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千歲左司
-
2 # 歐陽後生
可能是因為商秧之法過於嚴苛!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擁兵自重,戰事時有發生,最苦的莫過於百姓。若想解救眾生讓天下太平,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天下大一統,要麼各諸侯之間和平相處。當時以地理優勢而言,能最終統一天下的也只有秦國和楚國。蘇秦,作為鬼谷子的弟子,去秦國遊說秦王,想以自己的才學,輔佐秦王一統天下,可惜秦王沒有任用蘇秦。於是蘇秦開始遊說其它六國,成功的合縱其它六國與秦國對立,使得各國諸侯相安。
至於他為什麼沒有再次投秦獻策,可能是因為去過秦國之後瞭解了秦國法律嚴苛(秦國自商秧變法之後,國力日漸強盛,但是商秧之法在懲罰上過於嚴苛,最終商秧也自食其果,被五馬分屍。),擔心秦國統一之後,百姓仍然會苦不堪言,所以先擇了第二條道路,讓各諸侯和平相處。
-
3 # 張不叄讀秦史
合縱最直接的目的當然是保全六國,秦國強大起來之後,六國無論哪一國都很難單獨與秦國抗衡。但從現實來看,合縱的效果有限,即使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合縱攻秦,公元前318年、秦惠王七年的那次,也是失敗了的,五國聯軍甚至損失慘重,韓將申差被俘,趙國公子渴、南韓太子奐被擊敗,聯軍至少損失八萬二千人。後面幾次合縱雖然有勝利,比如邯鄲之戰、河外之戰,但勝果也有限,沒有威脅到秦國的根本,列國形勢沒有大的變化。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六國其實都沒有抓住合縱的根本。合縱終究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唯一的作用是“遏制”秦國而不是擊敗它,最多隻能減緩秦國實力增長的速度,卻不能削弱秦國。《六國論》裡有一句話,“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把這裡的土地城池換為國力,完全說得通。正因此,六國一次又一次的合縱,只能是越合縱越弱。
為六國計,他們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出路,只有先借合縱遏制秦國,換來外患減輕,然後抓緊變法,讓自己真正強大起來,才能從根本上和秦國抗衡。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就是這方面的典範,可惜最後還是功虧一簣。
-
4 # 舊酒館談史
蘇秦這個人非常的有才能,他早年投入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學成遊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後刻苦攻讀《陰符》,遊說列國。
由於蘇秦對列國的政治形勢有深入的鑽研瞭解,對天下政局及其變化趨勢的熟悉程度遠在各國君王之上,因此能在遊說中縱橫捭闔,敏捷地選取各種所需要的材料和論據,矇蔽和說服對方。
陳述自己的觀點時,都以此國與秦國的敵對關係為前提,在這一前提下談此國與秦的利益衝突。在遊說中單純強調六國與秦的矛盾及六國間的相互依存。必要的時候,以客觀的地理狀況來加強對對方的說服,必要時他還給對方以應有的褒揚,夾雜以相應的激將法。
-
5 # 圍城獵金
其一,秦有吞併天下之志,雖吞併天下之勢尚淺,六國皆知皆恐,此為天時,也就是當時的政治背景。
其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六國合縱,欲瓜分秦地,無論是城池還是出於戰略利益考慮,六國都有各自盤算。此為地利,敢不敢幹,利益使然。
其三,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穿插六國遊說,六國一拍即合。蘇秦經過穿針引線後勾勒六國合縱攻秦之局。此乃人和,人和成局。
-
6 # 劉坤坤628
蘇秦根據雙方身份的不同採用不同的語言來打動對方,引起對方共鳴 身份不同,自然溝通的方式和語言都不一樣。 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為對方謀求利益 ,蘇秦很好的說到了六國各自的軟處。
燕國小,國事弱,也不敢挑起合縱。蘇秦從國家安全的角度說服了燕王,也得到了遊說趙王的資金。
趙國是最熱衷於合縱的國家。趙國國土在三晉中最大,實力僅次於魏國,有一定的實力基礎。趙國還想成為合縱長。蘇秦抓住的就是這一點,不僅說服了趙王,還得到了大量資金。
南韓國勢最弱,經常挨秦國的進攻,地理位置還處於四戰之地。南韓有時只能以土地賂秦,但南韓並不想這樣,換句話說,南韓對秦國有很強的戒備心。蘇秦就抓住了這一點。
魏國在分晉時,分到的土地並沒趙國多,但分到了最富庶的土地,而且分到了最多的軍隊,魏王在馬陵之戰之前,一直是諸侯長。馬陵之戰一年後,魏國大敗,失去了極為重要的河西地,還被迫把都城從安邑遷到大梁。魏國此時仍有實力仍想恢復河西地,也對繼續受秦威脅而割地心有餘悸,並且仍想擴大領土。蘇秦就抓住這一點。
齊國國君想繼續的擴大領土,繼而統一全國,而且齊國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這個實力。蘇秦點清的是韓魏的屏障作用,合縱給了齊國一個和平發展的機會,並且齊國可以藉此限制秦國,並不時地背約,擴大領地。所以齊國加入了。
對於楚國,蘇秦提出秦楚二國不兩立的觀點,指出如果連橫對楚極為不利,於是楚國也加入。
-
7 # 風逍逍兮易水寒
戰國時期是一個諸侯割據的亂世,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大大小小的戰爭。透過戰爭,強國愈強,弱國就愈弱了。最後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面。
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諸侯國一開始都是各領風騷一段時間,當時處於奴隸社會末期,有識之士開始主張變革強國。最先行動的就是魏國,魏國透過李悝變法成為了當時的強國。之後各國都開始進行變法,最著名的當屬秦國的商鞅變法。
秦國從春秋時期開始,就一直是強國之列,但是總有一些不比秦國弱的國家來制衡秦國,所以秦國的國土擴張得很慢。自從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開始飛速發展,但是與其他諸侯國之間仍然是有勝有敗,所以很多時候,諸侯國之間的矛盾都用外交手段來解決。
戰國時期最著名的外交家莫過於蘇秦和張儀了,這二位也是“合縱連橫”的代表人物。張儀是秦國的國相,主張連橫,為秦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蘇秦佩六國相印,主張六國合縱抗秦。
那麼,蘇秦是如何說動六國抗秦的呢?
其實一開始蘇秦最先找到的是秦國,但是秦國對他的主張並不感冒,之後蘇秦又到了燕國,得到了燕王的禮遇。他對燕王說,燕國現在之所以太平,是因為趙國擋住了大部分來自秦國的壓力,如果趙國淪陷了,燕國是承受不了秦國的壓力的,只有聯合趙國才能對抗秦國。
燕王覺得蘇秦說得有道理,於是給了他相印,讓他去遊說趙王結盟。到了趙國,蘇秦把趙國和趙王都吹捧了一遍,隨後說道,秦國現在按兵不動,是因為南邊的南韓和魏國擔心唇亡齒寒,所以秦國如果進攻趙國,韓魏兩國定然不會袖手旁觀。
但是韓魏兩國地形平坦,秦國吞併他們比較容易,一旦讓秦國吞併了韓魏兩國,趙國就真的孤立無援了,就算楚國有心想要救援,也不可能跨過秦國的領土。所以,為今之計,只有聯合其餘諸侯國共抗秦國才有希望。趙王非常贊同蘇秦的觀點,也給了他相印,讓他去聯合其他諸侯國結盟。
就這樣,蘇秦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在六國中推廣自己的主張,得到了六國國君的支援,在蘇秦的遊說下,六國順利結成聯盟,只要秦國進攻任意一國,其餘五國都共同進攻秦國。效果當然是顯而易見的,不僅遏制了秦國的發展,還讓秦國15年不敢出函谷關。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我只能借鑑兩個案例來回答您就能掐到實處。
劉邦是自古以來天底下最懂人性的人!他不但能夠識人 善用,還會伸張造勢與制度分配,滿足各求所需四方具備的謀士。每個在他手下的能人統統都可以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而且還得到應有的回報……
曾國藩也說過: 每個人的一生,有的圖名,有的謀利,如果這麼簡單的問題作為領導人都不懂那麼你根本就坐不住領袖的位置!不求名利的乃是世外高人或者隱士。比如水鏡先生,專門向那些諸公人物推薦有獨特優勢的人才 臥龍鳳雛司馬懿郭嘉為他們所用。比如道家,兵家,縱橫家的鬼谷子從來不收任何一個弟子錢財厚禮!不是因為他有多厲害,而是他先成就了所有的學生,自然而然才拖起他更大的聲望?萬古流芳……