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035774605866
-
2 # 甘肅V視
隴東嗩吶現在已經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到過隴東的人都會為這裡特殊的地形地貌而感嘆。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溝、塬、梁、峁等複雜豐富的地形地貌。
而艱難的農耕生活就是在這樣的地形和更為嚴酷的節令條件下進行,深厚的農耕文化因此而形成並積澱。農耕活動是人的活動,人的活動是有生命的活動,有生命的活動就要抒發感受,抒發中產生了藝術。這裡近鄰陝北,相近的生存環境和生命感受產生了相近的抒情。陝北產生了民歌,隴東不但產生了隴東民歌、隴東歌謠、還有隴東道情、隴劇等藝術形式。
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一輩子有爬不完的山,種不完的地,唱不完的信天游,吹不完的嗩吶。這點,也恰恰印證和練就了隴東人骨子裡天生的豁達直率的性格,對生活和生命樂觀堅韌的態度。
打我記事起,嗩吶就在我的心底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時候,喜歡和小夥伴們圍著看那些吹鼓手吹嗩吶。他們吹嗩吶的時候,聚全身肺腑丹田之力,面紅耳赤,兩邊的腮鼓的腫脹,吹得嚴謹邁力。吹出的曲子厚重嘹亮,彷彿天生就能詮釋隴東人深情的往事和深沉的喜怒。
一座塬上的嗩吶聲響起時,方圓溝壑峁塬上的人,都能聽到。紅白喜事,都能聽得出。生活在隴東高原上的人,一生的喜怒哀樂,離不開嗩吶深情嘹亮的演繹和表達,兒孫滿月賀喜,婚喪嫁娶,各種民俗活動,都離不開嗩吶。
而隴東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豔豔》、《繡金匾》,以及由民歌改變的《東方紅》不但當年唱紅了解放區,而且以後唱遍了全中國。有歌的土地,必然是有音樂的土地。千百年來,黃土地上的人們一邊耕作,又一邊歌唱,歌唱自己對生命的感情,歌唱自己的喜、怒、衰、樂,從而產生了隴東的民間樂曲。
而這些樂曲按其來源大體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傳統的曲牌,如《終南山》、《擔水》、《黃鶴樓》、《辭朝》;第二種是與隴東地方戲曲音樂有緊密聯絡同名曲牌,如《元號令》、《水龍吟》、《水落玉》、《將軍令》等;第三種是由隴東地方民歌演變而來的曲牌,如《繡荷包》、《小放牛》、《九連環》、《珍珠倒捲簾》等。這些樂曲在隴東總共有400多首。
我們村上有一對張姓父子,住在北山生產隊。父子倆邊種地邊當吹鼓手。農忙的時候在家種地,農閒有人請他們時,就幫人顧事。名氣七里八鄉的人都知道,也喜歡請他們。他們吹的時間長、技術好,人憨厚老實,吹的時候也很賣力。
那時嗩吶作為一種代代相傳的手藝,傳男不傳女,所以當時會吹嗩吶或吹得好的不多。而那個時候吹鼓手的酬勞也並不高,他們吹一天,主家一般會給他們端個“花紅”,一般就是一瓶酒和兩包煙,然後管上兩頓飯。遇上家境富裕的主家,再給上一些錢財,後來大家日子過得富裕些的時候,酬勞也隨之高了一些,一次二十、三十或五十。
嗩吶從明朝傳入隴東以後,就成為隴東人民抒發感情,吶喊生命,傳承漢族樂曲的一種基本的樂器。
那些平時與父老鄉親們一道,吆著犁地的牛,喊著秦腔或者民歌的漢子們,遇上紅白喜事,放下手中的犁耙,拿上心愛的嗩吶,叫上夥伴們一道組成了“吹手班子”。走到一家家喜慶或悲哭的院落,把事主家的感受和他對生命的情緒透過那一個銅製的嗩吶頭,或雄宏蒼涼,或細膩柔慢地吹向天空,吹到溝梁,吹進隴東人粗壢的耳膜,鋪在他們那顫動了心田上,紮下那歌哭的根。
紅事上可聽到《狀元遊街》、《粉紅蓮》、《地裡兔》《鬼推磨》、《寄生草》、《雪花飄》、《十二道春》、《太平年》、《相親》、《四頁瓦》、《張良賣布》、《得勝回營》。那熱鬧、豪放的樂曲,就是隴東人心靈上的“喜神”。白事上則可聽到《雁落沙灘》、《抱靈牌》、《抑春》、《祭靈》、《弔孝》、《哭長城》、《悲調》、《反平調》、《哭皇天》、《觀影譜》、《奠酒詞》、《抑金娘》等,那痛苦悲愴的曲調,就是隴東人千百年來生命中所積澱了悲苦之情。黃土地上這些土生土長的泥腿子藝術家,就這樣把隴東的民間樂曲一首首地耳聽心記的傳承下來,並且在不懂樂譜的情況下,嗩吶手一代傳給一代。
四百多年來,代代相傳,從不間斷。並且逐漸發展成為一支六千多人的龐大的音樂隊伍。他們吹奏在隴東的溝溝塬塬上,滋潤著、活泛隴東人幹竭的心田, 隴東嗩吶已經成為一個民間音樂藝術的活化石和博物館。
如今,人們過事的方式也都講究了,吹拉彈唱的器樂工具也更先進高階了。村裡人過紅白喜事的時候,開始喜歡請電子樂隊,配上主唱,看起來是熱鬧,可總讓人覺得缺少了什麼。吹鼓手這個行業,在被時代淘汰,從事吹鼓手的人也越來越少。可隴東嗩吶,是隴東民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隴東民俗文化中一塊瑰麗的寶石和活化石。
令人欣慰的是,2006年慶陽嗩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隴東嗩吶的申遺成功,實現了對隴東嗩吶的有效保護和傳承。我想,做為一名慶陽人,不論何時,都會懷念深深融入隴東人血脈的隴東嗩吶。
以上就是隴東嗩吶的歷史淵源,以及發展現狀。
回覆列表
到過隴東的人都會為這裡特殊的地形地貌而感嘆。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溝、塬、梁、峁等複雜豐富的地形地貌。而艱難的農耕生活就是在這樣的地形和更為嚴酷的節令條件下進行,深厚的農耕文化因此而形成並積澱。農耕活動是人的活動,人的活動是有生命的活動,有生命的活動就要抒發感受,抒發中產生了藝術。這裡近鄰陝北,相近的生存環境和生命感受產生了相近的抒情。陝北產生了民歌,隴東不但產生了隴東民歌、隴東歌謠、還有隴東道情、隴劇等藝術形式。而隴東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豔豔》、《繡金匾》,以及由民歌改變的《東方紅》不但當年唱紅了解放區,而且以後唱遍了全中國。有歌的土地,必然是有音樂的土地。千百年來,黃土地上的人們一邊耕作,又一邊歌唱,歌唱自己對生命的感情,歌唱自己的喜、怒、衰、樂,從而產生了隴東的民間樂曲。
而這些樂曲按其來源大體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傳統的曲牌,如《終南山》、《擔水》、《黃鶴樓》、《辭朝》;第二種是與隴東地方戲曲音樂有緊密聯絡同名曲牌,如《元號令》、《水龍吟》、《水落玉》、《將軍令》等;第三種是由隴東地方民歌演變而來的曲牌,如《繡荷包》、《小放牛》、《九連環》、《珍珠倒捲簾》等。這些樂曲在隴東總共有400多首。
嗩吶從明朝傳入隴東以後,就成為隴東人民抒發感情,吶喊生命,傳承漢族樂曲的一種基本的樂器。
那些平時與父老鄉親們一道,吆著犁地的牛,喊著秦腔或者民歌的漢子們,遇上紅白喜事,放下手中的犁耙,拿上心愛的嗩吶,叫上夥伴們一道組成了“吹手班子”。走到一家家喜慶或悲哭的院落,把事主家的感受和他對生命的情緒透過那一個銅製的嗩吶頭,或雄宏蒼涼,或細膩柔慢地吹向天空,吹到溝梁,吹進隴東人粗壢的耳膜,鋪在他們那顫動了心田上,紮下那歌哭的根。紅事上可聽到《狀元遊街》、《粉紅蓮》、《地裡兔》《鬼推磨》、《寄生草》、《雪花飄》、《十二道春》、《太平年》、《相親》、《四頁瓦》、《張良賣布》、《得勝回營》。那熱鬧、豪放的樂曲,就是隴東人心靈上的“喜神”。白事上則可聽到《雁落沙灘》、《抱靈牌》、《抑春》、《祭靈》、《弔孝》、《哭長城》、《悲調》、《反平調》、《哭皇天》、《觀影譜》、《奠酒詞》、《抑金娘》等,那痛苦悲愴的曲調,就是隴東人千百年來生命中所積澱了悲苦之情。黃土地上這些土生土長的泥腿子藝術家,就這樣把隴東的民間樂曲一首首地耳聽心記的傳承下來,並且在不懂樂譜的情況下,嗩吶手一代傳給一代。四百多年來,代代相傳,從不間斷。並且逐漸發展成為一支六千多人的龐大的音樂隊伍。他們吹奏在隴東的溝溝塬塬上,滋潤著、活泛隴東人幹竭的心田, 隴東嗩吶已經成為一個民間音樂藝術的活化石和博物館。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