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數學領域目標、要求的解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把數學教育列入科學領域,使數學學習和對自然界的探究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它為我們點明瞭:幼兒對數學的認識是以對具體事物的探究所獲得的感性認識為基礎的,數學知識必須透過幼兒自身與物體、與外部世界直接地相互作用,在活動中自我建構。
從目標定位來看,數學教育的價值取向更關注的是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情感和態度,重視在認知活動中發展積極的情感、培養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
從內容和要求的變化上看,數學教育應紮根於幼兒的生活與經驗、從幼兒現實生活中去挖掘教學賴以展開的資源,幼兒透過親身的經歷、感受、體驗來建構初步的數學概念,使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數學課程的核心。
新《綱要》的這種表述使我們對幼兒園數學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首先,幼兒園的數學教育不僅是幼兒園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同時也是幼兒認識周圍環境、表現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種科學方法。
第三,“生活中的數學”可以理解為“在幼兒的實際生活中,透過幼兒的現實生活,引導幼兒對生活和遊戲中的現象用數學知識去認識和理解”。(強調數學是一種探究工具)
第四,“生活中的數學”關注幼兒對生活和遊戲的觀察與理解、關注幼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態度、關注幼兒對數學基本知識在實際活動中的運用。
基於對《綱要》的深刻解讀,許多幼兒園教師對如何開展優質的幼兒園數學教學有了新的認識,並作了積極的探索,例如試圖透過創設“生活化”的遊戲情境增進幼兒對數學探究的自主性,嘗試投放較多的材料供幼兒操作,等等。教師也經常藉助專業性的教學策略和智慧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將數學問題巧妙地“設計”到“生活情境”中,以此來組織數學教學活動。這種“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活動一方面為幼兒提供了充滿“數理邏輯”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關係等),讓幼兒以“數學的思維和方法”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防止數學內涵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強調讓幼兒在“解決生活事件的衝突與矛盾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情趣,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同時幫助幼兒積累探究經驗,避免數學學習的機械化。
“生活化”兼顧了幼兒數學學習的興趣原則與應用原則。引領幼兒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生活和遊戲中運用數學,這是我們已經擁有的共識,也是我們一直努力想要達成的目標。
二、關於幼兒數學教學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幼兒數學教育活動有:數學教學活動,活動區中的數學活動,數學遊戲活動,日常生活中的數學活動。
一、幼兒數學教學活動的價值
1、什麼是教學
所謂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一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質。從教學的規定性要求看,“教學”活動應具備三方面特徵:
首先,“教學”既有“教”,又有“學”。它包括了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活動。
第二,它是由教師發起的,符合一定道德規範的行為。
第三,它旨在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
“教”不僅意味著向學習者“傳遞”知識和技能,“教”還包括著改變學習者的態度和生活方式。
根據以上所述,教學應是由教師發起的,旨在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的師生共同活動。
2、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的特點
幼兒園的數學教學活動具有以下特點:
(1)幼兒數學教學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
在進行數學教學活動之前,教師首先需要依據教育目標,幼兒的發展狀況及幼兒的興趣、需要,制定本次教學活動的具體目標,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活動的組織形式。也就是說,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教師要考慮並制定好完整的教學計劃。這種教學計劃帶有預成性的特點。
在教學計劃實施過程中,教師有可能會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調整或更改教學計劃中的某一環節,但就整個計劃來說,一般是不會作大的變動的。
(2)幼兒數學教學活動具有情境性、操作性和遊戲性的特點。
幼兒的學習是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教師在計劃的制定過程中,往往會對幼兒的興趣、需要有所忽略或注意不夠。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讓幼兒數學教學活動具有的情境性、操作性和遊戲化的特點,能較好地將教育目標和內容轉化為幼兒自己的需求,它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策略。
例如,小班幼兒學習將動物與其相應食物匹配這一內容時,教師創設了《梅花鹿請客》這一遊戲情境,在遊戲中,“主人”梅花鹿請小朋友幫助他,給每位“客人”(請來的小動物)送去它愛吃的食物。當幼兒看到教師出示的梅花鹿請來的客人——各種動物(玩具)及其食物,立即引起了他們的注意和興趣,幼兒愉快地、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在遊戲過程中,幼兒不僅知道了每種動物愛吃哪種食物,學習著用一一對應的擺放方法表達兩者之間的關係,而且活動過程培養了幼兒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引導幼兒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
又如小班活動(可愛的小瓢蟲),教學目標是“排除顏色、排列的干擾點數5以內的數並說出總數”,進一步構建等量對應、數量對應的數學經驗,老師透過創設“為小瓢蟲找朋友”、“請瓢蟲吃蘋果”的情境,引導小班幼兒在“和瓢蟲做朋友”、為瓢蟲寶寶摘蘋果”、送瓢蟲寶寶回家”等一系列的情境遊戲中進行操作和表達,把幼兒的學習活動變成情境性遊戲,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3)幼兒數學教學活動一般為教師組織、並在教師直接指導下進行的活動。
幼兒數學教學活動常採用集體活動的形式進行。集體活動形式有利於教師對幼兒數學學習的直接指導,幫助幼兒歸納、整理其獲得的一些零散的、片斷的數學經驗,使其能建構一些初級的數學概念,並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集體活動形式也有利於幼兒之間的互相學習和影響。
(二)數學教學活動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維果斯基曾指出:“發展來自合作……發展來自教學—這是基本事實……,”“組織得當的兒童教學,會導致兒童智力的發展,會引發一系列在教學之外根本做不到的發展過程。”
幼兒數學教學活動是有目的的對幼兒的發展施加影響的。這種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助於幼兒對事物數量的感受和體驗,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幼兒在日常活動中,雖能獲得很多的數學經驗,如對物體數量、形狀特徵的認識,但幼兒獲得的這些經驗往往是零星的、片斷的,有時甚至是表面的,不能使幼兒感受到數概念的本質屬性。而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透過創設的情境,提供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材料,將物體的數量、形狀特徵,事物之間的數量關係,鮮明的凸現出來,使幼兒能注意到物體的這些特徵,感受到蘊含於物體中的數量關係,或者讓幼兒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到物體的數、形特徵和數量關係,從而有助於幼兒數概念的建構。
例如,幼兒學習按帽子的某一特徵進行分類,首先他們仔細觀察蒐集來的各種帽子(共7頂),比較、區分這些帽子的不同特點,在此基礎上,他們發現如果按顏色分,紅色有3頂,黃色2頂,白色2頂;而按帽子的式樣分,鴨舌帽有2頂,有帽沿的有2頂,帶絨球的有2頂,裝飾帽有1頂,同時他們還發現這些帽子還可以按其製作材料、按其功能來分。這樣的學習經驗,使幼兒學會了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並能按其不
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數學領域目標、要求的解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把數學教育列入科學領域,使數學學習和對自然界的探究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它為我們點明瞭:幼兒對數學的認識是以對具體事物的探究所獲得的感性認識為基礎的,數學知識必須透過幼兒自身與物體、與外部世界直接地相互作用,在活動中自我建構。
從目標定位來看,數學教育的價值取向更關注的是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情感和態度,重視在認知活動中發展積極的情感、培養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
從內容和要求的變化上看,數學教育應紮根於幼兒的生活與經驗、從幼兒現實生活中去挖掘教學賴以展開的資源,幼兒透過親身的經歷、感受、體驗來建構初步的數學概念,使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數學課程的核心。
新《綱要》的這種表述使我們對幼兒園數學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首先,幼兒園的數學教育不僅是幼兒園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同時也是幼兒認識周圍環境、表現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種科學方法。
第三,“生活中的數學”可以理解為“在幼兒的實際生活中,透過幼兒的現實生活,引導幼兒對生活和遊戲中的現象用數學知識去認識和理解”。(強調數學是一種探究工具)
第四,“生活中的數學”關注幼兒對生活和遊戲的觀察與理解、關注幼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態度、關注幼兒對數學基本知識在實際活動中的運用。
基於對《綱要》的深刻解讀,許多幼兒園教師對如何開展優質的幼兒園數學教學有了新的認識,並作了積極的探索,例如試圖透過創設“生活化”的遊戲情境增進幼兒對數學探究的自主性,嘗試投放較多的材料供幼兒操作,等等。教師也經常藉助專業性的教學策略和智慧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將數學問題巧妙地“設計”到“生活情境”中,以此來組織數學教學活動。這種“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活動一方面為幼兒提供了充滿“數理邏輯”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關係等),讓幼兒以“數學的思維和方法”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防止數學內涵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強調讓幼兒在“解決生活事件的衝突與矛盾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情趣,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同時幫助幼兒積累探究經驗,避免數學學習的機械化。
“生活化”兼顧了幼兒數學學習的興趣原則與應用原則。引領幼兒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生活和遊戲中運用數學,這是我們已經擁有的共識,也是我們一直努力想要達成的目標。
二、關於幼兒數學教學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幼兒數學教育活動有:數學教學活動,活動區中的數學活動,數學遊戲活動,日常生活中的數學活動。
一、幼兒數學教學活動的價值
1、什麼是教學
所謂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一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質。從教學的規定性要求看,“教學”活動應具備三方面特徵:
首先,“教學”既有“教”,又有“學”。它包括了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活動。
第二,它是由教師發起的,符合一定道德規範的行為。
第三,它旨在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
“教”不僅意味著向學習者“傳遞”知識和技能,“教”還包括著改變學習者的態度和生活方式。
根據以上所述,教學應是由教師發起的,旨在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的師生共同活動。
2、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的特點
幼兒園的數學教學活動具有以下特點:
(1)幼兒數學教學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
在進行數學教學活動之前,教師首先需要依據教育目標,幼兒的發展狀況及幼兒的興趣、需要,制定本次教學活動的具體目標,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活動的組織形式。也就是說,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教師要考慮並制定好完整的教學計劃。這種教學計劃帶有預成性的特點。
在教學計劃實施過程中,教師有可能會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調整或更改教學計劃中的某一環節,但就整個計劃來說,一般是不會作大的變動的。
(2)幼兒數學教學活動具有情境性、操作性和遊戲性的特點。
幼兒的學習是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教師在計劃的制定過程中,往往會對幼兒的興趣、需要有所忽略或注意不夠。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讓幼兒數學教學活動具有的情境性、操作性和遊戲化的特點,能較好地將教育目標和內容轉化為幼兒自己的需求,它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策略。
例如,小班幼兒學習將動物與其相應食物匹配這一內容時,教師創設了《梅花鹿請客》這一遊戲情境,在遊戲中,“主人”梅花鹿請小朋友幫助他,給每位“客人”(請來的小動物)送去它愛吃的食物。當幼兒看到教師出示的梅花鹿請來的客人——各種動物(玩具)及其食物,立即引起了他們的注意和興趣,幼兒愉快地、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在遊戲過程中,幼兒不僅知道了每種動物愛吃哪種食物,學習著用一一對應的擺放方法表達兩者之間的關係,而且活動過程培養了幼兒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引導幼兒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
又如小班活動(可愛的小瓢蟲),教學目標是“排除顏色、排列的干擾點數5以內的數並說出總數”,進一步構建等量對應、數量對應的數學經驗,老師透過創設“為小瓢蟲找朋友”、“請瓢蟲吃蘋果”的情境,引導小班幼兒在“和瓢蟲做朋友”、為瓢蟲寶寶摘蘋果”、送瓢蟲寶寶回家”等一系列的情境遊戲中進行操作和表達,把幼兒的學習活動變成情境性遊戲,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3)幼兒數學教學活動一般為教師組織、並在教師直接指導下進行的活動。
幼兒數學教學活動常採用集體活動的形式進行。集體活動形式有利於教師對幼兒數學學習的直接指導,幫助幼兒歸納、整理其獲得的一些零散的、片斷的數學經驗,使其能建構一些初級的數學概念,並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集體活動形式也有利於幼兒之間的互相學習和影響。
(二)數學教學活動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維果斯基曾指出:“發展來自合作……發展來自教學—這是基本事實……,”“組織得當的兒童教學,會導致兒童智力的發展,會引發一系列在教學之外根本做不到的發展過程。”
幼兒數學教學活動是有目的的對幼兒的發展施加影響的。這種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助於幼兒對事物數量的感受和體驗,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幼兒在日常活動中,雖能獲得很多的數學經驗,如對物體數量、形狀特徵的認識,但幼兒獲得的這些經驗往往是零星的、片斷的,有時甚至是表面的,不能使幼兒感受到數概念的本質屬性。而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透過創設的情境,提供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材料,將物體的數量、形狀特徵,事物之間的數量關係,鮮明的凸現出來,使幼兒能注意到物體的這些特徵,感受到蘊含於物體中的數量關係,或者讓幼兒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到物體的數、形特徵和數量關係,從而有助於幼兒數概念的建構。
例如,幼兒學習按帽子的某一特徵進行分類,首先他們仔細觀察蒐集來的各種帽子(共7頂),比較、區分這些帽子的不同特點,在此基礎上,他們發現如果按顏色分,紅色有3頂,黃色2頂,白色2頂;而按帽子的式樣分,鴨舌帽有2頂,有帽沿的有2頂,帶絨球的有2頂,裝飾帽有1頂,同時他們還發現這些帽子還可以按其製作材料、按其功能來分。這樣的學習經驗,使幼兒學會了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並能按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