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99

    叢氏大宗祠位於現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子村叢氏莊園 (老虎山生態園)。整個宗祠依山觀海,輝映在蒼松翠柏間。

    叢氏大宗祠佔地5000多平方米,分三進五殿。前殿山門下兩株百餘年的銀杏古樹葉茂枝繁。沿漢白玉欄杆拱起的石階次第而上,過了巨型石雕照壁,就是雄偉的祭祖大殿,由代表叢氏36大支系的36根合抱粗巨柱擎起,雕樑飛簷,拔地而起。前殿山門下二株百餘年的銀杏古樹葉茂枝繁,二尊重達二十餘噸的石獅鎮守門前。殿前一座高達5餘米的叢氏功德碑與重達2噸多的香爐遙相對應。整個大殿用白玉欄杆護起,殿前正中,有巨型石雕“二龍戲珠”,大殿上有雕樑畫柱迴廊繞殿一週,大殿兩旁有行廊通往後殿,行廊間有聚寶金池,殿後壁立千仞,以為靠山。

    祭祖大殿內外牆,以巨幅壁畫展示叢氏一族自草原霸主到兩漢世家及徙居膠東改金為叢的列祖列宗之光輝業績。大殿內按世系供祭26世以上,叢氏36支各地千餘尊祖先牌位,左殿為叢氏歷代先賢勝蹟館,右殿設為叢氏當代名流精英展館。前殿兩側迴廊為大理石刻叢氏功德記事碑,大殿兩邊繪有24孝圖,迴廊為族人題刻碑廊。宗祠山門前建有大理石旗杆臺,按規制樹旗杆五樽,旗杆上方高懸璧鬥,飛鶴走麟,莊嚴無比;中間主旗杆高15.88米,上雕叢氏遠祖圖騰,祭天金人,四周祥雲圍繞;左為飛鶴,右為麒麟,象徵著叢氏家族出過文武一品高官的榮耀。

    叢氏宗族及祖塋、祠堂的歷史淵源宗祠是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古時文登叢氏有祭祖活動的場所在祖塋和祠堂。祖塋有兩處:一為宋大觀元年所建立的柳林小甸祖塋,一為明御賜尚書叢蘭公的青石崗祖塋。宗祠有文登叢氏祠堂。

    史料中,古文登叢氏祭祀的祖塋、祠堂,除柳林小甸祖塋外,都在文登古縣城附近。

    文登叢氏祠堂始建於明代,都在明尚書太子少保蘭公成名之後才有,現流傳最廣的叢氏族譜,也是蘭公之後修續。蘭公官居一品,當然要按當時的各項體制來修續宗譜。明時襲歐陽修之續譜之例,士大夫追封三代上續不過五代,所以按這個官方規定,叢氏族譜也就只能以德佑公為一世祖了,其後建之宗祠亦是以德佑為一世祖而祭祀。小甸祖塋叢氏附葬記中所列的叢氏祖先凡40餘位,其中做過文登鹽稅使的德佑祖,是宋大觀元年之永祖的第七世孫。而自德佑祖上下三代人中,做過金元高官的就有52人,作為明代大臣的蘭公續其宗祖,按體例而上追五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宋元之前叢氏無祠堂,只有柳林小甸祖塋墓祠之祭。廟堂之祭最能彰顯一個宗族的興旺衰退,柳林小甸祖塋自宋大觀元年永祖兆基以來,其祭祀最為隆重者,應莫過於金元時期。在叢氏祖塋碑刻和文登縣誌記載中我們得知,金元兩朝雖只百餘年時間,但文登叢氏為官顯達卻有50餘位之多,這在一縣一氏之中,可算得上是奇盛了,正如明刑部尚書陳其學所言“至元起家,復為世勳臣族”,族興而祠必隆。 祠堂是古時人們對祭祀祖先之堂館的一個俗稱,按各朝代時期的制度不同,又被分為大宗祠、祠堂、支祠、專祠和家廟等多種等級。威海叢氏大宗祠無疑是高等級的祭祀祖先之堂館。

    據史料和考古發現,公元前21世紀的奴隸社會就有了帝王專門祭祀祖先的場所——家廟。殷商時曾訂觀王廟制,到了西周更是把祭祖、祭天、祭地看成是天子的權力。《左傳》說:“國之大事,在祀在戎”。而除天子之外的真正意義上的祠堂,應該始於漢代,但當時祠堂均建於墓地,曰墓祠。南宋時朱熹著《家禮》立祠堂之格制,但嚴格規定了祠堂等級限制,只有士大夫以上有了地位的人才能立祠,民間不得私建,到了明嘉靖年間,才允許民間可聯宗建祠。此後,興建祠堂之風迅速席捲全國,到清有增無減,民間村村有祠,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民族和傳承文化特徵。

    現為文登區博物館使用的文登叢氏祠堂,乃光緒末年北宮名紳叢氏族長麟洲公倡儀主持所建,其地為麟洲公無償捐助,工料由全族勸捐。有史料為證,凡德佑祖之支系族人每畝地議排募銅錢。此祠氣勢雄偉,格調高雅,在文登諸氏之祠堂中無與倫比,是當時文登唯一一座按祖上出過一品官員才能達到的規格修建的。祠為二進五楹雕樑畫柱,大殿堂前為木製屏風,祭祀時可全部展開,前殿有石柱四根,左右有石鼓一對,門前八字磚牆,大門上“叢氏宗祠”為邑名流書法家趙泮馨所書,大門後圓石卷門上有石匾坊,刻“世承天寵”四字,為文登光緒戊子解元於霖逢所書,由於資金問題匱乏,及麟洲公病故,此祠歷20餘年方竣工。後期亦為敵偽佔用。建國後,長期為縣文化館圖書館所用,2000年世界叢氏宗親會出資近10萬元對其維修,叢氏研討會在其前殿東室辦公。

    2008年10月世界叢氏宗親會常務理事會北京會議一致透過,將城子村所建之叢氏宗祠命名為叢氏大宗祠,祭叢氏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永祖之下凡十九世先祖,受天下叢氏族人拜祭,為天下叢氏族人闔族之大宗祠。

    叢氏宗祠,是文登中心城區現存唯一古建築。自20世紀90年代起,不斷有海內外叢氏後人來文登尋根祭祖,瞻仰叢氏宗祠。據說,今天文登人不管走到哪裡,只要見到叢氏族人,一提是來自文登,第一句話都是“老家來人了,而且天下所有姓叢的都能排上輩分。由此可見,“天下叢氏宗文登”是有史有據,是為天下叢氏族人所認同的。  叢氏一族,自古即為文登望族。族興祠必隆,自明代以來,文登叢氏宗祠幾經修建。清光緒末年,因見原祠堂不夠氣派,文登名紳叢麟洲倡議並主持新建叢氏宗祠。叢氏祖上曾出過一品大員——明朝南京工部尚書叢蘭,因而叢氏宗祠按一品官員祠堂規格建造,氣勢雄偉,格調高雅。儘管歷經百餘年風吹雨打,從現存的叢氏宗祠仍能管窺其當年的輝煌。祠堂佔地800餘平方米,二進五楹,雕樑畫柱。前殿有石柱四根,紅漆大門,門前八字磚牆,大門後圓石卷門上有石匾坊,刻“世承天寵”四個大字,為清光緒戊子(1888年)解元於霖逢所書。後殿飛龍翹尾,簷牙高啄,脊簷飾以獸吻。門楣原懸有木匾一方,上書“叢氏宗祠”四個大字,為當時文登名流書法家趙泮馨所書,可惜現已不復得見。  1995年,一位名為叢松坡的叢氏後人在晉祠遊玩時,為祠內“天下王氏宗太原”的巨大橫幅和宏大的祭奠場面所感,產生尋根問祖的念頭,遂奔走呼號,於1996年與族人共同發起成立“叢氏研討會”,並在政府的支援下搬到叢氏宗祠內辦公。經過幾年的艱辛努力,先後編纂出版了《叢氏源譚》第一部、第二部和《叢氏家族》,開通了叢氏網站,對叢氏起源、宗祖、古今名流及地域分佈等作了詳細的考據論證和記載說明。

    關於叢氏起源,在《叢氏源譚》中有詳細記載。叢姓氏族的宗祖問題,在《姓氏考略》中有二說:其一,“堯時有叢枝”。其二,“又相傳,漢金日磾之後,遷山東省文登縣之叢家峴,遂以為姓(見《池北偶談》)”。兩者一始堯時,一始漢代之後,現多數學者和叢氏族人,傾信於後者,因為《文登縣誌》關於叢璆墓的文中說:“武節將軍文登縣令叢璆墓,在城東北四十里柳林塋,有元年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墓誌,文山長老叢法淳撰,進士鄒琛書碑,敘叢氏宗族,稱其始祖永為漢車騎將軍秺侯金日磾四十五代孫,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東遷浮居,秦始元年(公元265年)居叢家峴,永生二字,曰太曰宇,其後裔至璆,金貞祐時官武節將軍,文登縣令。”又《叢氏族譜序》中也說:“叢氏世居文登,其先業遼遠,故未易考據。然溯窮其自始姓金氏,柳林先塋碑刻,有諱永者,乃漢左相金文靖公日磾四十五代孫也。魏曹丕僭號黃初元年,吾姓始祖以漢舊勳苗裔避亂,自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臨潼東北),東遷浮居,晉泰始初至不夜叢家峴,改為叢姓,以名峴焉。不夜者文登之故號,峴由叢姓名也。文登有叢姓自此始,厥後生齒日繁。宋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永乃別籍分塋,卜邑北著棋山(今名正棋山)乾地名柳林者而環葬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秤座的幸運數字和幸運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