層向上蒸發水分的氣孔通道地面,太陽直射溫度透過氣孔蒸發水分,如果用鋤鋤過地,切斷了蒸發水分的氣孔,太陽直射溫度就無法透過氣孔下傳到地下水分,也就不再蒸發水分了,也就是“鋤地能保墒”的道理。二、在土地潮溼,土地水分過高,地面下土層向上排水的氣孔被堵死,水分不能向上蒸發了,即使太陽直射,也不能導致地下水分向上蒸發,所以在晴朗的天氣,鋤地劃破謝謝氣孔,讓分排出地面,這也是“鋤地能散墒”的原因。
-
4 # 農村土秀才
常年種地的人,別小看這一張鋤。莊稼苗旱了它能鬆土保墒,莊稼苗溼澇它能鬆土增溫散墒,給莊稼苗曬被褥。說這話有人覺得有點玄乎。如果不信大家可以試一試,當你的玉米大豆出土後鋤上一遍,你就會知道效果大不一樣。
一、過去有句諺語:”秋收一張鋤旱澇保豐收”。說的是從前生產隊年代。農業生產落後,芒種之下溫高雨少。隊上幾百畝秋莊稼被旱得耷拉著腦袋。為了暫緩旱情,隊裡只好動員勞力先對玉米淺鋤一遍,淺鋤的目的就等於給植物根部加了一層外衣,這麼以來使根下土層曬不透,可就保墒耐旱了。
二、如今的農業生產技術比過去發達了,先進了。那些古老的種地諺語早已鴉雀無聲,傳統的種地方法己退居二線。現在種地誰還再用鋤頭?太麻煩也狂出力。玉米種上只用除草劑一打,到時就收了。熟不知過去的笨重方法拿到現在還算先進技術,有的秋莊稼種上後氣候一直陰潮不晴,植物根鬚天天泡在泥漿裡它會生長嗎?所以,在這個時候你用鋤頭把秋苗深深鋤上一遍。一來給根鬚透了熱氣,二來為根鬚翻曬了被褥。這麼以來秋莊稼的長勢格外不一樣。不信大家可以把鋤過的田地作一比較,很明顯鋤過的玉米青嫩沒鋤的蠟黃。因此之說,這就是鋤地能保墒又能散墒的根本原理。圖片來自網路
-
5 # 凡塵觀生活
網友們:
先說鋤地能保墒。
當土地雨後或者用水澆過地之後,地表土層就會形成板結,土壤中的很多小縫隙如同毛細管,會把深層的水分輸送到土壤表面而蒸發掉,形成跑墒,不利於土壤儲存水分。如下圖:
這個時候,農民伯伯就會鋤地,用鋤地打破板結層,破壞土壤中的毛細管,從而使土壤中的水分得到保持 ,達到保墒的目的。這就是鋤地能保墒的原因。
再說鋤地又能散墒。
當雨水過大,土壤含水量過大,就行成了密閉的地表層,不利於水分蒸發,減少地墒,也就不利於生產。農民伯伯為了很快減少土壤中的水分,將地表墒散開,也採用鋤地,開啟密閉的地表層,加快地表墒的散發,以加快土壤水份蒸發,儘快開展生產。
“鋤地能保墒又能散墒”這句話是農民伯伯對在農業生產中鋤地保墒和鋤地散墒的勞動形態的總結,也說明了鋤地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樣是鋤地,但是,運用的物件不一樣是,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
6 # 老農話三農
中華文化博大而精深,尤其是過去的農耕時代,農民在耕作和管理農作物莊稼,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總結了不少農諺,這些農諺不管在過去,還是在當代,對於農業生產管理都有益處,這也是勞動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結晶,不少農諺在農業生產和管理上仍得到運用。
農民說“鋤地能保墒又能散墒”有沒有道理,有個名詩“禾鋤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要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由此可見,農作物鋤草對糧食生產中有多麼重要和必要,農民都知道,農作物在播種以後,遇到雷電強降雨天氣,所出的莊稼土壤就會板結,同時更容易長草,而農作物在其生長過程中也需要養份養料和Sunny空氣的吸收,才會長得更加茂盛,土壤板結且長草,作物所需要的氧氣得不到更多的吸收,田中再長草,也會與莊稼爭肥、爭光、爭空間生長而不利於作物生長。
別小著一把鋤頭,如果天氣晴好以後用它來松鋤土壤、松根培土,既有利於能清除田間雜草,疏鬆土壤也有利於土壤中的養料和氧氣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吸收,同時雍根培土後的農作物在後期生長可能遭遇的天氣自然災害也不容倒伏等。因而,可以說農諺“鋤地能保墒又能散墒”,在今天的農業生產中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回覆列表
老農說“鋤地能保墒又能散墒”,有沒有道理,為什麼?這是農村裡老農民常說的一句話,有人認為沒有道理,有人卻認為是很有道理的,你怎麼認為的呢?
沒有在老家農村體驗過鋤地的是不知道這句話的深刻涵義的,而會覺得老農說的這句是自相矛盾不知所以的話。
其實挺有道理的,在農耕社會,農民一直是這樣鋤地鋤過來的。
“鋤地能保墒又能散墒”這話並不矛盾,但是要分開說,分開解釋才對。
小時候大家都學過這首古詩吧?“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人就會覺得很奇怪,既然天氣那麼熱,為什麼農民不在天氣涼快的時候鋤地呢?非要選擇在日當午最熱的時候鋤地呢?其實按照大家正常的思維一點也不奇怪。
日當午鋤地有好處啊!鋤草可以很快的把野草曬死啊,要是陰天鋤草,就不會死的那麼快,隔夜的話還有可能重新生長。還有就是有散墒的功效,尤其是在大雨過後,農田下面土壤積蓄了大量的水分,有時候對農作物的根部不好,土壤表層又被沖刷的板結,這就要農民來鋤地,讓土壤中的水分在晌午十分快速的蒸發掉,這個農民是很有智慧的,但是也有代價,那就是汗滴禾下土,農民很辛苦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一身黃泥,兩袖清風。
散墒的說完了,那麼為啥還說鋤地可以保墒的呢?大家可能一聽就明白。在農田的表層土壤和深層土壤,不會是密封不透氣的,尤其是在極其乾旱的季節,農田的水分蒸發很快,就是因為土壤表層和深層之間有透氣孔的存在,有的地方甚至乾裂龜裂,這樣就會蒸發水分更快。那麼透過鋤地,來破壞這些通氣孔,打亂原來土壤的結構狀態,這樣就可以起到保墒的效果了。
所以,農民說的“鋤地能保墒又能散墒”不矛盾,還有一定的科學的道理的。如果哪個農民再給你說鋤頭有火或者鋤頭有水的話,不要驚訝,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